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媳的過年日常之除夕前準備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到了婆家,又要不停歇地將食物歸位,衣物搬上樓放在定位,方便孩子們自取,沒意外回到家,常常剛好遇上煮中餐或晚餐的時間了,從此一路煮到返回台北的那一天。

我先生和我都是教職,通常可提前返鄉,回到婆家又要繼續打掃廚房、孩子們和我的臥室,一方面準備各式年菜的備料尤其是一些費工的大菜,像滷豬腳、佛跳牆,因為除夕傍晚要拜祖先,1道菜都要是熱的,所以婆婆是無法接受謽出圍爐,甚至連訂年菜都不可行。不過現在孩子都大了,也都可晉升二廚或三廚,真的輕鬆很多。

往年過年前最忙的就是炊年糕、發粿和蘿蔔糕,準備拜天公的牲禮,還要抽空煮三餐,這些事就夠我每天從早忙到晚,說是比上班時一天上七堂課還累,也不為過。

不過讓我覺得害怕的是早年婆婆不買市場的雞,說是有打賀爾蒙,吃起來有臭腥味,都自己買小雞來養,殺雞這個關卡我是完全過不了,通常都是由婆婆操刀,我在旁邊幫忙按住雞腳,婆婆割雞喉放血時,我都緊閉雙眼不忍看,然後空氣中會有一股血腥味久久不去,接著要澆熱水燙雞方便拔毛,得忍住高溫和時間賽跑拔除雞毛,接著看婆婆俐落地下刀開腸剖肚,拿出內臟清理,從此我對家裡自行處理的雞肉,不管再好吃都興趣缺缺,可能是有目擊「命案現場」的關係,殺雞時婆婆口中會用台語唸唸有詞:「做雞做鵝無了時,趕快出世去做有錢人的小孩。」似乎象徵著超度的意涵在內,我則在一旁嚇個半死,連呼吸都不敢太用力。還好這些年婆婆在兒女的勸導下不養雞了,自然省去協助殺雞這個任務了。

至於做年糕和發粿,拜現代食品科技之賜,省去好多䌓瑣作工,但蘿蔔糕則還是大工程,洗米、泡水、磨成粉漿,調和大白粉水,同時還要挑蘿蔔、削蘿蔔、刨絲,將粉漿倒入大鐵鍋中,先加入蘿蔔絲,翻煮至蘿蔔味竄出,放入大白粉水,使其變濃稠,放入塩調味,接著在大型蒸籠上鋪蒸粿布,再緩緩倒入粉漿,大鐵鍋盛清水煮滾,放上蒸籠隔水加熱,還要小心翼翼地在每個氣孔放上竹管,目的在讓蒸氣可以貫穿,接著就要防止水燒乾,並時時注意蘿蔔糕的熟度,完成品出爐大約需要半天的時間。雖然費工耗時,但真的自家手工製品,就是安心又好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是我為接下來的連載小說計劃所新創的專題,小手上路,不熟練之處請多包涵,題材均來自周遭人事物,再加上想像與自由發揮而成,寫作的時候我是作者,完成之後,讀者才是作者,可以邊看邊恣意想像,化文字為想像畫面,讓人物靈動有生命,讓我們共同完成這部作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升上了國三才驚覺原來會考沒有想像中的遠,前陣子因小嬸誦經祈福法會及告別式,分明請了幾天假,於是英文小考範圍就有些不太懂的地方,這是她第一次主動要我教她英文。 果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一階段順利達到預計目標,返鄉的第一天晚餐後就把包包送給她了,小妮子還滿容易收買的。
接著就要逐步清空冰箱,返鄉之前還要找一天傍晚準備六道菜、水果,提前祭拜地基主,感謝神明護祐。 到了婆家,又要不停歇地將食物歸位,衣物搬上樓放在定位,方便孩子們自取,沒意外回到家,就剛好遇上煮晚餐的時間了,從此一路煮到返回台北的那一天。
