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抗疫藥物無鬱寧無法寫入臨床指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藝人婚姻風暴佔據網路話題之際,我就來整理一下剛從MedScape網站看到的重要討論:為什麼無鬱寧(fluvoxamine)在大型研究已經顯示可顯著減少染疫死亡人數,卻很少有醫藥界的「臨床指引」(clinical guideline)把無鬱寧寫進來?Omicron變種病毒勢必引發一波超級大流行,暴增的加護病床需求可能會壓垮許多國家的醫療,明明有藥可用,為什麼相關領域都這麼保守?

raw-image

這篇由美國知名科學記者Esther Landhuis撰寫的文章就提到,雖然醫師現在能以「適應症外使用」的方式來開立無鬱寧治療新冠肺炎,但多數醫師是保守的,臨床指引裡沒有寫,就會選擇不開立。而制訂臨床指引的各個單位也是保守的,通常不會為了盡快拯救病人而快速增訂臨床指引,而是會擔心萬一有意料外的不良反應怎麼辦?萬一在現實世界大量使用後發現效果不彰怎麼辦?延遲寫入臨床指引是常態,倒不是針對無鬱寧才這樣。

目前有一些跟無鬱寧有關的研究還在進行中,比如今年四月由美國國家衛生院(NIH)推動的ACTIV-6研究,耗資一億一千五百萬美金,同時研究數種「老藥新用」,可能要到明年第一季才會有結果出現。其他如COVID-OUT等研究也還在進行。這些研究是要驗證,是否有什麼便宜的口服藥,可以讓染疫但還沒有嚴重症狀的病人先待在家裡,靠口服藥降低轉重症、住院的機率。

但其實,等同於phase 3的TOGETHER研究已經在今年十月底通過同儕審核,發表在高品質期刊。如果病人能按照指示把藥物乖乖吃完,可能可以減少66%的住院率,以及91%的死亡率。當然,在現實世界大量使用時,效果或許不會那麼好,但即使打個對折,這樣的成效還是很好了。

美國家庭醫師Brandon Shumway說,當病人確診新冠肺炎時,按照臨床指引就是什麼都沒做,要病人回家隔離、觀察病情變化。這讓他感到挫折。Shumway醫師在看到TOGETHER研究後發現,這是個算是安全、有長期使用經驗的老藥。對於那些不符合單株抗體使用資格的病人,開無鬱寧是他可以為這些病人做的事情。不過,因為NIH還沒把無鬱寧寫入臨床指引,他必須跟病人進行充分的討論後,由病人決定是否服用藥物。

因為Omicron變種病毒的威脅越來越大,哈佛醫學院感染科專家Paul Sax於十二月十六日在推特上說:「現在應該要考慮把無鬱寧在臨床指引裡拉到『審慎考慮使用』(consider use)的位置了」。不過到目前為止,只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臨床指引有把無鬱寧寫進去,其他臨床指引維護團體與政府組織還是習慣「等」,等更多資料,等更有鼓吹倡議的力量出現,等別人先寫入臨床指引。畢竟,如果不幸犯錯,會影響組織的公信力。

現在NIH的臨床指引還是「目前累積的證據還不足夠鼓吹或反對無鬱寧在抗疫用途的使用」。曾參與愛滋病抗病毒藥物臨床指引的Cliff Lane說,這其實就是不反對使用,”insufficuent evidence”這樣的字眼讓醫師能保留彈性。(譯註:如果寫入NIH的臨床指引,就變成醫師一定要把無鬱寧納入考量了)

在美國這個執行醫療時很重視法律觀念的國家,如果無鬱寧能通過EUA,醫師心理上比較能放開使用。沒有EUA的適應症外使用,醫師相對要負的法律責任就大得多,必須很清楚地跟病人做足夠的說明。不過,像克流感(tamiflu)這樣的藥物,也是過很久才明確寫入臨床指引,導致許多應該服藥的人沒有吃到藥。

