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人難以介入的親子關係 --- 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這是一本比較心理關聯性很高的書,而且作者的學派是比較傳統的,也就是走精神分析路線,這個對於一般人來說真的是會非常困難,自己在閱讀的時候也常常會腦袋就卡住一下,並不是內容不好而是會比較容易讓人覺得需要思考。雖然內容看似生活化但還是比較生硬,然而是非常值得參考跟實用的,而且這本書的內容相當豐富,含金量也是非常高,絕對是值得去找來慢慢閱讀的。 首先想要先用幾個詞來串起整本書的內容,包括「投射」、「匱乏」、「創傷」跟「真正的內容」前面有提到作者的背景跟學派是精神分析,因此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會一直看到這幾個名詞出現,事實上並不能說這樣的風格跟走向不對,這個是很因人而異的;但也因為有人認為不是甚麼事都必須往這些方向走,才會發展出其他學派;但如果你/妳是很喜歡精神分析的話,這本書值得你/妳好好品嚐、若你/妳是一般民眾或是比較喜好其他學派,希望你/妳在閱讀時不用太在意文字的使用,輕鬆點去看待作者的分享跟案例分析就好。在這裡面或多或少應該可以找到一些社會大眾很常見的狀況,要是願意把自己丟進去在其中的話、也可以藉此看看自己的狀況,說不定有些事情可以在書裡面找到新的答案跟感覺。 「母親將女兒視為自己的延伸,而兒子跟丈夫則是以他人的身份存在,女兒之於母親並非獨立的身份,而是與母親本人相同的角色」這一段話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因為如果你/妳看到的母親若不是這樣對待女兒,那麼後面的內容就很難成立了。事實上在家庭甚至家族裡,常常都會有「複製」的現象發生,一個人會跟爸爸媽媽的做法很像、價值觀很像,那並不是單純的學習、模仿而已,是整個人完全投進去的復刻了,先姑且不論好壞對錯,有時候就會聽到很誇張的答案,印象深刻的一個是「靜脈曲張是我們家族遺傳啊」記得當時聽到時都要昏倒了,如果你/妳稍微對靜脈曲張的成因有點概念的話,就會明白在說什麼了。而說到複製這件事,文字跟語言都會有暗示效果,其實身體行為也可以說是具備這樣的情況,不一定是因為崇拜某個人但就是默默的被影響了。 「被過去魔掌完全控制的人生令人難以忍受,所以追悼的行為必須發生」基本上不論是哪個學派,往往都很容易的會想要去探討過去經驗,只是追究的時間要多長、關係會拉到多遠、加入哪些角色進來,就因人而異了。是有了過去才有現在,因此過去的經驗若是很糟糕的,將會有很大的機率一直陪伴漫長的歲月,直到有天能夠好好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有天剛好在網路上看到一段影片,是一個小孩抓著汽車副駕駛座的前門被拖著,後來鬆手後被後輪壓過身體,這時候駕駛座上的人氣沖沖的下來,這孩子說的第一句話是「爸爸你不要生氣」當下看到的時候除了難過,同時情緒也上來了,若非犯下滔天大罪,是有甚麼事情比自己小孩被車子壓過後,不先關心傷勢還要凶他。就連隔著螢幕都可以感受到,這孩子絕對不是第一次被這樣對待,只能說世界的美好,並未在一開始就降落在這孩子身上,未來他要能好好與世界互動相處,是需要花費比較大的心力。 「母親若無法控制好自己的焦慮,最親近的子女將付出代價。」關於這段話應該可以讓大家更直接明白跟書名的相關性;但不只是母親、或是父親而已,作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若是有這樣的情況發生,那麼被照顧的子女都有很大的可能要付出代價。如果是看書裡面的內容,可能會不太清楚作者的意思,但其實簡單來說作為一個照顧者如果無法好好處理自己的不安,而且還把這樣的不安去宣洩在被照顧者的身上,就會出現開頭說的這段話。雖然已經是大人了;但其實很多大人是不懂得如何處理情緒的、不懂得如何照顧好自己的內在狀態,而當跟孩子相處在一起,達到某一個臨界值時,往往這時候就會很容易對孩子大呼小叫、語帶恐嚇等等,姑且不論當時的孩子是否已經聽懂明白照顧者的內容?但展現出來的情緒狀態,是足以在小孩身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這邊剛好想到一個情況,就是小孩惹大人生氣的機會比較高?還是大人造成小孩不安的機會比較高?