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金馬 58|不得不的斷代史:周冠威的紀錄片《時代革命》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周冠威的紀錄片《時代革命》(Revolution of Our Times)必須是一部斷代史。為了新時代的電影,它必須成為斷代。
《時代革命》於 2021 年 7 月 16 日於坎城影展突襲首映。全片分為九章,第八章「序幕的終結(The End of Beginning)」、最終章「香港人(Hongkongers)」,正式打響「後」反送中時代。「後」不意味著反送中運動結束、五大訴求已被放棄,而是指「發生後」的世界。香港歷史、香港「後反送中運動電影」也必須被「斷」在 2019 年;其後,因為 COVID-19 疫情,運動轉型、冷卻,應對新的情勢,應該有一種「新的電影」。當然,壓迫持續,香港國安法在 2021 下半年完善,整個香港真真切切是一座全景敞視(panopticon)監獄。然後,然後⋯⋯
不得不的斷代史
或者我們要先論,「香港」。對香港有感情的藝文人士,無論人在不在香港,無論是不是香港出身,無論有沒有「話語權」討論香港,皆因為現在沒有投票權,(短時間內)你無法決定活著的香港,所以你必須要讓香港死。《時代革命》必須是一部斷代史,它縝密描述 2019 年,前接「雨傘」,結構分明、人物豐富、指證歷歷;它是一首「傾城」的正氣歌,它被唱出來就是一個姿態沒錯,但也證明,它所歌唱的對象的悲壯。意味著舊的「香港」的死亡。
沒有人不會因「香港」的死難過,但我們不需要替「香港的死亡」難堪。《時代革命》的九個章節,是辯證法,儘管確實就是煽情、刻板沒錯,也可能成為「政宣片」(Political Propaganda),周冠威是狄德羅,《時代革命》是新聞大事紀、是百科全書、是「懶人包」,但它同時也是替人物留下史記列傳般的「小傳」,建立「口號」為歷史,《時代革命》就是「結束的開始」。
若要一言以蔽之,定位紀錄片《時代革命》,時間明確,這是一部系統性統整 2014 年「雨傘革命」後,在「港獨」與「建制」、「勇武」與「和理非」之間,香港各路線「本土意識」崛起的脈絡,以各事件為時間軸,以及「香港人」主體成型的經過。「香港人」甚至成為影片創作者、電影的最終章節名稱。從 2019 年三月底針對《逃犯條例》的反送中遊行、六月九日「守護香港反送中大遊行」、六月十六日兩百萬人遊行、七月二十一日「元朗黑夜」、其後的七月二十七號「光復元朗」遊行,而至十月的《反蒙面法》、十一月的「佔領立法會」、「理大圍城」,加上期間黃衣人墜樓、運動期間的「不合作運動」、「全港三大罷」,中環女子、粉嶺女學生的墜樓事件⋯⋯等等,時間、事件,鉅細靡遺,但條理分明。
其實,「元朗黑夜」就是「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口號的起點。所以《時代革命》也是一部 2019 年的香港斷代史。當然,有中大學者更進一步論述:「光時」口號與「港獨/香港獨立」無關聯性。我們無法確認從「五大訴求」到「光時」口號,再到「港獨」之間的關聯,而這亦不在本文話下,不過清楚明白的是,如同《時代革命》中一名學生的親口提示:「如果香港是海綿,我們是水」。《時代革命》是一塊海綿,「香港人」是水。各種立場、事件、時間、人、武裝準備,全部都照顧到。
怒向刀叢覓小詩
2021 年十月五日,金馬獎公布入圍名單,《時代革命》入圍最佳紀錄片,將於十一月二十二日在金馬影展舉行本片台灣首映。本以為這是本片在坎城影展後的世界第二個放映影展,該片「政治上」意外敏感,沒有在歐美任何秋季影展亮相,不知道是不是「美學上」被輕忽。