能做事但又不好做事,美國FDA專員Woodcock醫師說:「我們國家的醫療體系的確是非常破碎,讓許多事情非常難做」。

本文摘譯自

The Challenge and Promise of Getting Oral COVID Drugs Into Practic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6K會員
583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陳豐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02
最近有個有趣研究,分析了超過 24,000 位在研究初期並未罹患失智症的美國人,並追蹤他們最長達 18 年。每一年,這些人都會由專業人員檢查一次是否罹患失智症。
Thumbnail
2025/05/02
最近有個有趣研究,分析了超過 24,000 位在研究初期並未罹患失智症的美國人,並追蹤他們最長達 18 年。每一年,這些人都會由專業人員檢查一次是否罹患失智症。
Thumbnail
2025/04/25
我們習慣在生病時服藥止痛、退燒、消炎,卻很少有人注意,這些日常藥物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大腦功能。最近一項發表於《Brain and Behavior》的大型研究指出,某些廣泛使用的藥物,與大腦認知功能之間存在微妙的關聯。研究團隊提出「認知足跡」(cognitive footprint)這個全
Thumbnail
2025/04/25
我們習慣在生病時服藥止痛、退燒、消炎,卻很少有人注意,這些日常藥物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的大腦功能。最近一項發表於《Brain and Behavior》的大型研究指出,某些廣泛使用的藥物,與大腦認知功能之間存在微妙的關聯。研究團隊提出「認知足跡」(cognitive footprint)這個全
Thumbnail
2025/04/22
不吃藥來改善睡眠的方法,可以搜尋「睡眠衛生」,就可以找到許多方法來嘗試。 不過,有些方法是「知易行難」,大家都知道,但不見得做得到,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失眠的人。
Thumbnail
2025/04/22
不吃藥來改善睡眠的方法,可以搜尋「睡眠衛生」,就可以找到許多方法來嘗試。 不過,有些方法是「知易行難」,大家都知道,但不見得做得到,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失眠的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疫情猖獗生靈塗炭,好好的世界,弄得不能安生。升斗小民的我,一向走路靠邊,乖乖的居家隔離,不敢出門。忍到被通知打疫苗,兩針注射下去,才落得心安。不料,一日在家忽然咳嗽起來,周邊親人紛紛閃避,差點沒將我趕出家門。原以為是感冒影發,喝點枇杷膏、吃顆顆嗽糖就可解決。然而病情每況愈下,到了晚上益發嚴重.
Thumbnail
疫情猖獗生靈塗炭,好好的世界,弄得不能安生。升斗小民的我,一向走路靠邊,乖乖的居家隔離,不敢出門。忍到被通知打疫苗,兩針注射下去,才落得心安。不料,一日在家忽然咳嗽起來,周邊親人紛紛閃避,差點沒將我趕出家門。原以為是感冒影發,喝點枇杷膏、吃顆顆嗽糖就可解決。然而病情每況愈下,到了晚上益發嚴重.
Thumbnail
有個常說的笑話:   西醫治標,中醫治本,中西合醫,治成標本。 人的老病死現象,我們應該還是要有點知識傍身的。所以危急時刻到底是送西醫急診還是要找自己信任的中醫?依然是個艱難的決定,病人年紀、體力、病況、當時所處環境條件等等都要想清楚並好好考慮,畢竟是爭分奪秒的事。
Thumbnail
有個常說的笑話:   西醫治標,中醫治本,中西合醫,治成標本。 人的老病死現象,我們應該還是要有點知識傍身的。所以危急時刻到底是送西醫急診還是要找自己信任的中醫?依然是個艱難的決定,病人年紀、體力、病況、當時所處環境條件等等都要想清楚並好好考慮,畢竟是爭分奪秒的事。
Thumbnail
當前的療程告一段落後,就會進入新藥物的申請審核程序,希望可以順利達成申請,讓這相伴一生的病情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了。
Thumbnail
當前的療程告一段落後,就會進入新藥物的申請審核程序,希望可以順利達成申請,讓這相伴一生的病情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了。
