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自我成長的崛起,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自己內在的世界,對於情緒的認識與接納也逐漸敞開,從直接忽視到練習辨識,我覺得對於一個人的個體化來說,是非常棒的發展。
當然,在學習辨識情緒的這條路非常長,每一個人所遭遇到狀態和心境也不一定會相同,何時能達到真正接納自己所有的情緒,前者因人而異,後者,則是一生的課題。
比起理解正面情緒,負面情緒更需要我們多花一些時間去探究,因為它們總是把自己真正想要的需求藏的很深,讓我們猶如玩捉迷藏一樣地去慢慢找尋。如同這本書封面右下角寫的文字───
「每種負面情緒的背後,都有深層的需求等著被理解。」
我們都很明白,當深層的需求沒有真正被滿足時,是無法達到片刻的平靜,以至於變成容易被情緒拖著走的人,一有什麼不開心就對身旁的人發洩或自我壓抑,更甚至是上社群胡亂噴射,把自己的壞情緒到處散播。
不過,在社群上卻有著喜歡這類型言論的人存在,有些是默默觀看,有些則是會隨之附和。無論是哪一種,我都覺得彼此之間有著混亂能量的交織。舉例來說,好幾年前我也會看看八卦或是一些靠北專頁,後來發現,自己的情緒容易變得很低迷也比較沉重,之後我開始刪除那些有害媒體,也與喜歡抱怨的朋友保持社群距離,才意識到不被那些東西影響的感覺有多棒!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自己沒有被影響,但事實上,多多少少都會有,只是有沒有意識到。當然,有負面情緒上來,不是說不能抱怨,可是在抱怨之前,我希望大家可以多一個「思考」的步驟,然而,這個思考所涵蓋的層面就很廣了,也許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有負面情緒?也可以探索一下怎麼解決好讓負面的情緒不再繼續干擾?之類的。說不定思考完,你的負面情緒也就沒那麼高漲了。
回到這本書。作者為心理諮詢師,同時也是沙盤遊戲治療師,因此在書中有很多個案以及自己與身邊友人的分享,讓我很驚喜的是,她多次提出榮格的觀點,難怪讓我不僅讀得過癮又感到親和力十足,許多想法都好雷同,另外,有不少分析也讓我自省一番。
在認識與接納自己的情緒這條路上,肯定是要走一輩子的,所以,無論何時開始都不嫌晚,好推薦這本書給有興趣的書友們啊!
++謝謝佳穎的閱讀邀請++
🔸實際上負面情緒是一個個訊息,藉由它們,我們得以調整自己對待世界和他人的態度,並看到真實的自己。如果一味逃避或壓抑那些負面情緒,我們就會被衝突所左右,被細小的生活日常「撕裂」成碎片。
🔸接受自己對某些人就是很冷漠的事實,是很舒服的。
🔸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心理反應,沒有好壞之分,重點在於我們如何對待它。覺察,就是接受它的第一步。
🔸有情緒並不代表我們自己是不好的,它只是向我們傳遞訊息,我們可以從中得知應該如何對待自己。
🔸事情看似過去了,但是身體知道,它還在那裡,輕則引起心理不適,重則帶來身體的疾病。
🔸和一個真實的人相處,那怕他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你也會很喜歡他,這種喜歡表現的是人與人之間能量的流動,它能夠讓人享受到關係中的舒服和順暢。
🔸對那些「看起來很美好」的事情我們有必要想一想,那是不是我們真正想做的,以及我們想透過這件事獲得什麼。
🔸生活總是由無數的麻煩組成的。麻煩不是問題,害怕麻煩才是問題。
🔸有一些人,在成長過程中沒有被好好的尊重過,他們會認為,不被尊重才是常態。
🔸我們大部分的委屈都源於對自己的不瞭解,很多內心的真實意圖都存在於潛意識中,而沒有機會「浮出水面」。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是對方冷漠,但也許,對方的冷漠也有我們的參與。
🔸在許多事情中,我們並沒有親歷的經驗,卻一點都沒有少做判斷。那到底是別人的看法,還是自己的體悟呢?那是集體的偏見,還是個體的盲從呢?
🔸如果你有很好的思考力,你就會逐漸發現集體態度的本質,就是蠻橫、固執、偏頗。
🔸愈沒有自我的人,愈需要融入某個群體,愈會在意他人的評價,也愈需要外在的安全感。
🔸不要再與世界為敵,不要再與自己為敵。
🔸如果原諒他人帶來了外在的和諧,那麼原諒自己則屬於內在的和諧。
🔸無限地侵犯他人的界限更是一種隱蔽的惡。
🔸當人們不能接受真實的自己時,就會從他人身上看到自己「壞」的部分,從而去攻擊他人。
🔸罵人、發洩並不會讓人真正快樂,這種行為無異於口渴了喝海水,原本想補充水分,卻由於過高的鹽分而更快脫水。
🔸很多人分不清「表達情緒」和「發洩情緒」的區別,以為把情緒發洩出來就是真性情或者不壓抑的表現,這樣發洩的人可能暫時舒服了,但旁人又受傷了。
🔸人們之所以會將壞情緒轉嫁他人,是因為自己曾經就是這樣被對待的。
🔸這世界不缺乏美好,缺乏的是看見它的眼睛和感受它的心。
這本書還有好多被我貼上標籤的文字,就不再一一列出,看到這邊依舊有興趣的書友,那真的請直接買一本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