十一月七日,《時代革命》在未有預先宣傳下,突襲在日本「東京 FilmEx 電影節」上映。成為該片的亞洲首映。「用詩句來形容,這叫做 ──『怒向刀叢覓小詩』」香港「眾新聞」一位讀者投稿,引用了魯迅詩句形容該片引起東京日本、香港觀眾的反應。十一月十日,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IDFA 2021)亦公佈,《時代革命》將於「Best of Fests」單元放映兩場,據現場觀眾即時報導表示現場約有三分之一的觀眾是香港人。
這部片最可貴的是它的結構,《時代革命》是辯證法。它象徵著從「元朗黑夜」走到「香港人(Hongkongers)」成形的過程,就像是耶穌走上十字架前的苦路十四站(Via Dolorosa),《時代革命》是遲來的十字架,由九個章節、以「過去」構成歷史。無論「過去」要怎麼在「未來」被利用,沒有書寫歷史的「現在」,就沒有族,沒有國,沒有家。
無論你要在未來怎麼定義香港,書寫是必要的。透過書寫,歷史才能走上十字架。
黑格爾曾說,總是綿延不斷,所有的書寫都是歷史的書寫,所有歷史的書寫都是哲學史的書寫。然而《時代革命》的特別在於,歷史的書寫必須被迫中斷,卻不如過往的斷代史,「政權」還沒有滅亡。革命/改革者也沒有放棄。
但斷代必須,要假裝時代已經結束。這或許是,倒果為因,或許是套套邏輯。但哲學史,時常如此,人生亦然。而面對過去的「前端戰線」,才是迎向新的「戰場」的開始。因為當「集體」可以同意運動口號能被「消費」為一部面向世界的紀錄片,舊的香港「必須死」,走過八個章節,「香港人」走上《時代革命》的十字架。
無論「新的香港能不能生」。筆者的態度是,要讓「前線」成為「過去的前線」,不只是討論「和、勇」分不分,不能只是討論香港是不是「戰場」、民主該怎麼取得。前提是,意識到世代的波動。在 2019 年後,時代已經改變,歷史不能再等,假若《時代革命》是香港運動者的「共識」,那斷代已然發生,切割過去的歷史固然可怖,但能書寫過去的人,才能掌握未來。
編目(cataloguing)、存檔(archiving)、標本化(Specimenization)
《時代革命》其中一個重要性在於檔案的取得,是其他沒有拍成的紀錄片素材,與大量的第一手(已曝光)新聞影像。這在其他掛名「香港電影工作者」的紀錄片,如《理大圍城》、《佔領立法會》已經是一個事實。而這件事,在其道德性、政治性上,有其不得不。卻也有其美學的特色。一方面它承襲「弱電影」(由網路影片,或其他媒材,非自行拍攝的素材剪接而成的影片)、「散文電影」(Essay Film)(影像以其政治論述作為主角)的新興紀錄片電影語言、電影理論脈絡;另一方面,尤其必須警惕,對於政治立場與作者相反的觀者而言,它是不是僅僅只是一個「政宣片」(Political Propaganda)。或者,《時代革命》只是新聞,跟台灣常見的「台灣啟示錄」、「八點全紀錄」,一個小時的新聞 show reel 剪輯沒有差別。
所以必須問,分章編排有沒有意義,暗示了什麼?當然,章節整理是必要的,談「和」、「勇」不分,專章談「不割席」是必要的。歷史本來應該是「向前」、「向後」無限綿延的,但《時代革命》感人就在,它的九個章節,好似是一個「斷代史」,而周冠威導演如果是司馬遷(或者狄德羅),他秉持了史家治史的節度,他是手,他是尺,而正是因為,他所描繪的主體(舊的)「香港」已幾近傾毀,他清楚知道起點(六月九日)和終點(今天,放映的當下,對我們來說是 2021 年秋天以後)之間。
