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不符之我家蒜香藤。
閒逛圖書館。先生說他不知道借什麼書,建議由我決定。看來看去,於書架一角發現高陽的歷史小說《安樂堂》,我很熟悉的一本書。我這人世俗,向來喜歡通俗小說,天生性情如此,沒什麼好說的。
小時候我追著副刊連載天天看,老實說看不太懂,明朝的皇帝、大官與我距離實在遙遠,姓名又看似差不多,誰是誰搞不清楚,純粹瞧瞧幾個有趣的故事,好在當時無人抽問,否則我恐怕會鬧出張飛打岳飛的笑話。長大後,買了一本《安樂堂》,閒時讀了幾次,書在遠方的娘家。如今偶然在圖書館與《安樂堂》相遇,也是他鄉遇故知,何妨再看一次。
高陽總是想到那寫到那,自稱「跑野馬」。於是除了傳統的帝王將相、后妃皇子,僕人、宮女、太監都可能當一小段主角。這或許是其特出精彩之處,歷史說穿了是當代的生活,高陽讓形形色色各階層人們輪流出場亮相,塑造了一本又一本不只是帝王將相的歷史小說,展現了非常豐富的內容。高陽文字典麗雅潔,若認真閱讀,必能獲得許多文史知識。又因作品多為連載小說,重心在於吸引讀者繼續閱讀,並未考慮長篇小說該有的結構布局。一旦印刷成書,有些小說乍看沒重點,然而每一段落倒是有各自的重心,籠罩其作品的是「歷史」。
我忍不住好奇心,經由網絡查證一二,確認《安樂堂》的重大事件大致與史實相符。安樂堂其實並不安樂,它是明代冷宮的代稱,惟書中只有一小段故事發生在安樂堂。故事自土木堡之變開始,明英宗被蒙古人領袖也先所虜,歷經代宗、英宗復辟、憲宗至孝宗,大致是明朝尚稱安定的年代。看似歷經多朝,但代宗、英宗、憲宗都英年早逝,小說實際的時間不到五十年。明朝國力不振,恐怕多位皇帝健康不佳也是原因之一,若皇帝往往十六、十八(甚至更小)即位,卻於三四十歲駕崩,實在不是好事,難怪有謂「國賴長君」。倒是書中多有六、七十歲的老臣,可見明代上流社會的醫療、營養在水準之上,皇帝短命另有緣故。
之前對此書印象最深的,便是秘密在安樂堂養大的皇子阿孝(日後的明孝宗),阿孝從出生、成長、認父、立為太子到即位,阻礙很多,貴人也不少,堪稱傳奇。其他精彩片段極多,比如御醫吳傑,吳傑因治好憲宗乾咳症而受重用,後來由他單獨為憲宗看診而非御醫會診。誰知憲宗未遵吳的醫囑改變生活習慣,沒多久竟病入膏肓,憲宗駕崩若有人追究責任,吳傑無可推託。吳傑迫不得已選在太醫院門前墜馬,以便同事急救。他故意讓右手骨折,以致無法繼續行醫,處心積慮主動製造皮肉痛,為的是保住自己一條小命,這一段好笑又可悲。傑出的專業人士,居然因為自身專業而陷於殺身甚至滅門之禍,那傑出還不如平庸來的安穩,然而假使人人平庸,社會如何進步?《安樂堂》出現的人物,無論貴賤幾乎都有各自的心眼,人品端正的只求自保,人品梢差者,不免誣陷他人謀求自身富貴,心思單純的人,恐怕很難在那樣的環境出人頭地。
從尚稱平和的年代看明朝,或許更能看初這個朝代的不足之處。《安樂堂》的故事好似天竺鼠跑滾輪,用盡全力卻絲毫沒有前進。惡名昭彰的西廠從設置、廢除又恢復,我光看著都累了。幾位皇帝都有立儲爭議,無限迴圈似地一再發生,沒留心姓氏還以為是同一個故事,立儲一事至明末始終有爭議。國家老是被類似的議題絆住,卻從未徹底解決,期間消耗了多少人力物力,想想真是讓人灰心喪志。
有句名言:「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畢竟再如何設身處地,後世讀者終究回不去過往的情境,必然以自己的眼光看待歷史。而與歷史相關的著述,當然也以之後逐漸發展的知識詮釋,後出總是轉精。於是,無須總是以後見之明議論古人得失,倘若設身處地,我們真的比前人更高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