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感忽視 實戰篇》我的情緒去哪兒了?拾回情緒之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1. 《童年情感忽視 實戰篇》在說什麼?

本書在幫助那些「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拾回自己的感受與情緒,我會想看這本書是因為之前看過書友分享《童年情感忽視》,發現我自己也有相同困擾,所以直接買了實戰篇回來(我是實作派XD)。

2. 所以什麼是童年情感忽視?

「童年情感忽視」是童年時,雙親沒有對你的情感做出充分的回應,通常這樣的雙親同樣存在童年情感忽視。
也許童年情感忽視的人會有這樣的情況:在親密關係中覺得空虛或寂寞、缺乏感情上的親密度與熱情、逃避衝突、隱藏或壓抑脆弱⋯⋯
我成長在一個無法容忍負面情緒的家庭,我們的不討論難過感受,甚至連正面感受也不能太強烈,但是我的家人給予我足夠的物質與學習資源,我之前並不覺得這有太大的問題。
Photo by Caleb Woods on Unsplash

3. 從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有點怪?

大概是國中,家裡經歷了重大變故,我深深地壓抑自己的情緒,我把我的難過、憂傷、痛苦、恐懼全都放到潘朵拉的盒子裡。
但偶爾又希望有人能理解,所以就用一種間接又奇怪的方式表達我的難受,在旁人看來,大概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模樣(但當時的我真的很痛苦),我覺得creep這首歌有幾句特別能表達當時的心情:
"I'm a creep
I'm a weirdo
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
I don't belong here"
可是大家知道嗎?人是沒辦法選擇性壓抑情感的,當我壓抑負面情緒的同時,我把其他快樂、平靜的情緒也一起壓抑了,於是我無法感受幸福,也無法丟掉不知道源頭在哪的焦慮。

4. 拾回自己的感受之路

4-1. 一場意外,也是契機
但是這樣的我也想獲得幸福,我忘不掉經歷車禍後,那次諮商爆哭的我說:「我能活下來真好,我的生命真的好重要,我好想活下去,我還有好多事情想做⋯⋯」
如果我的生命在那天就結束了,我會有好多遺憾,我還沒練好那首我很愛的曲子、我還沒真正的了解自己、還沒找到自己的夢想、還沒接納自己的黑暗、還沒創作我想表達的藝術(咦,原來我想當藝術創作者?)
那次的經驗讓我直面自己內心的感受,開始踏上拾回情緒之路,我傾聽了內心,調整了很多生活的方式,也對自己之前訂出的規則做了很多妥協,給予自己更多彈性。
4-2. 不敢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
有天我哥哥在我下班的路上打電話來,就在他要掛斷的時候,我對他說:「可是我現在一個人走路好無聊。」,於是他就陪我聊到我走回宿舍。
後來我仔細思考,也許當時我最想說的是:「可以陪我聊到我回家嗎?」,但是我用了一種迂迴的方式提出我的需求,我好像不敢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或者說,我對於自己有需求這件事感受反感?
Photo by Tengyart on Unsplash
4-3. 行動派?理性派?噢,我是雜亂派
傾聽了內心後我發現,我的內心簡直煩到不行(好的那種),我的內心通常至少有兩種聲音,理性的聲音與感性的聲音。
理性的聲音,他幫我分析利弊、有時候會阻止我做出新的嘗試,或是駁回我的感受;感性的聲音,會叫我衝動購物、會叫我快點做些新嘗試、會給我五彩斑斕的感受(不論痛苦或快樂)。
所以有人說我是行動派,因為他看見感性的我總是念叨的想做什麼就去做;也有人說我是理性派,因為他看見我分析利弊、規劃自己的人生,但是不論是哪個,都是我的一部份,都沒有對錯,內心的聲音沒有錯,但是要能分辨恐懼。
我一開始覺得理性的阻止就是恐懼未知、感性的衝動就是勇氣,但是不完全是這樣,有時候理性的阻止是認真的分析過優先順序,感性的衝動背後則是我的恐懼與焦慮,就拿最近在研究穿搭的我來說好了,我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一門「個人形象規劃的」課程,當時當然是內心又掀起一場激烈的(?)討論。
理性的聲音:「最近報名了太多課程,這個課程雖然也不錯,不過優先次序不在那麼前面,把這個課程往後排吧!」
感性的聲音:「去試啊,就當自己的生日禮物,而且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研究穿搭的時間,還能看起來更有精神!」
我仔細思考後,我認為這個課程確實不錯,但是現在比起我的形象外貌,我更想做的是了解自己要展示什麼形象,取決於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算對方能根據我的外貌條件找出適合我的穿搭,但是對方不知道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在我的理性中看到冷靜分析,我也非常認同;也在我的感性中看到我對外貌的些許焦慮,所以我決定繼續探索自己,以及找到外貌焦慮背後的原因。

