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7

2021/12/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生活是「過」出來、「煉」出來、是體驗出來的;不是「想像」出來的
他不使用社群媒體。他說,「再生動傳神的文字、照片、影片,對觀者而言,都只是想像。對創作者來說,也只是部分剝離、選擇性的虛構而已。」
「真實只存在於當下的過程。」他說。
網路之海,令人對「真實」產生莫大誤解。身邊若有三五人與你真正看清、瞭解、看見彼此,就算萬幸。但這可能是網路原生一代沒有的體驗,因為這個世代的「人際關係」已被「網際關係」取代;他懷疑,「真實」的定義已經改變,其實是他誤解了「真實」。
網路之海,廣闊無邊,每個帳號後面真實的個人,變得無比渺小,小到如果不主動依附上岸(加入社群),終生匿跡亦無人知曉。但人需要群體、人需要和他者連結成關係,虛擬的社群因此形成。
網路如海,人上了岸,化成虛擬世界的另一個自己。一個有機會不再被評價外貌、收入、學歷的世界;一個有機會瞬間發跡、一夜成名的世界。一個可以把小事、小人、小物放大;大事、大人、大物,變得更巨大,大到失控、大到無從駕馭,仔細探究卻不明所以的地步。
這是網路之海,人在裡面失去了懷疑的能力。所有被「放大」的事件,都被以文字敘述或圖片、影像呈現;也就是說,創作者選擇了呈現的形式與內容,觀者自已再選擇一種立場之後,參與這場「集體創作」。直到失控、直到被新的事件取代。
他卻要在網路之海,做一個「縮小」自己的人。「因為縮小自己,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能思考的最小的獨立單位。」他說。
他說,理解、但不參與網路的「集體放大」的行為,就是「縮小」自己。目的,是為了追求更為清醒、更為自覺。在混濁的雜音中,仍聽得見、讀得出,清朗的內在的平靜之聲。
在他求知若渴的年代,沒有網路。因此他深覺有幸得以享受網路生活之美好。他以能在網路之海中,選擇不上岸,餘生持續探索悠游為樂。
他想說,生活是「過」出來的、是「煉」出來的、是體驗出來的;不是「想像」出來的。即使活在網中,也要追求真實的自己。
    鄭先生
    鄭先生
    喜藝術、善烹。 對不合時宜、無遠見、少美感、缺公義之事,頗有意見。 書寫遣懷。盼以練達溫柔自觀,寬慰凡俗一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