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當這個世界告訴大家-
「別當個負面的人」、「沒有人喜歡跟負面的人來往」之外,
也許隱藏在背後,更重要是去了解或討論-
「什麼原因與事情,讓我/我們如此負面?」以及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跟總是那麼負面的人往來」?
Photo by Jon Tyson on Unsplash
我們怎麼看帶自己的負面情緒?
在聊聊怎麼看待身旁周遭滿是負面情緒的人之前
也許我們可以想想,自己都怎麼對待自己的負面情緒?
我們怎麼處理、看待自己的情緒,事實上與原生家庭情緒教育脫不了關係。
(但為了不要太偏離這篇文章主軸,我們先簡單快速帶過一下啊~~)
常見的、「可能沒有那麼好的」情緒方式可能有這些:
有些家庭會採取「不要不要負面情緒法」,
當你哭泣、憤怒、挫折時,爸媽告訴你:
「嘿,要快樂起來啊!」、「欸,你應該要轉個念頭,不要生氣啊!」
有些家庭會使用「沒有沒有負面情緒法」,
當你失落、悲傷、生氣時,爸媽會說:
「不准哭!!!」、「不要生氣!!!」、「這有什麼好難過的?」
「不要不要負面情緒法」像是在批評你不該哭泣、憤怒與感到挫折,你「應該要快樂起來」、「應該要笑容滿面、樂觀積極向上」。
「沒有沒有負面情緒法」像是在否認你所有的負面情緒,你最好把所有負面情緒都藏起來,因為沒有人想看,你展現負面的樣子,沒有人喜歡。
但,事實上,負面情緒,只是在主觀感受上「不正面」,
客觀而言,所有的情緒,包含負面情緒,都有存在的必要以及它能發揮的功效。
Photo by Naomi August on Unsplash
-負面情緒的必要與功用
你想當個感受不到負面情緒的人嗎?
事實上,那不可能,也不健康,對於演化來說,如果你不會感受到負面情緒,大概早晚就該死翹翹。
任何的情緒,不論負面或正面,都有其存在必要與功能。
當生命遭受威脅時,我們就應當感到恐懼,恐懼能夠讓促使我們去因應(不論是逃避或戰鬥)威脅;
當有人侵害到我們的地盤,讓我們遭受不公,我們就該感到憤怒,憤怒能好很的引導我們進行攻擊與產生巨大能量,來捍衛我們自己的領域;
當我們面對重大壓力事件,我們交感神經會興奮啟動,腎上腺素狂飆,我們就會感到到焦慮與警戒,透過焦慮與警戒,身體會做好要準備迎接重大任務、蓄勢待發的準備;
當我們面對重大的失去與喪失,我們就該感到悲傷與哀悼,這樣的愛才夠完整,而悲傷與憂鬱,也能協助我們吸引到別人的注意,讓他人適時給我們援助。
悲傷、焦慮、討厭或憤怒的力量之所以存在,那是因為它們都具有生存的價值,是人類生命無法避免、本然具有的一部分。
(引自Allen Frances《救救正常人》一書,p.380 )
我們希望自己、更期許孩子能夠好好「調節」自己的情緒。
要能「調節」情緒的前提,是要能辨識出這個情緒、接納這樣的情緒、要先打從心底知道與承認自己有這樣的情緒狀態,才能再進一步去「調節」這個情緒。
如果對負面情緒大喊著「不要不要!!!」、「沒有沒有!!!」,
那遑論什麼「調節」情緒呢?
要能擁抱與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與狀態,
才有可能去接受與肯定別人的負面情緒與狀態。
Photo by __ drz __ on Unsplash
咳,話題好像有點扯遠了,讓我們拉回來本篇主題,
「為什麼」當我們面對負面的人,有時候久了,
我們會覺得「受不了」、「凍免條」和「哩賣割來亂啊啦!!!」?
也許之一,因為我們負有 同理心 吧?