前陣子比較忙,根本忘了預約疫苗施打的日期,還是老公機警,當天下午想起,立刻上網預約,但新北市已經完全預約不到了,轉往台北市預約,發現1/24還可以預約,但只剩BNT,所以無魚蝦也好,二人就預約同一時段回舊家附近的診所施打。
小女兒大三下學期修了一門必修課,是英文授課的類數學課,叫市場競爭分析,期中考過後,老師就告訴小女兒乾脆放掉算了,但小女兒回答:「我還是想努力看看,或許期末考可以迎頭趕上。」果不其然,正如老師所料,女兒期末考還是沒考好,該門課被死當,只能等四下開課時重修。 當下當然是大失所望,以下是二人的對話。
今天頂著寒風細雨到雙連文昌宮參加祈福法會。 我找到不錯的位置,擺好衣服和供品,也用外套佔到了附近可休息的長椅,接著去附近的市場逛一逛,目的是幫婆婆買保暖的高領內搭衣,買好了,就回到位置上,等到法會開始。 好奇怪,每次來參加學測前文昌宮祈福法會,天氣都很冷,果真是「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小嬸往生之後,身後留下二個女兒,大女兒大二,自高中就開始住校,個性獨立,假日有打工經驗,我較不擔心,但小女兒才國三,平日除了小嬸及小叔,同住的奶奶和小姑都是主要照顧者,天真爛漫、無憂無慮,有時仍會出現幼稚行為或不知天高地厚的言詞,是經過大家認證的小屁孩。
升上了國三才驚覺原來會考沒有想像中的遠,前陣子因小嬸誦經祈福法會及告別式,分明請了幾天假,於是英文小考範圍就有些不太懂的地方,這是她第一次主動要我教她英文。 果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第一階段順利達到預計目標,返鄉的第一天晚餐後就把包包送給她了,小妮子還滿容易收買的。
接著就要逐步清空冰箱,返鄉之前還要找一天傍晚準備六道菜、水果,提前祭拜地基主,感謝神明護祐。 到了婆家,又要不停歇地將食物歸位,衣物搬上樓放在定位,方便孩子們自取,沒意外回到家,就剛好遇上煮晚餐的時間了,從此一路煮到返回台北的那一天。
前陣子比較忙,根本忘了預約疫苗施打的日期,還是老公機警,當天下午想起,立刻上網預約,但新北市已經完全預約不到了,轉往台北市預約,發現1/24還可以預約,但只剩BNT,所以無魚蝦也好,二人就預約同一時段回舊家附近的診所施打。
小女兒大三下學期修了一門必修課,是英文授課的類數學課,叫市場競爭分析,期中考過後,老師就告訴小女兒乾脆放掉算了,但小女兒回答:「我還是想努力看看,或許期末考可以迎頭趕上。」果不其然,正如老師所料,女兒期末考還是沒考好,該門課被死當,只能等四下開課時重修。 當下當然是大失所望,以下是二人的對話。
今天頂著寒風細雨到雙連文昌宮參加祈福法會。 我找到不錯的位置,擺好衣服和供品,也用外套佔到了附近可休息的長椅,接著去附近的市場逛一逛,目的是幫婆婆買保暖的高領內搭衣,買好了,就回到位置上,等到法會開始。 好奇怪,每次來參加學測前文昌宮祈福法會,天氣都很冷,果真是「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小嬸往生之後,身後留下二個女兒,大女兒大二,自高中就開始住校,個性獨立,假日有打工經驗,我較不擔心,但小女兒才國三,平日除了小嬸及小叔,同住的奶奶和小姑都是主要照顧者,天真爛漫、無憂無慮,有時仍會出現幼稚行為或不知天高地厚的言詞,是經過大家認證的小屁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我也很喜歡冬至,昨天食了一個冬至飯,下星期六還有一個。 其實過時過節中秋做冬年30初二開年,就是家人聚餐,我愈來愈喜歡這些家庭聚會,感覺就是我是有家的人。因為我老母是很懶惰的,從不會自己一家四個人搞什麼,都得靠其實親戚發起,幸好有他們。 希望你在澳洲也不忘過過節。