會想說這個是因為往往很容易聽到的說法是「你/妳都不知道我小孩有多不乖?教也教不聽,就一直搗蛋!」然而作為一個助人工作者,自己常常感受到的,是孩子不被好好照顧、得不到足夠的關心,才會有了一些要引起大人注意結果是生氣居多的行為。大人是不是一定要照顧好小孩呢?也許有人認為是;但也正因為覺得是,才會認為與其這樣就不要生小孩了吧?也有一種可能是當事人從前沒有被好好地照顧,因此就不會有想要照顧別人的念頭?誰知道呢?很多人覺得生了小孩就會愛小孩是天性,這個跟前面說的靜脈曲張是家族遺傳,都是隨便瞎說的、也有人會說養兒才能防老,有錢不能解決事情、以及現在人就是沒有責任感才會自私的想要自己賺錢自己花。只能說這個要討論是討論不完的,也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但有件事應該還算是肯定實在的,就是當你/妳真的很愛一個東西時,絕對會奮不顧身的想要照顧好,不管是人、動物、還是物品,是吧? 「隨意對他人傾倒情緒垃圾的孩子,很可能在家就被父母當成情緒垃圾桶。」這個分享算是承接上一個內容,有時候你/妳以為事情已經這樣的結束了;但那其實只是你/妳以為而已,負面情緒在大人身上沒有好好地被處理,去宣洩在小孩身上,那麼小孩該如何處理這股能量呢?用這樣的概念去看看那些會在外面傾倒情緒垃圾的孩子,對待他/她們的角度將會有所不同,這也可以把上面那段的後面一句話給兜上「最親近的子女將會付出代價」說起來這樣的孩子著實可憐,不過更可憐的就是那些承接這樣孩子情緒的孩子吧?作為家長,有沒有甚麼可以做的呢?很多人覺得送小孩去學校是為了學習、是為了適應團體生活,基本上個人不是很認同這種價值觀,特別是小孩還不具備足夠的語言表達能力、辨別是非能力、保護自己身體能力的時候。人類的成長期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長,可能甚至到了所謂成年的十八歲,對於很多事情的判斷還懵懵懂懂、身體還可能繼續在生長中,因此作為家長若只是因為自己不懂得如何帶小孩、為了賺錢給孩子更好的未來跟生活環境等等理由,就把孩子丟去校園也無心關注的話,這樣的孩子並不見得是比較讓人放心的,說到這邊大概可以越來越想得到,為什麼現在人不想要生孩子了吧。 「他人的目光,正是從他人眼中看見自己的目光。」說到認同,基本上人們都是透過別人來認識自己的;但是認識跟認同是不一樣的,從出生開始長輩給了自己一個名字,然後開始教導各式各樣的事情,生活起居、技能學習等等,這些逐漸學會的、累積在身上的,構成屬於我們的世界,也就是當我們在跟別人介紹自己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好讓別人認識我們。然而認同是尋求一種被看見,也就是我們的所作所為是希望得到別人的支持,在書本裡作者提到「有許多專家說請跳脫他人的目光,難道大家不想跳脫嗎?那到底要怎麼跳脫?要跳脫甚麼呢?聽到這些話是真是讓人疑惑。」這段話講的非常好呢,很多雞湯不只是毒雞湯,認真的想想之後會發現根本是不知所云的莫名其妙雞湯,偏偏大家常常很容易覺得言之有理。那麼到底要怎麼解決這個情況呢?有兩個方式大家可以試試看,第一個是「視他人為他人,自己為自己」要做到這樣就是要能判斷狀況是為了別人而做還是自己想要這麼作?這應該是比較好入門理解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為了迎合別人才做的,這就無法達到這個方式;第二個方式是大人該好好做的,也就是好好去對待孩子,用好好兩個字可能過於抽象;但我覺得已經是最容易理解的,我們可以想一下,自己有多常沒有好好地對待孩子?是邊忙其他事情的陪伴?是漫不經心的陪伴?是敷衍式的陪伴?這些都會讓孩子無法好好感受到、進而學習到自己的模樣,回到書名跟前面分享的來當結論「你/妳對待孩子的態度,那麼他/她就越可能長成你/妳塑造的那個樣子」 「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母親只要告訴孩子:原來你/妳是這樣想啊。」關於情緒的部分,最簡單的原則就是「情緒是中性的,也就是沒有對錯的。」這句話很可能在其他地方已經聽到爛了:但是大部分的人還是認為情緒是有對錯好壞的意義啊,情緒跟事件綁在一起,事件跟處理方式又綁在一起,慢慢變成在一件事情裡,什麼樣的做法跟情緒才是「合適」的,而那就是符合他人眼光的、偏向對的。作者提到「偶爾在網路或書店看到心理學相關的書籍,有不少書名讓人感到困惑,都是引導孩子變的更開朗、更正向的教養方法,就想問這樣的態度,是要表現給誰看?」