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感忽視 實戰篇》我的情緒去哪兒了?拾回情緒之路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1. 《童年情感忽視 實戰篇》在說什麼?

本書在幫助那些「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拾回自己的感受與情緒,我會想看這本書是因為之前看過書友分享《童年情感忽視》,發現我自己也有相同困擾,所以直接買了實戰篇回來(我是實作派XD)。

2. 所以什麼是童年情感忽視?

「童年情感忽視」是童年時,雙親沒有對你的情感做出充分的回應,通常這樣的雙親同樣存在童年情感忽視。
也許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會有這樣的情況:在親密關係中覺得空虛或寂寞、缺乏感情上的親密度與熱情、逃避衝突、隱藏或壓抑脆弱⋯⋯
我成長在一個無法容忍負面情緒的家庭,我們的不討論難過感受,甚至連正面感受也不能太強烈,但是我的家人給予我足夠的物質與學習資源,我之前並不覺得這有太大的問題。
Photo by Caleb Woods on Unsplash

3. 從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有點怪?

大概是國中,家裡經歷了重大變故,我深深地壓抑自己的情緒,我把我的難過、憂傷、痛苦、恐懼全都放到潘朵拉的盒子裡。
但偶爾又希望有人能理解,所以就用一種間接又奇怪的方式表達我的難受,在旁人看來,大概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模樣(但當時的我真的很痛苦),我覺得creep這首歌有幾句特別能表達當時的心情:
"I'm a creep
I'm a weirdo
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
I don't belong here"
可是大家知道嗎?人是沒辦法選擇性壓抑情感的,當我壓抑負面情緒的同時,我把其他快樂、平靜的情緒也一起壓抑了,於是我無法感受幸福,也無法丟掉不知道源頭在哪的焦慮。

4. 拾回自己的感受之路

4-1. 一場意外,也是契機
但是這樣的我也想獲得幸福,我忘不掉經歷車禍後,那次諮商爆哭的我說:「我能活下來真好,我的生命真的好重要,我好想活下去,我還有好多事情想做⋯⋯」
如果我的生命在那天就結束了,我會有好多遺憾,我還沒練好那首我很愛的曲子、我還沒真正的了解自己、還沒找到自己的夢想、還沒接納自己的黑暗、還沒創作我想表達的藝術(咦,原來我想當藝術創作者?)
那次的經驗讓我直面自己內心的感受,開始踏上拾回情緒之路,我傾聽了內心,調整了很多生活的方式,也對自己之前訂出的規則做了很多妥協,給予自己更多彈性。
4-2. 不敢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
有天我哥哥在我下班的路上打電話來,就在他要掛斷的時候,我對他說:「可是我現在一個人走路好無聊。」,於是他就陪我聊到我走回宿舍。
後來我仔細思考,也許當時我最想說的是:「可以陪我聊到我回家嗎?」,但是我用了一種迂迴的方式提出我的需求,我好像不敢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者說,我對於自己有需求這件事感受反感?
Photo by Tengyart on Unsplash
4-3. 行動派?理性派?噢,我是雜亂派
傾聽了內心後我發現,我的內心簡直煩到不行(好的那種),我的內心通常至少有兩種聲音,理性的聲音與感性的聲音。
理性的聲音,他幫我分析利弊、有時候會阻止我做出新的嘗試,或是駁回我的感受;感性的聲音,會叫我衝動購物、會叫我快點做些新嘗試、會給我五彩斑斕的感受(不論痛苦或快樂)。
所以有人說我是行動派,因為他看見感性的我總是念叨的想做什麼就去做;也有人說我是理性派,因為他看見我分析利弊、規劃自己的人生,但是不論是哪個,都是我的一部份,都沒有對錯,內心的聲音沒有錯,但是要能分辨恐懼。
我一開始覺得理性的阻止就是恐懼未知、感性的衝動就是勇氣,但是不完全是這樣,有時候理性的阻止是認真的分析過優先順序,感性的衝動背後則是我的恐懼與焦慮,就拿最近在研究穿搭的我來說好了,我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一門「個人形象規劃的」課程,當時當然是內心又掀起一場激烈的(?)討論。
理性的聲音:「最近報名了太多課程,這個課程雖然也不錯,不過優先次序不在那麼前面,把這個課程往後排吧!」
感性的聲音:「去試啊,就當自己的生日禮物,而且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研究穿搭的時間,還能看起來更有精神!」
我仔細思考後,我認為這個課程確實不錯,但是現在比起我的形象外貌,我更想做的是了解自己要展示什麼形象,取決於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算對方能根據我的外貌條件找出適合我的穿搭,但是對方不知道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在我的理性中看到冷靜分析,我也非常認同;也在我的感性中看到我對外貌的些許焦慮,所以我決定繼續探索自己,以及找到外貌焦慮背後的原因。