Thumbnail
今天真的好忙,從早上幫兒子準備早餐,接著量血糖然後去診所抽空腹血糖,怎料竟然滿滿的一堆小,等蠻久的。 回到家老爺下餃子吃。太后娘娘本人緊接著從冷凍室裡拿出昨天小姑送來的麻辣肥腸放進萬用鍋裡煮。那麻辣香瀰漫整個房子,有夠銷魂的味道。 再來轉個身,有夠義氣的朋友傳來蛇年與聖誕節模板,讓還沒有喘口
Thumbnail
人們往往認為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獲取知識到感到舒適,然後進行練習,最終取得進步。然而,實際的學習過程遠不如預期的那麼線性。下面是學習的兩種過程對比: ▋我們認為的學習過程 1. 知識 → 2. 舒適 → 3. 練習 → 4. 進步 這種方式假設了只有在感到舒適之後
我的爺爺、奶奶是非常傳統的閩南人,所以我們家中有供奉祖先和神明,每次過年奶奶都會煮很多好吃的菜來拜拜,其中一定有一條魚和鳳梨蝦球。吃完年夜飯大人就打麻將,小孩們在一旁等吃紅,真是有趣。爺爺說後代要懂得慎終追遠,飲水思源,這樣袓會保佑我們。 每逢除夕,奶奶、媽媽、嬸嬸負責準備拜拜的物品,烹
Thumbnail
🍀🍀🍀fumi老師:❤️❤️❤️ 🥰🥰🥰這一梯次的課程比較特別,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生命課題而來,剛好同學也復訓這一班與特別的同學來圓一場特別的緣分。 🧳🧳🧳會加課的原因並非是同學的天賦能力不好,而是同學的生命課題、現在遇到的困境難關、現階段關於生命、生活、生存有許多的盲點;這些盲
Thumbnail
後來外婆過世,不曉得是不是一種心理依戀,在我的早餐選項裡,總是執拗的躺著一份蘿蔔糕,可惜吃遍南北,雖然有合胃口的,卻始終很難再找到兒時那份相似的味道。
Thumbnail
在疫情期間慢慢跟著母親取經,記錄下一道又一道簡單又好吃的家常菜。自己煮不但能省錢、增進夫妻感情,也是蠻有成就感的。我所嚮往的生活,有個自己的小菜園,在下班後忙碌的夜晚來臨之前,做幾道簡單又健康的料理,與家人談笑風生,是幸福也是種幸運。
Thumbnail
喜歡玩土的孩子,在蒲公英家有好多。 這些孩子在玩的時候想什麼? 是什麼事情讓他們可以一分鐘一分鐘這麼的過下來。 髒兮兮的樣貌,挺可愛的,而大人怎麼看? 你呢?會不會想要禁止?會不會想要大聲喝止? 其實這些問題可以真的來想一想。 孩子的玩真的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 而想像力就這麼
Thumbnail
上週寫了「關於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不要做的幾件事」,本文來寫寫「要做」的幾件事情。畢竟,「不要」是比較消極,「要做」會必要積極。 . 我個人覺得要做的事情友 1、要給孩子最後決定,聽聽他的想法 這點跟上一篇文章說不要幫孩子最決定,是一樣的。就是希望可以讓孩子練習做決定。決定你
Thumbnail
(剛剛看到,有人轉PO洪蘭寫的「沒有輸在起跑點這事兒」,趕快丟出我的壓文) . 身為父母尤其是新手爸媽,到了孩子開始上學,整個情緒是亢奮的,一直想要孩子規劃什麼課程,幫孩子做些什麼事情。但是,時間拉長之後,回首親子教養這條來時路,自己盤點一些「家長要做與不做的事情」。先說說「不要做的事情」。
我也很喜歡冬至,昨天食了一個冬至飯,下星期六還有一個。 其實過時過節中秋做冬年30初二開年,就是家人聚餐,我愈來愈喜歡這些家庭聚會,感覺就是我是有家的人。因為我老母是很懶惰的,從不會自己一家四個人搞什麼,都得靠其實親戚發起,幸好有他們。 希望你在澳洲也不忘過過節。