看到這段話時真是讓人想拍手叫好,是啊、那麼正向、那麼活潑開朗是想要給誰看?國家還是學校或是哪條規定說,你/妳不開心就不能出門、就不配跟人交朋友、做生意買賣了嗎? 「只記得過去的幸福時刻,和只記得過去的不幸,兩者終歸是相同的。」相信大家應該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同一個事件裡,你/妳的記憶跟其他人有所不同,甚至是大不同。作者在這個部分提出一個自己從來沒想過的,就是當事人描述的內容是否屬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釐清當事人為什麼會這樣記憶?創造這個記憶的幻想跟慾望又是甚麼?慾望的出口又是在哪裡?一直以來我們都比較容易選擇當事人的說法,尊重當事人的內容,畢竟主觀意識是沒有對錯的、但老實說我們還是會帶有思考跟懷疑真實性有多少的態度去看待他/她們,就像孩子在外面發生事情了,回來描述的場景啦情形啦我們很容易第一時間想要先確定狀況,彷佛講的跟事實一樣,一切事情就好辦了;但必須說也只是好辦了並不是真的很容易辦,用前一集的內容來舉例好了,如果我們確認自己的孩子去學校用情緒勒索同學,那麼是不是我們改善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就能立即的、從根本的完全解決這個狀況呢?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心理學會讓人覺得越讀越不懂、越實踐越覺得課題很多、面向很多,因為事實上生命是同時由多面向構成的、交織變化影響產生的,而作為大人的我們,只能盡可能的去做到自己能照料到的。 「不愛孩子的罪,就算現在盡力滿足當時沒有滿足的愛,孩子受到的傷害也不會痊癒。」不曉得大家看到這段話的感覺跟反應是如何?難道就這樣放著不用解決了嗎?至少為自己的不努力、不在意彌補些甚麼吧?但說真的彌補如果能完全擺平過往的事情就算了;但更多時候是像作者在書裡分享的,子女用這樣的方式去綁架、去懲罰、去控制家長。回過頭來說,如果都要把事情做好,為什麼不選擇一開始就做好,而是要做彌補呢?當然這也可能又是另一個讓人不想生小孩的主因,年輕時候正值甚麼都沒有,只有時間跟體力的時候,除了生小孩還算符合的了,生小孩後的教養很容易是大問題,可是既然決定要生小孩了,不就應該要做好準備嗎?在這個段落想引用一個很常聽到的小故事來結尾,就是釘在牆壁上的釘子,就算把釘子拔掉了,釘子的痕跡、產生的洞也還是在;哪怕用東西把它補滿了,那依舊是被釘過的牆壁,把小孩當作是牆壁,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無法回到負面記憶出現前的狀態;但是絕對能帶著這些傷痛,進行自我療癒。」作為這本書的最後一段分享。選擇了這一段話,不是因為覺得要有個Happy Ending ,而是關於心理學,它可以給人們帶來自我探索,並且在這段旅程中逐漸的修復一個人的不佳狀態,這段話是走向新的未來時,非常好的描述。在這邊書裡提到追尋自我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找尋值得信賴的精神分析師,這個部分超級可遇不可求的,一來是這樣的人是極度少有的,培養出一個諮商師已經有些花費時間,還要特地找尋是精神分析師更是超級超級不容易,再者是花費的精神、時間跟費用也是極度多的,這甚至並不代表你/妳有空、有錢就能有很大機會搞定這個部分。因此作者提供了另一個做法是書寫自我,只是這需要更高的自制力跟意志力。老實說這個做法是相較容易很多的,只要你/妳不被書寫的形式啊內容啊給侷限住了,事實上除非不識字、或是無法好好手寫字,這個形式肯定是非常好入門跟嘗試的。

分享就到這裡囉,如果喜歡內容的話,歡迎留言回饋及分享。最重要的是,有興趣的話就去找書來看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布魯斯的心智訓練天地
23.3K會員
299內容數
相信運動是好的、相信閱讀是好的、相信開放心態是好的,在這邊會分享關於運動、教育跟心理的相關內容,歡迎一起來聊聊。
2025/03/05
這篇文章探討成功沒有捷徑,強調持續努力及保有正面心態的重要性。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艱苦環境逆境求生,成為神經外科教授的歷程,並提出十個核心價值觀(慈悲、尊嚴、平常心、寬容、感恩、謙遜、正直、正義感、善念、愛),作為追求成功的指引。文章鼓勵讀者設定目標,每天持續進步,並相信宇宙的安排。