5. 給我的影響

我天真的以為看完這本書,我就能用一堆步驟解決問題,當然,這只是療癒自己的第一步。
說實話,我到現在都還沒完整地接納自己的情緒,尤其在職場上,還是會想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不過我開始練習讓這些感受用不同方式表達出來,我想寫文章也是一種方式吧。
現在的我還是脆弱的、雜亂的,但是擁有這些情感才是真實的我,也許我的父母無法回應我的情感,甚至他們也不曾擁有,但是現在的我有能力能夠試著找回情感
對過去的我來說「正確答案」是我的安全感,我總想從書中、從別人的經驗中找答案,找出可以遵循的步驟,但感受比這些都真實,所以我這次的心得就不分享書中提到的方法,而是我的經驗,如果大家對於書中的內容有興趣也可以找我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童年童年也就那麼一回生、二回熟的擺過頭去,再也不能收攏回來了。
    Thumbnail
    avatar
    AJ
    2024-06-14
    童年的美好回憶對各位來說,什麼食物代表著童年呢? 巧克力條🍫?棒棒糖🍭?果凍🍮? 還是爆米香💥?
    Thumbnail
    avatar
    隨和不隨便﹦為人生築夢
    2024-06-12
    童年情感忽視 -或許那個年幼的我並沒有被滿足...其實這本書也是放在我的書櫃裡好久一直沒有打開,書名就叫“童年情感忽視” 最早他吸引我的原因是因為他的副標題, “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我想這就是我在原生家庭的最佳寫照,和父母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是不遠也不近,和大多數的台灣家庭一樣父母雙薪,早出晚歸為了家庭和事業打拼,其實是很辛苦也
    Thumbnail
    avatar
    Norika
    2023-11-07
    童年情感創傷系列1:走向不被過去牽絆的人生我在一個不談情緒的家庭裡長大,但最終,我成為一個和孩子談情緒也會和她道歉的媽媽。 如果你問我你覺得承受過童年創傷的孩子該如何讓自己好起來,走向不被過去牽絆的人生?我會回答:成為自己一直以來渴求的父母親,好好的愛惜並疼愛自己。   在我的治療室裡,很常見到有「敘情障礙」的來談者。敘情障礙是
    Thumbnail
    avatar
    Emily Chu | 朱映蓉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 矽谷
    2023-08-05
    書評|《童年》:割裂的情感,用書寫緩解傷痛和渴望我不會說那是血淋淋地曝光——年幼的托芙是那樣坦然看待世界,希望能了卻內心的憂傷和渴望。但在《童年》一書中,卻寫實的寫出了處再父權社會的壓抑、媽媽變化無疑的情緒、哥哥從前和現在的不同、朋友靠近又疏離的疼痛感,童年的渴望卻又一去不復返....
    Thumbnail
    avatar
    夜半の故事備忘錄
    2023-07-28
    劇評┃日劇《最愛》:還是「罪」愛?由懸疑的敘事,道出多年情感的牽絆...你喜歡推理劇嗎?由吉高由里子飾演《最愛》中的主角 aka 成功的企業家真田梨央,看著她醉人的笑容和精湛收放自如的演技,搭配沈穩又各有魅力的兩位男主角松下洸平、井浦新,無非是年底最值得追的推理愛情劇啊!
    Thumbnail
    avatar
    桑的記事本
    2021-12-04
    【#Ping讀書】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孩子們的情緒是很純粹、很直接的,開心就笑、難過就哭。或許某些時間是這樣的。但比起直接衝到滿的情緒,還有一些咬著唇、說不出來,或是曾經嘗試說了但卻被忽視、被反對的情緒。孩子們是會學習壓抑的,即使是一個3歲的孩子。所以我特別討厭『制約反應』這個詞。   我一直都在學習理解孩子的情緒,因為那些說不出口
    Thumbnail
    avatar
    童曰 Kids Talk
    2021-04-18
    《失眠的北風吹來愛情》也吹出了情感中的忽視來到了年底北風吹的季節,看著臉書上不少朋友分享著結婚的喜訊,同樣也有不少人進入了結婚的週年,婚姻這個議題,這些年雖然會圍繞著我,但並沒有多大的變化,前些日子整理不少過往的部落格,十年前的感受,依舊在十年後呈現,進入婚姻聽到不少的抱怨,但也見到不少的相依,婚姻到底是什麼?
    Thumbnail
    avatar
    布雷克
    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