5. 給我的影響

我天真的以為看完這本書,我就能用一堆步驟解決問題,當然,這只是療癒自己的第一步。
說實話,我到現在都還沒完整地接納自己的情緒,尤其在職場上,還是會想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不過我開始練習讓這些感受用不同方式表達出來,我想寫文章也是一種方式吧。
現在的我還是脆弱的、雜亂的,但是擁有這些情感才是真實的我,也許我的父母無法回應我的情感,甚至他們也不曾擁有,但是現在的我有能力能夠試著找回情感
對過去的我來說「正確答案」是我的安全感,我總想從書中、從別人的經驗中找答案,找出可以遵循的步驟,但感受比這些都真實,所以我這次的心得就不分享書中提到的方法,而是我的經驗,如果大家對於書中的內容有興趣也可以找我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レニ(Ren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事情是這樣,我要辦家了,我一邊收拾到很厭世,一邊想著:「如果有人陪我一邊斷捨離一邊收就好了!!!」(躺平)
事情是這樣,我要辦家了,我一邊收拾到很厭世,一邊想著:「如果有人陪我一邊斷捨離一邊收就好了!!!」(躺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在童年時期隱藏自我感受的經歷,透析對父母關注的渴望及情感缺失。講述在遭遇困難時,雖得到幫助卻無法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並通過與貓的互動,發現內心渴望愛與被愛的情感。這段回憶不僅影響了作者的成長,也讓其在面對情感困境時,更加理解自身的需求。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慾。如果你否認他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同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人在長大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各種現實的洗禮,那個單純又天真的孩童時光逐漸遠去,以前我們總是會毫不畏懼地盡情展現自己的熱情,但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那個充滿活力的心境正在逐漸消失,我們變得越來越有包袱。 我很羨慕能放得開的人,不知道是怎麼辦到的,為甚麼他們都不會覺得難為情。後來想了一下,才發現其實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並從中學習和成長。深入探討了恐懼、憤怒、生命力量的某種紊亂失調以及人類心臟的相關議題。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在童年時期隱藏自我感受的經歷,透析對父母關注的渴望及情感缺失。講述在遭遇困難時,雖得到幫助卻無法獲得所需的情感支持,並通過與貓的互動,發現內心渴望愛與被愛的情感。這段回憶不僅影響了作者的成長,也讓其在面對情感困境時,更加理解自身的需求。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我相信你一定不喜歡,但如果你要增進對自己的了解,就要跟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並理解這些情慾。如果你否認他們,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就像截肢,就如同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你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人在長大的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各種現實的洗禮,那個單純又天真的孩童時光逐漸遠去,以前我們總是會毫不畏懼地盡情展現自己的熱情,但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那個充滿活力的心境正在逐漸消失,我們變得越來越有包袱。 我很羨慕能放得開的人,不知道是怎麼辦到的,為甚麼他們都不會覺得難為情。後來想了一下,才發現其實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們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並從中學習和成長。深入探討了恐懼、憤怒、生命力量的某種紊亂失調以及人類心臟的相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