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會微笑的發粿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文/張雅雲

在台灣,米飯的食用量年年下降,連帶會製作傳統米食的人也愈來愈少。當然,有些節令的米食已可用機器生產;但總覺得少了那麼點人味和準備食物的心意。去年底和三芝農友阿香姨談起,很懷念她做的發粿,是否有機會請她再做?才知她近幾年因動過手術,已經幾年沒做了。當下覺得好失落,原來懷念的味道,有一天真的是會稀釋、淡薄而消失。能留下的是記憶,我因此在這兒也來說說阿香姨的發粿。


農家發粿,一起過好年的助農心意


▲農家發粿有深深的祝福。

▲農家發粿有深深的祝福。

有幾年,主婦聯盟合作社供應的黑糖發糕,是由三芝農友:江花香製作。農友種菜之外還要幫合作社做發粿,這也是出於一個偶然的巧合。某年冬天,三芝農友遇寒害,作物欠收。當時正值歲末,農友根本沒有什麼收入。因為希望農友也可以過個好年,在得知阿香姨會做發粿後,於是工作團隊就請她多做些發粿;同時在週報上和社員溝通農友的困境,呼籲社員共同支持來自農家的發粿。多年下來,阿香姨就像所有社員家庭共同的「發粿阿嬤」。

阿香姨怕發粿被壓壞。那年代的發粿,是裝在水果禮盒那種大紅紙盒,有一種喜氣的農村風。記得一位社員媽媽訂了一盒要拜拜,她把整盒發粿放在冰箱裡,竟然就默默被兒子吃掉好幾顆。等到她要拜拜時,才發現發粿少了,當下真是又好氣又好笑。不過讓這位媽媽很感動的是,兒子喜歡發粿,她還讚美兒子很識貨。


再現一碗黑糖發粿的功夫


雖然現在阿香姨不再做發粿了,但還是分享她當年的製作流程和真功夫。

【洗米、浸泡、磨漿】

▲洗米~三芝的冬季洗米格外凍感。

▲洗米~三芝的冬季洗米格外凍感。

▲磨米漿。

▲磨米漿。

做粿的時節,三芝大坑常是冷風颼颼的陰雨天。此刻,洗米、洗碗、洗器具也格外有「凍感」。米洗淨、浸泡超過五小時之後,接著就是磨成米漿。發粿用的米,是蓬來米與在來米依比例去調整。全用在來米比較不黏密,會發得比較好。

【麵粉、黑糖,過篩】

為了讓發糕嚐起來的口感香Q,麵粉、黑糖都得先過篩,如此拌入米漿時才不會有糰塊。用黑糖,發粿會有甘蔗的香味。

【和漿、攪拌】

▲米漿攪拌混勻。

▲米漿攪拌混勻。

米漿為底,加入麵粉、黑糖、砂糖、水、發粉等一起攪拌。這時阿香姨是以雙手去測試米漿糊的濃淍度,這決定了發粿的Q度。手工和漿後,再以機器攪拌。為了讓米漿均勻,阿香姨特別去材料行找來加大號的攪拌器。

【裝碗,炊粿囉】

▲米漿倒入瓷碗中。

▲米漿倒入瓷碗中。

把咖啡色微微散發蔗香的發粿米漿,倒入瓷碗中。注意喲!米漿要倒到全滿,這樣炊出來的發粿才會「粒粒發」。

【加柴、燒水,特製的灶】

▲以傳統大灶來炊粿。

▲以傳統大灶來炊粿。

為了炊發粿,阿香姨還特別做了一個灶,並且把水籠頭設在灶旁,如此注水就方便許多。在發粿前一籠起鍋後,就要馬上再加水、加柴。待填充好一籠的發粿之後(熟能生巧的阿香姨,倒滿21碗發粿,僅需要5分鐘),灶上的水也滾了。一籠發粿就抬上鍋炊粿,大火炊粿約40分鐘。

【發粿出籠】

▲掀開鍋蓋彷彿看見微笑的發粿花。

▲掀開鍋蓋彷彿看見微笑的發粿花。

掀開鍋蓋的剎那,一片白霧水氣緩緩散去後,看見剛出籠的發粿,沿著中線十字裂開;飽滿充滿彈性的四辮,就像一朵盛開的發粿花。想像一下一個蒸籠裡,有著21朵「發粿花」對著你微笑綻放。

【裝盒】

把蒸籠從灶上抬下,靜置待涼,準備取出瓷碗中的發粿。取下發粿的絕竅,是沿著發粿的邊緣輕壓一圈,如此碗和發粿就可以輕易分離了。這就是主婦聯盟合作社早期供應的農家版發粿。

可以發現:農家發粿,絕對是功夫發粿。我們可一起來算算做發粿所需要的工。阿香姨的發粿,一次只蒸1籠;1籠可裝21碗,需要蒸40分鐘。如果阿香一天工作8小時,那麼3,000個發粿,阿香姨要炊幾天呢?