Thumbnail
文 / 賴珩佳 在打了第三劑輝瑞疫苗後的兩週,我竟然確診了。 「確診病患」休息五到七天就好了? 醫生處方竟也只開了「喉糖」,讓我不舒服時潤潤喉,原本忐忑緊張的心情因就診過程稀鬆平常,以至讓我懷疑自己是「小題大作」。 延伸閱讀 如何用正念給確診者支持? 印尼當地確診幾乎已成日常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humbnail
文 / 賴珩佳 在打了第三劑輝瑞疫苗後的兩週,我竟然確診了。 「確診病患」休息五到七天就好了? 醫生處方竟也只開了「喉糖」,讓我不舒服時潤潤喉,原本忐忑緊張的心情因就診過程稀鬆平常,以至讓我懷疑自己是「小題大作」。 延伸閱讀 如何用正念給確診者支持? 印尼當地確診幾乎已成日常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Thumbnail
有沒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燃眉之急,最近政府一直在調整第一線的醫療量能,多數民眾也是極力配合,但要確診或居隔者傻傻的等,真是無言。
Thumbnail
有沒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燃眉之急,最近政府一直在調整第一線的醫療量能,多數民眾也是極力配合,但要確診或居隔者傻傻的等,真是無言。
Thumbnail
疫情稍緩,開始抱怨起莫名的簡訊實聯制,這政策不僅無端侵害個人隱私,並且浪費公帑。然而諸多防疫政策在醫師眼中,雖然不滿意,但也不得不說整體疫情控制,就結果而言是不錯的,至少大家的生活都只受到了還堪忍受的影響。 會知道這本書剛好也是聽了podcast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的介紹,醫療人員在面對許多關鍵時刻的無
Thumbnail
疫情稍緩,開始抱怨起莫名的簡訊實聯制,這政策不僅無端侵害個人隱私,並且浪費公帑。然而諸多防疫政策在醫師眼中,雖然不滿意,但也不得不說整體疫情控制,就結果而言是不錯的,至少大家的生活都只受到了還堪忍受的影響。 會知道這本書剛好也是聽了podcast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的介紹,醫療人員在面對許多關鍵時刻的無
Thumbnail
我一向很少在臉書、粉專或部落格放上自己的照片,但關於疫苗這件事,我覺得還是要用這個身份出來說說話
Thumbnail
我一向很少在臉書、粉專或部落格放上自己的照片,但關於疫苗這件事,我覺得還是要用這個身份出來說說話
Thumbnail
我們的防護措施層層把關,守的好,會很有效;但是,一旦失守,這些措施都會變成沒有用,擋不住的,我不敢想像國外醫院的情景,也不希望發生在眼前。
Thumbnail
我們的防護措施層層把關,守的好,會很有效;但是,一旦失守,這些措施都會變成沒有用,擋不住的,我不敢想像國外醫院的情景,也不希望發生在眼前。
Thumbnail
流感季節愈來愈靠近了,在臺灣10月5日開始施打流感疫苗接種。但大家都在問那麼COVID19 呢?在年底之前,並沒有任何疫苗接種出現啊! 【流感化】的進程愈來愈明顯了,我們人類的專家,真的一個方法都沒有嗎?JAMA 國際期刊在8月20日,已經報導引述專家學者們的憂心: 美國🇺🇸專家愛德華 (Ed
Thumbnail
流感季節愈來愈靠近了,在臺灣10月5日開始施打流感疫苗接種。但大家都在問那麼COVID19 呢?在年底之前,並沒有任何疫苗接種出現啊! 【流感化】的進程愈來愈明顯了,我們人類的專家,真的一個方法都沒有嗎?JAMA 國際期刊在8月20日,已經報導引述專家學者們的憂心: 美國🇺🇸專家愛德華 (Ed
Thumbnail
我對疫苗的啟蒙是在十年前,H1N1在流行當頭。鄭鴻儀的大話新聞與劉寶傑的關鍵時刻每天談。在此之前我曾未想過疫苗這件事,聽得很認真,很有感的寫下一些想法。 ★紀錄在2009/12/26 (文末也有當時新聞的連結) 一個七歲小男童,學校要打疫苗,需要簽同意書。他不想打,當護士的媽媽為了他好還是幫他簽。
Thumbnail
我對疫苗的啟蒙是在十年前,H1N1在流行當頭。鄭鴻儀的大話新聞與劉寶傑的關鍵時刻每天談。在此之前我曾未想過疫苗這件事,聽得很認真,很有感的寫下一些想法。 ★紀錄在2009/12/26 (文末也有當時新聞的連結) 一個七歲小男童,學校要打疫苗,需要簽同意書。他不想打,當護士的媽媽為了他好還是幫他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