Thumbnail
今天真的好忙,從早上幫兒子準備早餐,接著量血糖然後去診所抽空腹血糖,怎料竟然滿滿的一堆小,等蠻久的。 回到家老爺下餃子吃。太后娘娘本人緊接著從冷凍室裡拿出昨天小姑送來的麻辣肥腸放進萬用鍋裡煮。那麻辣香瀰漫整個房子,有夠銷魂的味道。 再來轉個身,有夠義氣的朋友傳來蛇年與聖誕節模板,讓還沒有喘口
Thumbnail
人們往往認為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獲取知識到感到舒適,然後進行練習,最終取得進步。然而,實際的學習過程遠不如預期的那麼線性。下面是學習的兩種過程對比: ▋我們認為的學習過程 1. 知識 → 2. 舒適 → 3. 練習 → 4. 進步 這種方式假設了只有在感到舒適之後
我的爺爺、奶奶是非常傳統的閩南人,所以我們家中有供奉祖先和神明,每次過年奶奶都會煮很多好吃的菜來拜拜,其中一定有一條魚和鳳梨蝦球。吃完年夜飯大人就打麻將,小孩們在一旁等吃紅,真是有趣。爺爺說後代要懂得慎終追遠,飲水思源,這樣袓會保佑我們。 每逢除夕,奶奶、媽媽、嬸嬸負責準備拜拜的物品,烹
Thumbnail
🍀🍀🍀fumi老師:❤️❤️❤️ 🥰🥰🥰這一梯次的課程比較特別,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生命課題而來,剛好同學也復訓這一班與特別的同學來圓一場特別的緣分。 🧳🧳🧳會加課的原因並非是同學的天賦能力不好,而是同學的生命課題、現在遇到的困境難關、現階段關於生命、生活、生存有許多的盲點;這些盲
Thumbnail
後來外婆過世,不曉得是不是一種心理依戀,在我的早餐選項裡,總是執拗的躺著一份蘿蔔糕,可惜吃遍南北,雖然有合胃口的,卻始終很難再找到兒時那份相似的味道。
Thumbnail
在疫情期間慢慢跟著母親取經,記錄下一道又一道簡單又好吃的家常菜。自己煮不但能省錢、增進夫妻感情,也是蠻有成就感的。我所嚮往的生活,有個自己的小菜園,在下班後忙碌的夜晚來臨之前,做幾道簡單又健康的料理,與家人談笑風生,是幸福也是種幸運。
Thumbnail
喜歡玩土的孩子,在蒲公英家有好多。 這些孩子在玩的時候想什麼? 是什麼事情讓他們可以一分鐘一分鐘這麼的過下來。 髒兮兮的樣貌,挺可愛的,而大人怎麼看? 你呢?會不會想要禁止?會不會想要大聲喝止? 其實這些問題可以真的來想一想。 孩子的玩真的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 而想像力就這麼
Thumbnail
上週寫了「關於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不要做的幾件事」,本文來寫寫「要做」的幾件事情。畢竟,「不要」是比較消極,「要做」會必要積極。 . 我個人覺得要做的事情友 1、要給孩子最後決定,聽聽他的想法 這點跟上一篇文章說不要幫孩子最決定,是一樣的。就是希望可以讓孩子練習做決定。決定你
Thumbnail
(剛剛看到,有人轉PO洪蘭寫的「沒有輸在起跑點這事兒」,趕快丟出我的壓文) . 身為父母尤其是新手爸媽,到了孩子開始上學,整個情緒是亢奮的,一直想要孩子規劃什麼課程,幫孩子做些什麼事情。但是,時間拉長之後,回首親子教養這條來時路,自己盤點一些「家長要做與不做的事情」。先說說「不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