歷史本應該是無限綿延的,但周冠威只能作「斷代史」。紀錄片早就不能再被侷限在「導演必須是資料搜集者」之倫理框架上。而能在大量棄拍的素材海中,將這種絕望中的「不絕望」淬煉而出,光是影片的存在、剪輯、放映前的公關媒體戰、影展與電影獎放映策略,這些都是「導演」周冠威眼中必須看到的,一代年輕人所選擇的「時代」。因此,紀錄片,或者「論文電影」,的宣言不只存在於電影的畫外音、影像剪輯的蒙太奇,更在一個關於電影的「擴延」向度上,妥善「編制」電影被看到的「戰略」。他能做的就是讓這部片登上世界舞台,就算只有美國、法國記者看了,就算只有臉書上預告片公眾,只要這部片真的存在,只要抗議者的血沒有白流,用「實惠」的方式達到最大的效益。
這也是這部片中,幫我們彙整,給無論是哪個國籍的青年觀眾最好的啟示,給下一代抗議者的啓示錄:把悲傷留給自己。這就是「標本化」的過程。
把電影留給「香港人」(Hongkongers)。當這個概念,被正式地定位在一部「斷代史」的最後一個章節,本文前述已論之,(舊的)「香港」之死、「新的香港」誕生之可能,又或者「香港人」的成形。然而,這些也都建立在,它可以「賣」。被標本化就能被拍賣。2021 年美國導演魏斯安德森談論法國學運精神的新作《法蘭西特派週報》(The French Dispatch)説:「所有的畫都可以賣,如果你不賣,就不要畫。」
「畫」如是,「話」亦然。
香港是亞洲四小龍中最「務實」的成員。所以,當《時代革命》說起它的故事,每個人說的「自由」都不一樣。有人認為香港可以最終像以色列一樣,有人說香港要的僅僅是能「法治下自由活著」,或許因此產生了「和」、「勇」之分。但重點是,每個人都能「賣」你口中的香港。若「香港」是活的,你忍心如此?
「香港」只能是一種隱喻
如今,「其後」的故事再怎麼煽情,在電影的世界,香港只能是一種隱喻。香港是一座巨型城市,地理上它雖不是島嶼,也有香港島,但香港島不是孤島,無論政治上接壤中美台,地理上接著廣東深圳。精神上,事實是,香港從來就不是國家。而今,香港不能再是「特區」。於是乎,如果不能用斷代來告別一種「香港」,那在「前線」的抗爭,大略也只能一個個轉化成服務青年感傷的青年敘事。
無論接下來是不是「獨立」的故事。無論是誰來說。當然也只有「香港人」能說。
寫在金馬影展開展前,《時代革命》四場已然完售。影片不能在香港放映,已經在坎城首映,且如前所述,目前除了坎城僅在東京、荷蘭放映過。所以「IDFA」、「東京 FilmEx 電影節」、「金馬影展」的金馬獎放映場,意外成為「香港人」檢視這部電影唯三機會。
這裏,「香港人」是影片最後字卡上,掛名的作者。卻也可以指涉所有願意成為「香港人」的觀眾。而且,金馬影展的放映,最大意義在於,是非秘密籌劃、事先預告、公開意圖的放映。是「民主」的放映,是放映證明了電影《時代革命》──「斷代史」的存在,(在元宇宙還沒成為政治事實的今天)是實體觀眾構成了電影的放映,於是觀眾可以是「香港人」。而毋論有多少「香港人」仍在、曾在台灣,台灣已經作為「前線」的一部分。未來,有一塊土地,透過一段影像的歷史,正在等著一群觀眾成為人民。
還是說,《時代革命》中出現的「前線」必須死,畢竟戰場如今沒有戰爭,只能看到「痕跡」。蔡明亮的《良夜不能留》(The Night, 2021)已經為我們印證這個不爭的事實。然而,若「前線」沒有死,那死的必須是人民。我情願選擇「前線」已死,而我們正在等待「下一個」復活。畢竟放眼世界,「無大台運動」最為動人之處就在,永遠還有「下一次」的彈性。
香港是海綿。這塊「海綿」會不會再是戰場?香港還可以是什麼?筆者不知道。因此我們期待電影、期待這部「香港人」的電影。
全文劇照來源:金馬影展
《時代革命》金馬放映場
2021.11.23〈二〉21:10|MUVIE TITAN
2021.11.24〈三〉18:10|MUVIE TITAN
2021.11.25〈四〉13:50|信義威秀 14 廳
2021.11.26〈五〉14:00|信義威秀 11 廳