事實上,同理心與我們具有鏡像神經元系統(mirror neuron system)息息相關。同理心是正確無誤的辨識與理解他人的情緒與感受,且能將心比心感覺他人情緒狀態(陳玉敏等,2002)。
也許你有這樣的經驗,看到別人哭泣(包含電視上、連續劇中的人物),你會跟著想哭泣,不由自主地落淚
我們的情緒,同樣也會受到周遭他人的情緒「有所共鳴」甚至是強烈一點的「感同身受」。
簡單來說,情緒可以「傳染」。
雖然我們前面有說,負面情緒,其實在功能與生存上「並不負面」,
但別忘了,負面情緒的「主觀感受」,對於大部分的人,包含我,都是覺得負面情緒「不好受」、「不喜歡」,對於負面情緒有著「痛苦」、「不想要」的感覺,是人之常情。
當然,也是因為負面情緒「不好受」,人們才總是努力的「趨吉避凶」。
因為看著別人不好受、不好過,
我們會同樣感到難過、憂鬱、焦慮,甚至是感到崩潰。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與負面的人相處久了,總會想要逃離,走為上策。
Photo by Saad Chaudhry on Unsplash
也許之二,因為我們同樣討厭 無能為力的自己
不曉得你有沒有同樣的經驗,
有時,當自己陪伴低潮的人,我們盡可能的給予傾聽與友善可行的建議,
但如果低潮之人仍處於低潮,毫無起色,甚至更糟的話-
你因此覺得生氣、煩躁、不想管對方了、崩潰、或許會暴怒的想「你到底還要這樣多久啦?」,可能是放棄式的想「我不想管你了啦!!!」
先拉回前提,通常我們會去關心、靠近,負面情緒的人,
多半是我們在乎、喜愛、想關心,甚至也是愛我們的人。
看著我們愛的人不好受,哪有自己心裡也會好過的道理?
所以我們陪伴、擁抱、盡我們一切努力想讓對方「好那麼一點點就好。」
如果對方心情好轉且恢復,那彼此都皆大歡喜。
但如果對方負面、低迷的情緒依舊,
安慰、陪伴久的那一方,有些人會想要逃離,或者有些人是會對此憤怒或無力。
一開始我們希望自己拯救或陪伴對方度過低潮與負面情緒,
結果發現對方根本無法同預期般好起來,
除了自己本身已經被「情緒共鳴」搞得很難受,
我們還有可能會在潛意識裡、或心裡默默覺得「噢,對,你都沒好起來,我怎麼那麼沒用!!!」、「為什麼我這麼努力了,但不能讓對方好起來?」
進而對於對方的負面情緒憤怒、不想管、無力。
也許,有時候我們不是討厭對方那麼負面,
而是不喜歡面對,
對於別人(或自己)負面情緒與狀態,自己無從處理或無能解決的感覺。
Photo by Giulia Bertelli on Unsplash
所以說,有很多原因,
會導致我們不喜歡跟總是負面的人相處,
但也有更多的可能,我們自己在人生某個階段裡,就是比較低潮、狀態比較差、心情比較憂鬱一些些。
如果你不喜歡別人的負面、或自己的低潮與憂鬱,
都可以的,也都沒有關係的。
我們可以慢慢學習,
我們可以尊重對方所擁有的所有情緒感受,但不必背負別人的情緒感受;
我們更可以尊重與接納自己所感受到的每種感覺,
我們可以劃分好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界線。
我們可以選擇陪伴對方走過低潮,給予安慰、擁抱或建議
(當然,不想要當然也可以不要哦~),
但我們也不必為對方的難過負責。
我們不必為他人的情緒負責,
一樣能展現愛、關懷與關心。
我們只需要替自己的情緒負責。
Photo by frank mckenna on Unsplash
※本文首發於2021.03.29 探路客平台,再進行刪減發布於方格子平台。
本篇參考資料:
陳玉敏,王文芳, & 張正辰。(2002)。同理心之概念分析。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1(4), 7-12.
黃思瑜(譯)。(2015)。救救正常人。新北市:左岸 (Frances, A. ,2013)
梁庚辰主編。(2018)。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台大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