一早醒來,才想到是《少女布莉達的恩賜》的故事分析課,我才迷迷糊糊的打開了Zoom進入深度心理學的世界,上了五小時的課程,除了被好好感動與洗禮,我自己也想要從榮格心理學的觀點結合自己的歷程。
此篇需要一些榮格心理學的理解,結合《少女布莉達的恩賜》的故事內容,而一些精神分析的名詞,先跟大家說聲不好意思,可以點入文字連結來理解一下。以下我們出發到我個人的旅程囉。
每個人的
個體化歷程都很不一樣,布莉達的個體化則環繞著每個生命歷程的過程的關係。從性別分化的角度來看,女性被期待成為關係裡的照顧者,男性則被期待成為面對危險時的保護者,這社會的運作默默的被這樣的認知操控著,但這是真理嗎?這是必然應該的嗎?我們就應該遵照這種觀念而活著嗎?難道不符合性別期待就沒有價值嗎?
這是我對性別刻板印象的叩問,這也是我在關係創傷中不斷反覆質問的,難道脆弱或是陰柔的男性是不具有價值的嗎?而我自己應該如何自處?又可以活出甚麼模樣?
「所謂的靈性之旅,就意味著我們背離的部分尋找回來」鐘穎(愛智者)
而我也想用自己的故事,用榮格心理學重新找回自己,也想要重新看待人性。
一、擁抱陽剛但也失去陰性的自己
我的成長歷程則因為個性緣故,總是不知不覺擔負起照顧者的角色,黏著媽媽更勝於爸爸,纖細的個性長出了懦弱,缺乏自由的成長環境,長不出自己的聲音。陰性的特質反而在我身上更早顯現,而偏偏我是一個異男,在群體中厭惡著陽剛的競爭與追求目標。
大學時期,儘管看似擁有了一部份自由與聲音,但欠缺經濟獨立,仍然無法大聲地做自己。
直到從與權威者對抗中找到自己個性中很剛直的那塊,從膽怯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我像黑化一樣熱愛自己的理性與攻擊性,我用工作與努力找回自己的自信。
卻也一步一步無法接受自己在陰影內的脆弱,焦慮、憤怒與不安環繞著身體,那時的自己比起現在更加的像頭脆弱的野獸,那樣的自信是脆弱且不穩定的。
這是我的個體化之旅的前半段,離開家庭後的我看似掌握了武器,從社團內、從學習新的知識、辦更多活動,扛更多責任來讓自己感覺有價值。
儘管身處於很多社團,認識很多人,卻也因為不了解人際關係的複雜性,所以,看似好人的我,卻無法吐露自己的真實需求,但又默默的在臉書放炮,也不會主動與人攀談,不受團體歡迎。我也因為自己的敏感和情緒化而難以進入任何一段親密關係。
我對我的憤怒傷害到他人感到羞愧卻無所適從。
二、暈船是陰性追求的渴求
來到關係內討論,關係也是陰性特質的強項,接納與理解都是陰性特質所強調的。現在回顧起許多在關係苦無經營能力的男性,總是會更加感嘆,他們用力錯了方向,關係不是競爭,而是合作。
但一開始的我也不懂。
我越理性也越容易在情感上暈船,現在看來暈船就是我對親密關係的渴求,我越壓抑、越不接納自己的脆弱,就越期待別人這樣對待自己。
連續暈船不同的對象,大概只要是女性就暈,暈船的自己根本低自尊,缺乏理性,整個散發負能量,像極了能量吸血鬼。
理性來看,其實根本稱不上喜歡對方,而是情感上需求,想要有人陪、想要有人理解,但這樣的情緒對我來說太陌生,太令人害怕,這樣的脆弱,我只想否定和拒絕。
直到我感受不到自己了,喜怒哀樂都消失了。
我的直覺才告訴我……「你需要被幫助」
我踏入了學校的諮商室,開始翻起了心理書籍,開始了自由書寫,開始寫筆記,我才開始了覺察與理解的自己的歷程。
很多剛認識的朋友問我,你明明是讀植物醫學的,為什麼會接觸心理學,我都會回答因為有興趣,但其實是…..我有病,那時的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心。
個體化的旅程對我來說,就是重新建立與自己關係的旅程,我是誰?我是怎樣的個性的人?我想過怎樣的人生?我發生什麼事情了?