2021.11.27〈六〉11:00|信義威秀 11 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少年》裡裡外外皆為「少年」,它有少不更事的莽撞,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坦蕩,也有年少時代的二元對立和黑白分明,煙霧交織雨水,熱血加上衝勁,濃濃瀰漫在鏡頭前後,不偏不倚是這群孩子對此場運動的理解。
片中呈現的梨山是所有鄉民的家,不論是土生土長的梨山人,或從外地移居,甚或幾十年前跨海來到這裡的外省人,如今都屬於同一個梨山,想著如何使這裡更加繁榮,想要留下些什麼給後代子孫。他們重視群體大過個人,互助的同時當然也少不了流傳小道消息,戲謔話語中,又包裹著點滴真情。
電影裡非但不提「民主歌聲獻中華」、也沒有她所支持的「黃雀行動」,在片中聲稱愛港的梅艷芳,彷彿被抽去靈魂的空殼,徒留一個被政治閹割後的虛假形象。劇情相當斷裂地省略其社運經驗,又在九七大限將至時,重提梅艷芳誓死不離開香港的決心。然而,電影未曾言明,梅艷芳向眾人保證的「不離開」,背後反映了港人什麼樣的焦慮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在多變且封閉的疫情之年,非常榮幸成為第七屆亞觀團的成員,希望藉由參與亞觀團期間的觀影短評,讓閱讀到這篇文字的影迷,將餘光望向電影市場鮮有人觀注,但早已閃耀的一片星辰。
筆者這次在倫敦親自採訪女主角克莉絲汀史都華,我好奇她是否認為自己與黛安娜有任何連結?她思忖了一會兒,說:「我們過著很不一樣的生活,畢竟我不是公主,成為演員雖然會得到很多關注,但畢竟這還是很不一樣,我沒有要成為或被期待是什麼樣子,我能夠做自己,或許人們拍了我很多照片,但這絕對不是能夠與黛安娜相比擬的」
《少年》裡裡外外皆為「少年」,它有少不更事的莽撞,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坦蕩,也有年少時代的二元對立和黑白分明,煙霧交織雨水,熱血加上衝勁,濃濃瀰漫在鏡頭前後,不偏不倚是這群孩子對此場運動的理解。
片中呈現的梨山是所有鄉民的家,不論是土生土長的梨山人,或從外地移居,甚或幾十年前跨海來到這裡的外省人,如今都屬於同一個梨山,想著如何使這裡更加繁榮,想要留下些什麼給後代子孫。他們重視群體大過個人,互助的同時當然也少不了流傳小道消息,戲謔話語中,又包裹著點滴真情。
電影裡非但不提「民主歌聲獻中華」、也沒有她所支持的「黃雀行動」,在片中聲稱愛港的梅艷芳,彷彿被抽去靈魂的空殼,徒留一個被政治閹割後的虛假形象。劇情相當斷裂地省略其社運經驗,又在九七大限將至時,重提梅艷芳誓死不離開香港的決心。然而,電影未曾言明,梅艷芳向眾人保證的「不離開」,背後反映了港人什麼樣的焦慮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在多變且封閉的疫情之年,非常榮幸成為第七屆亞觀團的成員,希望藉由參與亞觀團期間的觀影短評,讓閱讀到這篇文字的影迷,將餘光望向電影市場鮮有人觀注,但早已閃耀的一片星辰。
筆者這次在倫敦親自採訪女主角克莉絲汀史都華,我好奇她是否認為自己與黛安娜有任何連結?她思忖了一會兒,說:「我們過著很不一樣的生活,畢竟我不是公主,成為演員雖然會得到很多關注,但畢竟這還是很不一樣,我沒有要成為或被期待是什麼樣子,我能夠做自己,或許人們拍了我很多照片,但這絕對不是能夠與黛安娜相比擬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阿焦所灌輸的各種「應該」,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教條,而是因應極權的正向自我信念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希望 Riley 可以先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免因為天真而受傷。