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還值得堅持嗎?

2022/01/0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旅遊業,還值得堅持嗎?你會堅持嗎!
收到一條提問,加上最近也收到“旅遊業是否值得堅持”的提問,決定脫敏放出來一起說說。
以下是我的回答:
1.目前疫情的理解:
確實反反復復,很多做旅遊的要麼疲憊、要麼躺下了,我在“看見旅遊2022”的線下有表達過一種觀點,但凡有任何選取或者還可以轉型掉頭的,疫情這幾年不要做旅遊,不要和局勢死磕,等疫情結束再回來比目前多折騰好。
目前做出境遊的早期賺到錢的一些公司或個人,確實已經暫時離開這個牌桌了,但不影響出境開的時候人家繼續回來。
明年呢,後面呢?
其實沒人看的明白,在疫情的不確定性面前,一切解析都只能聽聽,誰能想到今年旅遊業趕不上一個旺季?
分享一個發現:
雄獅的渡假板塊今年沒裁員,即便目前疫情四處開花,連續幾個月沒有訂單的情況下要養員工也沒有裁員了,作為國內最大的旅行機搆對未來的判斷一定比很多人嚴謹科學,我想這可能代表了對於明年的信心吧。
這是國內最大旅行公司對於明年的判斷。
我還聽說:內部在討論一個話題,如何做好迎接復甦的準備?
話說回來,不是旅遊不好了,需求都還在,只是目前沒疫情壓住了,需求的基本面從來都是好的。
2.制訂遊
制訂是個好的概念,但現有制訂遊離真正的自訂遊還差的很遠,主要是充當一種獲客手段,制訂遊的最終歸宿就是小而美的、舒服的、不錯的小生意,依靠人的服務想要規模化目前來看是個虛擬命題,2019年沒有疫情的時候之前制訂遊的幾個大公司也都在縮減自訂業務了。
關於制訂遊解析很多,這裡就不再解析了。
關於制訂遊,我們有過的8個誤解
為什麼大部分的制訂遊都是虛擬命題?
3.是否要升學考MBA?
這個問題我自身也想過,分享一下我的思考。
考MBA是目的還是手段?
我覺得是手段,目的是什麼?
大概是提升知識、擴充圈子、或者為了好的工作做學歷提升。
前兩個目的,其實交替的手段有很多。
如果提升自己,從商業認知和實用性的角度來看,參加混沌大學、得到也是一種高效率的方法,現在很多MBA課堂上的案例都是幾年前甚至更早的。
擴充圈子的價值其實比對有限,同學畢竟就那麼幾個,花了很多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不一定很值得。
我身邊也有一些在讀某間MBA的朋友,他們告訴我今天的MBA和EMBA的成本太高,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都很高。
現有的MBA的篩選都是基於學費和一個人的過往經歷來篩選人,這種方式確實能夠篩選出一批社會上的精英和優秀群體,但當大家的目的都是混圈子的時候,最後發現,能無法混進去還是要看自己的實力,圈子如果只依靠“混”是很難混出價值的,EMBA的篩選機制決定了大家的出發點大多以利相交,在這裡認識真正的好朋友可能很難。
我的觀點,倒不如提升自己,讓圈子來找你。
最後一個是學歷提升的目的。
從實用的角度來說,我覺得可能進一些大的公司做管理會比對實用,作為一般的創業者(猜測你的身份是創業者),其實用處不大,用戶不會因為你是EMBA的就買單。
如果是基於提升自己還可以努力找到身邊的一些優秀的朋友,人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好環境,身邊都是德才兼備的人,長期下來自己的進步就會很快。
上面提到的EMBA的同學就在校外弄了一個讀書會,正好我也在裡面,每個月大家共讀一本書,交流工作、生活、職業、創業、育兒、理財,以分享、參與、共創的方式一起參與,這種基於理念認同和學習精神聚集起的社會各行各業的人反而受益挺大。
4.旅遊品牌
關於【品牌】,容我在下一 次發表時,建議你可以看一看。
今天的旅遊工業是否值得堅持?
1.這個產業最好的時候可能已經過去了,我指的是這個產業就業者的普遍收入,一個產業的發展需要趨勢和紅利,你過去8~10年經歷的產業高速增長和紅利,可能只有出境遊蓬勃放開的時候才能再次看到。
2.疫情這幾年確實沒什麼可做的,趨勢在這,不建議做大投入,等頭上的烏雲過去。
這是我的理解。
這個問題如果問還在這個產業堅持的人,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
-End-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新旅遊/K社長
新旅遊/K社長
〈新旅遊〉K社長,創始人,長期關注“全世界新旅遊型態與人文地理的新旅遊自媒體”,分享旅遊互聯網資訊內容和創業內容經營成長,期望下個10年,讓旅遊更美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