還記的我向自己許下了一個承諾:「我不要再欺騙自己了」,回顧這個承諾與信任,扎扎實實的幫助我在覺察與調整認知。
就像《少女布莉達的恩賜》巫師對布莉達提出的需求:
「我要問你一個問題,你必須絕對的誠實,有問必答,我會傾盡自己所有之力教導你,如果你撒謊,則無法再回來森林」
「假設我向你教育我所學的,如果某天你在大街上遇到你畢生的摯愛,總是會出現無法同時存在兩者的時刻,到時候你必須做出選擇,你會甘願放棄自己過往所學的一切,為了與你摯愛相守一輩子?」
布莉達忍住大哭的衝動:「我會放棄一切」
三、個體化的路上
每個人的個體化之旅都不同,而我深知,關係創傷是我潛意識的情節,不論是原生家庭對情感的忽視,還是自己本身性格的敏感,總總因素導致了在關係裡的渴求,這不是我意識所選擇的傷,但我仍須誠實,儘管脆弱不堪,甚至讓我感到羞愧和矛盾,在我選擇誠實的當下,就已經踏上這條路了。
「個體化源於厭煩」,但真正帶來力量的不是厭煩,而是感到受騙。被社會堆疊出來的謊言所騙:努力並未帶來回報,你依舊疲憊,依舊感到潛能受到壓抑,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收起脾氣與情緒,結婚或者不要結婚,都是他人的錯或都是自己的錯,永無止盡地對逆境微笑以待…鐘穎(愛智者)
就像踏入諮商室與接觸心理學的契機,就像潛意識對這一切都明白,我不想再被謊言欺騙了,我討厭假意的尊師重道、我討厭說一套做一套、我討厭在感情裡當一個不被愛的人、我討厭那些垃圾觀念限制了人的可能性…..
這些總總因素都堆疊著我成為我自己。
而在長出真實的智慧之前,我需要這些信念來支持自己不會掉下去,這條路並不容易,不懂的建立關係的我,雖然可以幫助每個人需要我的人,但要我尋求幫助,我總是覺得不知道如何是好,並非沒有朋友,而是不知道如何開口,不知道要說什麼,更有一層恐懼是自己的脆弱會遭遇許多攻擊與不理解。
透過文字我才勉強寫出自己的焦慮,當時潛意識仍只能透過文字來自我對話。
遠離人群,遠離社會制約,我才能走上找到自己的路,這是意識上的說法。潛意識其實是逃避進入親密關係,逃避被羞辱,逃避不被理解,恐懼那不被接住的不安,逃避無法成為自己。
對我來說,孤獨不可怕,可怕的是再次體驗到不被理解、情感忽略和不對等的情感付出。
四、互相投射的關係是場療癒也是創傷
有好長一段人生,我其實都是一個人活著。就像《少女布莉達的恩賜》故事裡的巫師,尋求著太陽的傳統,但心裡渴求靈魂伴侶。
進入了兩段親密關係後,說真的,看了無數的心理學,面對關係,面對自己,還是有無數的難關,還是有無數的不理解。
為什麼她會離開?為什麼明明我不喜歡,卻沒有選擇分手?被背叛後我怎麼了?我在感情裡是怎樣的角色,為什麼總在在犧牲自己的需求當照顧者?
靈魂伴侶真實存在著嗎?還是不過是我內心的阿尼瑪投射?
與無數的男男女女一樣,我也困惑著靈魂伴侶的議題,靈魂伴侶是什麼?真實存在嗎?只有一個嗎?
在故事裡頭導師薇卡解釋道:「人類是永生的,我們的靈魂會一分為二,在特定的轉生中,我們會一分為二」
布莉達問:「所以一生中,有可能認識超過一個以上的靈魂伴侶嗎?」
薇卡回︰「是的,我們可能遇到三、四名靈魂伴侶,重要的是我們有責任重新遇到,如果不去接受,就會因為自私遭遇寂寞的處罰」
這樣的議題其實也困擾著我,難道進入一段長期關係就不會在喜歡上其他人嗎?如果遇到另一個人是自己更喜歡的呢?如果兩個人都是靈魂伴侶怎麼辦?
我們難道都有自信在一段長期關係裡,永遠保持不會喜歡上非伴侶之外的人嗎?難道我們都不會喜歡上其他人嗎?我意識到我甚至說不清楚自己喜歡的條件。
甚至我們無法避免在關係裡投射自己的想要,卻錯以為這是對方不愛自己,殊不知道責任卻是自己身上,我們必須把投射收回,我們必須先滿足自己的需求,而非自我中心的希望伴侶像真正「靈魂伴侶」一樣洞察自己所有想要。
以鐘穎老師以榮格心理學來說:「對方之所以是靈魂伴侶,是因為他乘載自己靈魂的投射,他承載了自己」。這樣的戀愛真的是愛著對方嗎?還是愛著自己?
「問題不是對方愛不愛自己,而是自己能否愛他人,自己能否給對方需要的那種愛,即使離開了彼此,自己也會再次建立新的關係,並非說每個人都一樣,而是發現原來有那麼多人被愛」-鐘穎(愛智者)
很愛看愛情八卦的我,看著很多人總愛檢討自己的伴侶,老師這句話是很重要的提醒,「你能愛自己嗎?還是總要別人愛自己?自己能否給出愛嗎?還是一種條件式的愛?」
回到長期關係,很多人會誤以為婚姻是長期關係的保障,說真的相信這件事情的人多少都在欺騙自己,婚姻只是法律契約,在過往甚至是一種商業交換,到近期才回到關係的本質,老師的金句:
聽聞很多故事,很多衝動結婚的人、或是時間到了,剛好身邊有個人而結婚,最後也往往因為衝動而在婚姻中出軌,不論男女。
常言道「小三是不愛的那個」
老師這句話真的值得畫三顆星,不論出軌的是誰,這過程是誰把對方推開?是誰逃避面對關係?