Thumbnail
2025/03/05
這篇文章探討成功沒有捷徑,強調持續努力及保有正面心態的重要性。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艱苦環境逆境求生,成為神經外科教授的歷程,並提出十個核心價值觀(慈悲、尊嚴、平常心、寬容、感恩、謙遜、正直、正義感、善念、愛),作為追求成功的指引。文章鼓勵讀者設定目標,每天持續進步,並相信宇宙的安排。
Thumbnail
2025/02/22
本書核心概念在於透過瞭解自身狀態(起點),設定明確目標(終點),並持續改善弱項、挑戰強項,最終達成個人體能提升。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結合自身經驗與課表,引導讀者找到適合自身的訓練方法,並強調過程中的感受與持續學習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2/22
本書核心概念在於透過瞭解自身狀態(起點),設定明確目標(終點),並持續改善弱項、挑戰強項,最終達成個人體能提升。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結合自身經驗與課表,引導讀者找到適合自身的訓練方法,並強調過程中的感受與持續學習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5/01/24
文章提供了關於一本育兒書籍的深度評論,並從SEO角度出發,提供提升文章能見度的建議。文章探討了美國幼稚園的教育模式,比較了「以教為主」和「以玩為主」的差異,並強調了培養孩子參與活動、責任感和尊重他人等重要能力。此外,文章也反思了父母與孩子關係的拿捏,以及如何避免過度干涉或放任,以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Thumbnail
2025/01/24
文章提供了關於一本育兒書籍的深度評論,並從SEO角度出發,提供提升文章能見度的建議。文章探討了美國幼稚園的教育模式,比較了「以教為主」和「以玩為主」的差異,並強調了培養孩子參與活動、責任感和尊重他人等重要能力。此外,文章也反思了父母與孩子關係的拿捏,以及如何避免過度干涉或放任,以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每當我感到又忙又累而忍不住抱怨碎念的時候,女兒偶爾會從口中吐出一句話:「誰叫妳要生小孩!」 這讓我回想起從小到大,當我的母親也抱怨相同事情的時候,我們身為子女的也會跟她說:「沒有人叫妳做這些,是妳自己要做的,妳也可以選擇不做啊!」 上面的這些話語,直白地令人難以反駁,也幸好我們這三代的女性都
Thumbnail
每當我感到又忙又累而忍不住抱怨碎念的時候,女兒偶爾會從口中吐出一句話:「誰叫妳要生小孩!」 這讓我回想起從小到大,當我的母親也抱怨相同事情的時候,我們身為子女的也會跟她說:「沒有人叫妳做這些,是妳自己要做的,妳也可以選擇不做啊!」 上面的這些話語,直白地令人難以反駁,也幸好我們這三代的女性都
Thumbnail
「母親將女兒視為自己的延伸,而兒子跟丈夫則是以他人的身份存在,女兒之於母親並非獨立的身份,而是與母親本人相同的角色」在書裡面或多或少應該可以找到一些社會大眾很常見的狀況,要是願意把自己丟進去在其中的話、也可以藉此看看自己的狀況,說不定有些事情可以在書裡面找到新的答案跟感覺。
Thumbnail
「母親將女兒視為自己的延伸,而兒子跟丈夫則是以他人的身份存在,女兒之於母親並非獨立的身份,而是與母親本人相同的角色」在書裡面或多或少應該可以找到一些社會大眾很常見的狀況,要是願意把自己丟進去在其中的話、也可以藉此看看自己的狀況,說不定有些事情可以在書裡面找到新的答案跟感覺。
Thumbnail
「媽媽有交代要照顧弟弟,還有弟弟的小孩也要一併照顧。」女兒說。 「什麼?為什麼姊姊就要照顧弟弟?弟弟難道不能自己獨立嗎?」主持人訝異問道。 「因為從小媽媽這樣教我們,這也是一種孝順吧!」女兒面露微笑地說著。 在談話性節目中,媽媽解釋說因為兒子個性較為內向也不擅長人際關係,姊姊天性聰穎也較會賺錢,所以
Thumbnail