只可惜,這個反動一樣試圖統治精神世界,結果變成另一種反噬,圈養出完美主義這頭巨獸,鋪天蓋地的自我批判就此降臨。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談論的是「記憶」。記憶球積累著人對生命的回憶,在必要時於人的腦海中播放。不被人所在意的記憶,記憶球會逐漸變得灰暗,直到被大腦清除。而對人最為珍貴的那一次記憶會變成核心記憶球,核心記憶球顯得特別閃耀,同時被擊入大腦中的某一個島嶼,藉以形塑出一個人的性格。
Thumbnail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特別美好,因為在看的當中,你會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感覺到電影好像是為你一個人而拍的;可是當周遭傳出笑聲、啜泣聲的時候,你又可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這是只有在電影院裡面,才能體會到的私密又共享的感覺。」
Thumbnail
畢竟表演不完全在演員個人的掌握範疇,而是整個團隊在電影本身的基調上,做出最符合創作者理想的表現方式──內斂或外放,寫實或戲劇性,也都是對應電影的內在精神,契合電影本身的特質,才是成功的表演。
Thumbnail
黃驥的女性三部曲所透出的時間,說的是在她生下了孩子,一代人衰老,一代人新生之後,我們還在門的背後,被關係、家庭、社會階級牢牢地困住,卡死在破樓、診所、社會的邊陲,而精神上的卵子逐漸被石化,成了打不開的石門,再成為一座石頭山,看似再無打破的可能。
Thumbnail
《少年》裡裡外外皆為「少年」,它有少不更事的莽撞,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坦蕩,也有年少時代的二元對立和黑白分明,煙霧交織雨水,熱血加上衝勁,濃濃瀰漫在鏡頭前後,不偏不倚是這群孩子對此場運動的理解。
Thumbnail
片中呈現的梨山是所有鄉民的家,不論是土生土長的梨山人,或從外地移居,甚或幾十年前跨海來到這裡的外省人,如今都屬於同一個梨山,想著如何使這裡更加繁榮,想要留下些什麼給後代子孫。他們重視群體大過個人,互助的同時當然也少不了流傳小道消息,戲謔話語中,又包裹著點滴真情。
Thumbnail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Thumbnail
在多變且封閉的疫情之年,非常榮幸成為第七屆亞觀團的成員,希望藉由參與亞觀團期間的觀影短評,讓閱讀到這篇文字的影迷,將餘光望向電影市場鮮有人觀注,但早已閃耀的一片星辰。
Thumbnail
很多影評以「溫柔」來形容鍾孟宏導演在《瀑布》的轉進,我個人認為「溫柔」這個詞的覆蓋率稍微不足(溫柔這個詞因頻繁出現而被稀釋到不代表什麼,又,當我們以溫柔形容一部電影,我們究竟指的是什麼?),《瀑布》跟之前鍾孟宏導演的作品相比,多了一種顏色,而創作者行至中年,還可以給讀者一點顏色瞧瞧,總是可貴。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Faker昨天真的太扯了,中國主播王多多點評的話更是精妙,分享給各位 王多多的點評 「Faker是我們的處境,他是LPL永遠繞不開的一個人和話題,所以我們特別渴望在決賽跟他相遇,去直面我們的處境。 我們曾經稱他為最高的山,最長的河,以為山海就是盡頭,可是Faker用他28歲的年齡...