我認為「穩定的自己,才能建立穩定的關係」...
如果沒有建立起真正的愛自己,沒有扛起愛自己的責任,就如《愛的藝術》負責、理解、照顧與尊重自己,我覺得未來依舊會因為自己的投射與衝動而傷害伴侶,這是永遠需要修練的課題。
以及兩個人是否都有勇氣、智慧和努力地走在個體化的路上,是否能夠真誠的面對自己的投射並收回,以及為彼此建立創造性的關係,互相扶持,而非不愛相殺。愛的能力才是關係中核心的要素。
五、重新學習與正視自己
有人問我說為什麼願意投入這麼多時間衝去台北人生設計卡上課培訓、親密關係課程、NLP和花一堆錢與時間在書上,大家都抱著敬佩的眼神。老實說,一開始是為了想要轉職,但後面完完全全不是。純粹是我在課程中,看到那個不曾面對的自己,還有過往沒有經歷過的被接納感。
原來,我說出真心話沒關係,原來我可以幫助別人,原來我的創傷可以成為接住別人的溫柔。原來我可以有不同的可能性,原來我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原來能力是可以長出來的。
會喜歡上榮格心理學,更是因為他在創傷中看到不同的可能性,也看到了人性共同的創傷,原來很多人跟我一樣迷惘、原來大家都一樣陷入自卑過,一如鐘穎老師分享的一行禪師提到的「深觀」。
「我們身上存在著彼此相依相屬的部分。如果我們願意深觀就可以看見樹籽內蘊涵著一棵大樹,一旦它落土生長,我們又會從樹上看見那棵樹籽,我們所受的苦也是如此」
「那不僅是我個人的苦,也是加害於我的人身上的苦。他之所以打擊我,使我受苦,是由於他曾經受過苦。在進行家族治療時,我們常常會發現加害者是另一個長大的受苦者,而他的苦又源自於我們無法追朔到源頭的他人。然而苦雖沒有源頭,卻有盡頭,盡頭卻在我們身上」。鐘穎(愛智者)
這段話一直感觸著我,創傷與陰影透過這些學習化作了我理解這世界的智慧,看懂這些系統的局與要素,找到那些背後驅動力,並用更有智慧的方式來驅動這股力,讓破壞性轉變為創造,並找到外在與內在的世界的的真相,是我在自己個體化歷程中學習到的。
我也從陰性力量找到了自我修復的力量,也學會了接納他人與他人建立關係;也感謝我在面對恐懼仍堅持對的路的陽性力量,他讓我學會保持冷靜與勇於展現自己。
六、職涯與深度心理學
有些人可能困惑為什麼職涯與深度心理學有什麼關係,或是覺的了解自己對職涯有什麼幫助嗎?
最後講一下這兩者的連結,深度心理學探究的內在的心理世界,職涯則是外在的世界,而我們是一種活在內在與外在世界的生物,職業又影響了一個人生活狀態,不論是工作還是內在的了解程度越高,對於這些系統的控制就會越高,面對變動越大的世界,許多原有的價值觀都會崩壞,但當我們擁有越健康的內在系統,則有更多認知與情緒修復力來面對挫折及避免自己因為不瞭解自己而落入更大的風險中。
而心智與人格的成熟是職涯很重要的要素,其實不論是否要應用於職涯,都必然對一個的人生有很重要的影響。
如果你需要的話,歡迎多閱讀心理學相關書籍,或是尋找相關專業者諮詢...
當我們深陷於內在議題,如果是了解個人的性格如何應用於職場上等都可以找比較具有心理學知識的職涯諮詢師。
但如果是更深的創傷,需要涉及到治療的程度,則非常建議找心理諮商師,當我們從內在找到力量時,這些力量都是我們在職場生存的能力,不論在溝通、抗壓性和學習新知識都是很重要的內在資源。
當我們需要的是外在規則,可以找更懂職場規則等職涯諮詢師和職涯教練等,陪伴著你在職場世界有更強的生存能力。
當我們內在長大,面對外在世界的挑戰就是我們成長的責任。願我們都能成為自己,建構自己想要的人生。
這篇非常長的文章,能看這邊的朋友都非常厲害且有能力,非常感謝你。在網路時代是非常厲害的閱讀能力。敬佩你,也歡迎與我聊聊。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愛心、追蹤我及
我的精神分析專題,也歡迎來
我的臉書與我互動。感謝你的支持,願你找到完整的自我。昆陽 Peace 202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