炊發粿,水氣、柴火有學問


▲農友江花香選擇相思木當柴火。

▲農友江花香選擇相思木當柴火。

「發粿」有祝福來年「一路發」的意涵,所以發粿有沒有「發」?對製作的人來說可是大事。為了要「發」,阿香姨是以極費時的功夫來製作,一次僅蒸一籠。記得當時採訪曾納悶地問:「為什麼不疊二籠來蒸呢?這樣不是比較快嗎?」阿香姨說:「疊二層,上層的水蒸氣疑結會滴到下層,下層的發粿就不會漂亮、不會發。」此外,炊發粿時,燒水炊粿所用的柴很重要,阿香姨都用相思木,水煙才會出得來,因為相思木原本就是用來做木炭的。

為了炊粿用的柴薪,阿香姨和先生會在炊粿前上山去撿相思木,用貨車載回一段段的樹枝,還得再用電鋸裁成一段段。炊粿期間,阿香姨的廊簷下有著排列整齊的木柴。原來,一碗發粿的功夫,不僅在原料本身,連蒸炊所用的柴火也都需要費時、費功夫。想想都市家庭或食品工廠裡,應不會有這般的發粿故事。


滿滿的「發」,最誠意的祝福


▲農家發粿有深深的祝福。

▲農家發粿有深深的祝福。

慢慢回味著阿香姨以往做發粿的點滴,腦海轉著曾經每到過年前,她會上山撿柴,在冰凍的天裡洗米打漿;再用她厚實的手,去感受發粿和成米漿的軟硬度。緩緩注滿每一個碗,在灶火前守候一籠一籠的黑糖發粿,再將發粿一碗一碗撥下裝入紙盒中,最後再親自把發粿送到合作社。

