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英子。2017。太雅出版社。游韻馨譯。
❦推薦給:想嘗試斷捨離(人際、物品、想法…)的人
反正跟斷捨離有關的都會很吸我眼球,而且我最近也正探討親子關係的事。但看到後來我代入的角色竟不是我父母,而是他!作者是個斷捨離,而母親是囤積狂,剛好這樣的角色和我們很像,可我有讀到其他的延伸…有了新想法。
雖說是父母家,但其實也是一個自言自語的斷捨離過程。
~佳句摘錄~
P73
「囤積堆置」是虐待、「強迫丟棄」是暴力
囤積在家裡的雜物會讓人愈來愈焦躁,原本只是「經過時多看一眼」,到最後會升高至「厭煩」的程度,每看一次內心便湧起對父母的憤怒。不僅如此,還會導致另一種結果。孩子看到父母對現狀不以為意的反應,不自覺地產生憎恨的情緒,並將恨意深植在心中。
…因為我們想要透過「丟掉老家所有雜物」的行為,消除自己對父母的憤怒與恨意。
我們感謝父母和氣父母、恨父母的情緒夾縫間遊走,盡一切努力完成父母家的斷捨離。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心也在明與暗、正與邪之間游移。
…看到他吃完飯後直接將所有碗盤留在桌上,等你收拾清理,我相信任何人都會這一刻湧現憎恨的情緒,希望對方起碼將碗盤放入水槽裡。[眾裡尋它千百度…]
P95
以「我」為主體,對他人的期待也要斷捨離
對方沒做到自己的期待是造成憤怒的主因
我為什麼生氣?我們「只要遇到自己期待的人,沒做到期待的事情就會生氣」
正因為自己內對深處有著「對方該做到某事」的價值觀,因此當這個期待沒有實現,為了平息不滿的情緒,我們就會生氣,透過憤怒攻擊對方,報復對方、輕蔑對方,破壞彼此關係。追根究柢,憤怒出自「希望對方更加理解自己」的逕自期待。
從現在起,我們要從高處俯瞰雙腳陷入泥淖的自己,提問「自己可以從這次的情緒與經驗學到什麼?」
P101
改變與父母之間的「距離」
脫離父母的關鍵在於改變「距離」,亦即如何與父母之間保持適度的距離感。
我認為脫離父母的過程可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1. 培養俯瞰力,找回自我核心。
2. 了解「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明白「自己與父母不同」。釐清「自己希望父母怎麼做」。
3. 接受並尊重父母,將他們視為成熟的獨立個體。以自己的判斷力為自己選擇,接受自己做的決定所帶來的一切後果。
4. 思考如何與「真實」的父母相處,之後的發展由你自己決定。
[我覺得這招適用所有人際相處!]
P136
父母家的斷捨離絕對不用命令句
斷捨離要在開對舒適的狀態下進行
第一步就是不開口要求父母「整理」、「丟棄」。
斷捨離不是「知道」與「傳遞」的事情,是自己要「做」的事。斷捨離不是單純的整理術,是從「內在」改變當事者意識的行為療法,也是透過活動身體貫徹的襌(動襌)。唯有活動自己的身體,才能感受箇中滋味。親身體驗的感覺蘊藏大說服力,自然而然地感染身邊的人。[楊定一博士也在說襌?!]
P177
斷捨離尋求極致「舒適」的境界
斷捨離原本就沒有「終點」。走上斷捨離的螺旋梯,就會不斷重複整理、散置、丟棄、囤積等行為。
以我來說,我最大的罩門就是書。一不留神,工作室就堆滿了想讀的書。每次一發現就得開始整理,重拾斷捨離。在不斷重複的過程中,享受變得愉快的心情和變化的喜悅,這也是斷捨離。
危機才是轉機
聰明的你應該已經發現了。斷捨離是一種透過整理居家空間的雜物,探索自己的無意識與刻板觀念的訓練。
實踐斷捨離能讓我們察覺自己內心「不可挑戰」的刻板觀念,發現自己停止思考的狀態,進而自我發問,尋找答案,重拾「會思考的自己」。
斷捨離的最高舒適境界答案是「痛快」!痛並快樂著,做任何事都會帶來痛苦與快樂,不去做不僅不會感到痛苦,也不會感到快樂。毫不痛苦的快樂是偽裝的快樂,接受快樂和痛苦共存的覺悟,才能放下多餘雜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