「媽媽有交代要照顧弟弟,還有弟弟的小孩也要一併照顧。」女兒說。 「什麼?為什麼姊姊就要照顧弟弟?弟弟難道不能自己獨立嗎?」主持人訝異問道。 「因為從小媽媽這樣教我們,這也是一種孝順吧!」女兒面露微笑地說著。 在談話性節目中,媽媽解釋說因為兒子個性較為內向也不擅長人際關係,姊姊天性聰穎也較會賺錢,所以
Thumbnail
「小孩會脾氣這麼差,肯定就是被妳影響的。」 「妳難道不知道小孩會被媽媽影響情緒嗎?為什麼妳還繼續這樣?」 母親的掌控慾 母親的話語 母親的慾望 母愛的毒性 母親的怨念 母親的關愛
Thumbnail
「小孩會脾氣這麼差,肯定就是被妳影響的。」 「妳難道不知道小孩會被媽媽影響情緒嗎?為什麼妳還繼續這樣?」 母親的掌控慾 母親的話語 母親的慾望 母愛的毒性 母親的怨念 母親的關愛
Thumbnail
母愛,是與生俱來的嗎? “所有的母親,都會用生命愛著自己的孩子,不是嗎?”
Thumbnail
母愛,是與生俱來的嗎? “所有的母親,都會用生命愛著自己的孩子,不是嗎?”
Thumbnail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
Thumbnail
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
Thumbnail
透過「覺察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了解父母言行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然後試著改變,並讓家庭創傷終結於自己這一代! 非常推薦給已經當爸媽的各位朋友!
Thumbnail
透過「覺察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了解父母言行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然後試著改變,並讓家庭創傷終結於自己這一代! 非常推薦給已經當爸媽的各位朋友!
Thumbnail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教養方式承襲於父母,尤其是認為自己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有負面的影響,請不需自責或愧咎,這不是薩提爾女士的目的,她說:「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竭盡所能而為的」,這裡說的父母,不只是指你本身作為父母,還包括你的父母,以及歷代的父母,你們都已經盡力而為了,這不是誰的錯,而是一種代代相傳的家庭動力。
Thumbnail
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教養方式承襲於父母,尤其是認為自己的教養方式對孩子有負面的影響,請不需自責或愧咎,這不是薩提爾女士的目的,她說:「父母在任何時候都是竭盡所能而為的」,這裡說的父母,不只是指你本身作為父母,還包括你的父母,以及歷代的父母,你們都已經盡力而為了,這不是誰的錯,而是一種代代相傳的家庭動力。
Thumbnail
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力,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外在情境上的變動和挑戰而引發內在的困擾時,可以回頭看看自己的成長經驗,明白自己是如何被形塑、如何受影響的,自問:「我是從哪裡學來的?」,當我們多了這樣的領悟時,將會因而感覺到放鬆、柔軟,內在也會感覺到完整、有力量,將會更容易做出適當的回應或是改變。
Thumbnail
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力,有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外在情境上的變動和挑戰而引發內在的困擾時,可以回頭看看自己的成長經驗,明白自己是如何被形塑、如何受影響的,自問:「我是從哪裡學來的?」,當我們多了這樣的領悟時,將會因而感覺到放鬆、柔軟,內在也會感覺到完整、有力量,將會更容易做出適當的回應或是改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