長一輩對於食物的象徵意涵非常看重,農婦阿香姨的祝福和用心,在製作黑糖發粿的每一步驟流程中,滿滿的「發」心意,自然流露。很感謝也很懷念,曾經有機會看見一場微笑發粿花的備食勞動風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農村反思
30會員
129內容數
以「謀求自然和人為的,即天、地、人的和諧,帶給人類充滿豐富物資、健康、親密感情,以及安定、舒適的社會。」為宗旨的日本「幸福會山岸會」;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位在日本偏鄉的「森の巢箱」;還有「以稻貫之」遊佐町豐富且深刻的農食走讀。這些都是現在新農村努力的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新農村反思的其他內容
2022/07/13
老一輩觀念中,葛鬱金粉對治中暑具有奇效,舀一匙葛鬱金粉與一點黑糖,沖冷水攪拌均勻後飲用,中暑的症狀與不適可迅速得到緩解;一位認識的氣功老師則說,葛鬱金粉對於健胃整腸,也有很好的效用,生粉(加黑糖或蜂蜜後沖泡冷水)對胃很好,熟粉(加黑糖後兌滾水攪拌均勻,原本白濁的液體會逐漸變得透明而黏稠)則有利於腸。
Thumbnail
2022/07/13
老一輩觀念中,葛鬱金粉對治中暑具有奇效,舀一匙葛鬱金粉與一點黑糖,沖冷水攪拌均勻後飲用,中暑的症狀與不適可迅速得到緩解;一位認識的氣功老師則說,葛鬱金粉對於健胃整腸,也有很好的效用,生粉(加黑糖或蜂蜜後沖泡冷水)對胃很好,熟粉(加黑糖後兌滾水攪拌均勻,原本白濁的液體會逐漸變得透明而黏稠)則有利於腸。
Thumbnail
2022/06/01
蘆荻社區灶咖成立於2017年,位於新北市蘆洲區,由老公寓、傳統產業、小吃聚集的巷弄裡。同年五月底舉辦第一屆『包粽博覽會』,至2020年,共計舉辦三屆。使用“博覽會”、“趴踢”的元素,邀請庶民包粽達人現身分享、示範、教學,還原粽子本身的豐富與多元文化;不再只是被市場畫定壁野分明的單一分類。
Thumbnail
2022/06/01
蘆荻社區灶咖成立於2017年,位於新北市蘆洲區,由老公寓、傳統產業、小吃聚集的巷弄裡。同年五月底舉辦第一屆『包粽博覽會』,至2020年,共計舉辦三屆。使用“博覽會”、“趴踢”的元素,邀請庶民包粽達人現身分享、示範、教學,還原粽子本身的豐富與多元文化;不再只是被市場畫定壁野分明的單一分類。
Thumbnail
2022/02/19
我們有兩個灶、兩口鍋,每次煉製糖蜜約需八個工作天。我們常是四個基本成員,加上一些義工幫忙,至少花費兩天。製程從鋸甘蔗→整理甘蔗→清洗→陰乾→榨汁→用大灶熬煮10小時左右→熄火→裝罐→標示,才算大功告成。
Thumbnail
2022/02/19
我們有兩個灶、兩口鍋,每次煉製糖蜜約需八個工作天。我們常是四個基本成員,加上一些義工幫忙,至少花費兩天。製程從鋸甘蔗→整理甘蔗→清洗→陰乾→榨汁→用大灶熬煮10小時左右→熄火→裝罐→標示,才算大功告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沒錯!最愛的一鍋/碗到底又來了!青花小碗或小魚盤直接上~
Thumbnail
沒錯!最愛的一鍋/碗到底又來了!青花小碗或小魚盤直接上~
Thumbnail
欲秋還夏的日子,陽光下偶有風起卻不粘膩,但冰涼的點心仍是午後日子的主角之一。 以前的訊息不發達,饒是書蟲如我,長大後才發現對生活多有誤會,這誤會包括食物,我熱愛的點心--『粉粿』。 明艷豔的黃,加上軟Q的口感,明明很粘膩但只要淋上黑糖水,或搭配其他如仙草或米苔目類的配料加上剉冰,就變成秋天的夜...
Thumbnail
欲秋還夏的日子,陽光下偶有風起卻不粘膩,但冰涼的點心仍是午後日子的主角之一。 以前的訊息不發達,饒是書蟲如我,長大後才發現對生活多有誤會,這誤會包括食物,我熱愛的點心--『粉粿』。 明艷豔的黃,加上軟Q的口感,明明很粘膩但只要淋上黑糖水,或搭配其他如仙草或米苔目類的配料加上剉冰,就變成秋天的夜...
Thumbnail
這道傳統糕點是老媽的拿手絕活,它叫「草仔粿」,每次餡料總是讓我垂涎,這次若我料想沒錯,八成也是做鹹的,而且肯定加了打碎的花生米(或者菜圃米)!再輔以鹹甜佐料的調味,那入口之後劃開的滋味,真讓人難忘啊!
Thumbnail
這道傳統糕點是老媽的拿手絕活,它叫「草仔粿」,每次餡料總是讓我垂涎,這次若我料想沒錯,八成也是做鹹的,而且肯定加了打碎的花生米(或者菜圃米)!再輔以鹹甜佐料的調味,那入口之後劃開的滋味,真讓人難忘啊!
Thumbnail
農業時代,人們對於自己吃的食物是十分了解。不僅自己栽種、製作、保存,把食物的每一分都善用;更在變化的過程,展現無窮的創意。在阿嬤逐年變化年糕的料理上,看見長輩為家人備食的心,也吃到珍惜食物的意。
Thumbnail
農業時代,人們對於自己吃的食物是十分了解。不僅自己栽種、製作、保存,把食物的每一分都善用;更在變化的過程,展現無窮的創意。在阿嬤逐年變化年糕的料理上,看見長輩為家人備食的心,也吃到珍惜食物的意。
Thumbnail
每逢過年,就會想起身為職業婦女的母親,如何在時間夾縫中準備年菜。 在淡去的年味裡,想念兒時的年菜,想念家人的團聚,但僅能留於記憶之中,不復存在。
Thumbnail
每逢過年,就會想起身為職業婦女的母親,如何在時間夾縫中準備年菜。 在淡去的年味裡,想念兒時的年菜,想念家人的團聚,但僅能留於記憶之中,不復存在。
Thumbnail
預訂了客家鹹湯圓,在冬至來臨的前一天到貨了。 一早跟住家附近的超市預購茼蒿,連同蝦米一起買入。 香菇切了絲,蝦米泡軟,網路上說,肉絲放入後,不要急著翻面,煎個焦香,這樣湯頭會更鮮甜。 另起一鍋滾水,將有肉餡的湯圓煮個八分熟,同時間洗好了茼蒿。 湯,滾了,放入湯圓,放進茼蒿,當〝打某菜〞縮小,關火。
Thumbnail
預訂了客家鹹湯圓,在冬至來臨的前一天到貨了。 一早跟住家附近的超市預購茼蒿,連同蝦米一起買入。 香菇切了絲,蝦米泡軟,網路上說,肉絲放入後,不要急著翻面,煎個焦香,這樣湯頭會更鮮甜。 另起一鍋滾水,將有肉餡的湯圓煮個八分熟,同時間洗好了茼蒿。 湯,滾了,放入湯圓,放進茼蒿,當〝打某菜〞縮小,關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