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豬】-最深的仇恨,也是最深的傷痕
(BABI,2020)
一座空蕩蕩的校園,有如戰火肆虐過那樣狼藉;衣衫襤褸的學生,全都像囚犯一樣,被集中在教室裡,遭受警察無情地拷打。一位學生的死亡,以及一場不為人知的暴動,使我們不禁好奇,這間學校、這個國家,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接著我們便看到,猶如【羅生門】一樣,面對警察的問案,每個人對於事件之前因後果的敘述,都有著截然不同的樣貌:
華人認為馬來人仗著政府的保護,以及「本土」的優越身分,排擠外來移民,甚至對華人痛下殺手;而在馬來人眼中,華人則都是奸詐的肥貓,無故挑起爭端,仗勢欺人;數量稀少的印度人更慘,在這個國家中往往是被忽略的弱勢,即便學會了忍氣吞聲、低調行事,卻仍躲不過歧視的戕害。
糟糕的不只這樣。隨著真相的明朗,觀眾也逐漸體認到,馬來西亞的種種公共政策、教育體系,以及「大人們」極具偏見的態度,更是為社會上的族群矛盾扇風點火。
例如,非伊斯蘭教信仰的學生,齋戒月期間只能在學校廁所吃飯;華人因為被貼上了「有錢」的標籤,即便家境有困難也得不到獎學金;另外,本來權益就不被重視的學生,又因性向、身分的問題,遭老師百般刁難,即便被傷害了,也無處申冤。
於是乎,這些(本該天真無邪的)莘莘學子們心中的不滿就像壓力鍋一般,壓抑著、累積著,從「不諒解」變成「憤怒」,再從「憤怒」醞釀為「仇恨」;最後,只需一顆籃球、一杯打翻的飲料,以及一句「BABI」,便點燃了所有人的宿怨,從小小的口角,演變成大規模暴力事件。
電影原文片名「BABI 豬」一詞,(據說)在馬來西亞其實是一個十分禁忌的詞彙,畢竟伊斯蘭信仰中,豬被視為是不潔的動物,所以用這個字眼來罵人,在彼文化當中幾乎就是一種最惡毒的辱罵了。
可想而知,以「BABI」作為片名,一方面是點出故事中學生衝突的肇因;另一方面,更是暗示了在學生內心中,對異族有著多麼強烈的深仇大恨。
片中,馬來人的老大哈山被警察問到「你討厭華人嗎?」的時候,這位十幾歲的高中生只是恨恨地說了一句:
「我不討厭華人,我只討厭豬」
這是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是這樣理解的:原來這個國家、這個社會所帶給一個孩子的偏見是,非我族類的人已經不能算是「人」了,而是最下賤的畜生。
不過,導演黃明志雖然將矛頭對準了馬來西亞的社會秩序及教育體制,卻也沒有忘記他做為一個藝術家該有的:對於生命的普遍關懷。
電影的最後,強權與暴政仍然壓制不住學生滿腔的憤怒,再次引爆了另一波暴動。但這一次,看到學生們以拳頭來發洩怒火的同時,導演也揭露了,其在種種族群間的「怨恨」的背後,社會的撕裂,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造成了各自不同的、無法癒合的創傷。
因此,除了犀利的社會批判之外,我覺得【你是豬】的特殊之處在於,它還帶著一種超越立場的、「體諒」與「同理」的溫暖眼光,來看待那塊土地上傷痕累累的靈魂們。
他告訴我們,在這公權力失能的國家、這個「刻意創造差異與對立」的社會中,不管是馬來人、華人還是印度人,其實這些底層人民、手無寸鐵的學生,永遠都是被褫奪話語權的、深受種族隔離風氣所害的受害者。
(認真想想,為何華人與馬來人一觸即發,馬上就打起群架?因為他們都同樣遭受到不平等的對待,並且都把錯歸在對方頭上,覺得自己才是被欺負、需要反抗的一方)
不難想像,就連這場暴動本身,都是被政府給掩蓋的!可見得政府從未認真去正視國土內的族群矛盾,那也就更甭說解決問題了。
透過不同視角來觀看這場校園暴動,導演黃明志一針見血地戳破了馬來西亞「多元文化」、「多元民族」之美麗表象,將不同族群之間難以化解的仇恨,赤裸裸地揭露了出來。
所以,在特映會的「映後QA」環節,一位來自馬來西亞觀眾向黃明志回饋說,她覺得自己在看這部作品時,內心是一直感到很「羞恥」的。我想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黃明志試圖透過電影去表現的,正是馬來西亞最不堪的這一面吧?
那麼總體來說,雖然偶爾會有幾句台詞不甚自然,你也可以從鏡頭語言看到一絲MV的味道;但【你是豬】不管在演員的表現、劇本的結構,還是視覺的質感,完成度都頗高的。你甚至很難想像這是只花了兩、三百萬,用了10天,以全素人演員拍成的作品!
重點是,黃明志「敢」去正視這樣的不堪,並以超然、關懷的態度去點出不同族群、不同階層所面臨的窘境;而且,敘事還相當地完整,中肯地呈現了當代馬來西亞那讓人痛心疾首的社會樣貌(放大來看是讓人頗為心痛,但當這些問題濃縮在在個校園內、一場暴動中,那就有點「駭人」了呢~)。
我想,以這部電影的水準,既有辦法震撼觀眾,同時也針砭時局,這簡直就可以拿來當「認識馬來西亞」的基本教材了!
p.s.我後來才知道,那位向黃明志回饋說自己是帶著「羞恥心」在看這部片的觀眾,正是來自馬來西亞的華人網紅,「 手癢計劃」的So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