Thumbnail
阿焦所灌輸的各種「應該」,並不是來自於外界的教條,而是因應極權的正向自我信念所產生的一種反動──希望 Riley 可以先為未來做好準備,以免因為天真而受傷。只可惜,這個反動一樣試圖統治精神世界,結果變成另一種反噬,圈養出完美主義這頭巨獸,鋪天蓋地的自我批判就此降臨。
Thumbnail
《腦筋急轉彎》談論的是「記憶」。記憶球積累著人對生命的回憶,在必要時於人的腦海中播放。不被人所在意的記憶,記憶球會逐漸變得灰暗,直到被大腦清除。而對人最為珍貴的那一次記憶會變成核心記憶球,核心記憶球顯得特別閃耀,同時被擊入大腦中的某一個島嶼,藉以形塑出一個人的性格。
Thumbnail
「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經驗特別美好,因為在看的當中,你會感覺到自己是獨立的,感覺到電影好像是為你一個人而拍的;可是當周遭傳出笑聲、啜泣聲的時候,你又可以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這是只有在電影院裡面,才能體會到的私密又共享的感覺。」
Thumbnail
畢竟表演不完全在演員個人的掌握範疇,而是整個團隊在電影本身的基調上,做出最符合創作者理想的表現方式──內斂或外放,寫實或戲劇性,也都是對應電影的內在精神,契合電影本身的特質,才是成功的表演。
Thumbnail
黃驥的女性三部曲所透出的時間,說的是在她生下了孩子,一代人衰老,一代人新生之後,我們還在門的背後,被關係、家庭、社會階級牢牢地困住,卡死在破樓、診所、社會的邊陲,而精神上的卵子逐漸被石化,成了打不開的石門,再成為一座石頭山,看似再無打破的可能。
Thumbnail
《少年》裡裡外外皆為「少年」,它有少不更事的莽撞,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坦蕩,也有年少時代的二元對立和黑白分明,煙霧交織雨水,熱血加上衝勁,濃濃瀰漫在鏡頭前後,不偏不倚是這群孩子對此場運動的理解。
Thumbnail
片中呈現的梨山是所有鄉民的家,不論是土生土長的梨山人,或從外地移居,甚或幾十年前跨海來到這裡的外省人,如今都屬於同一個梨山,想著如何使這裡更加繁榮,想要留下些什麼給後代子孫。他們重視群體大過個人,互助的同時當然也少不了流傳小道消息,戲謔話語中,又包裹著點滴真情。
Thumbnail
《美國女孩》不替誰解釋些什麼,拍出母女關係裡那種細微難解的無力感,那對彼此都沒辦法、但彼此都很清楚「這就是她愛我的方式」的親密關係,時近時遠。生活,就是在各種悲喜痛苦裡不斷交織,無論過去的記憶、現在的當下,未知的未來,也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一邊撿拾那樣的情感,帶著它,繼續往前走。
Thumbnail
在多變且封閉的疫情之年,非常榮幸成為第七屆亞觀團的成員,希望藉由參與亞觀團期間的觀影短評,讓閱讀到這篇文字的影迷,將餘光望向電影市場鮮有人觀注,但早已閃耀的一片星辰。
Thumbnail
很多影評以「溫柔」來形容鍾孟宏導演在《瀑布》的轉進,我個人認為「溫柔」這個詞的覆蓋率稍微不足(溫柔這個詞因頻繁出現而被稀釋到不代表什麼,又,當我們以溫柔形容一部電影,我們究竟指的是什麼?),《瀑布》跟之前鍾孟宏導演的作品相比,多了一種顏色,而創作者行至中年,還可以給讀者一點顏色瞧瞧,總是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