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政策下的老幼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可怕的從來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人性。
不同於以往的疫情,隔離病房住滿了輕症和未確診但父母確診的居家隔離幼稚園小朋友,小兒科首次被推到第一線。面對內科早已習慣的戳鼻子,有症狀戳鼻子,出院前再戳兩次鼻子,不停地戳戳戳。兒科醫師有點猶豫的提問了未確診陰性的小孩,需要如父母一樣,出院前要戳兩次嗎?站在防疫滴水不露的角度,是該戳,當然,主管單位一向是從嚴辦理。然而,站在家有幼稚園小孩的母親立場,為什麼沒確診的幼兒要被戳那麼多次鼻子,反正回家都要再隔離十四天,加上住院陪媽媽十幾天,整整要關快一個月,不能好好的讓他回家隔離就好嗎?
中風來醫院的九十幾歲老太太,好巧不巧在醫院接觸到確診者,結果被匡列隔離,住院屬於隔離個案,家屬也被隔離,心急如焚,擔心媽媽中風被隔離,難以復建,在加護病房獨自一人會不會擔心受怕,會不會因為都躺在床上,躺久了本來有機會回復走路變成沒力氣走路。身為一個老年醫學醫師,必須說女兒對於老人家住院可能發生的急性傷害和退化,觀念非常正確,但在疫情控管政策下,我們只能進去時多安撫老人家,密切注意他的活動力,並將病人的狀況仔細告知家人,讓他們安心。
近日的新聞,餐飲業者只要有確診者進入,幾乎都是全餐廳隔離,無論是否有近距離接觸,如此滴水不漏的防賭,或許有效了防堵了疫情,但擴大匡列隔離對幼兒和老人還有慢性病人造成的傷害,是否比新冠肺炎本身帶來的傷害還要嚴重,相信是評估防疫成果時,也必須要慎重考慮的問題。看到太多採檢陰性的個案,因為被匡列在居家隔離或自主健康管理的範圍,無論在就醫或是治療上,都面臨許多限制的狀況,反而增加了本來疾病的風險,甚至因為疫情政策徵收隔離床,而導致慢性病或癌症治療沒有床可以住院的狀況。
此外,幼兒隔離住院大部分都還有家人陪伴,高齡者往往是獨自一人,沒有家人陪伴,又缺乏熟悉環境,往往讓高齡者住院定向感大亂,增加譫妄風險。又因隔離獨自一人在病室,譫妄易發生跌倒,被約束在床上,接下來就是臥床肌肉下降,住院老年人,三天肌肉就可能下降一公斤,十四天後可能就真的就站不起來,需要臥床照顧了。這些在公衛當道,防疫第一的狀況下,似乎都是不被考量的問題。同時身為胸腔及重症專科和老年醫學科醫師,這兩科看待病患的歧異,其實很早就了解,但對於高齡照護在疫病下仍然如此弱勢,還是覺得非常難過。如何在減少照護者風險的狀況下,折衷讓老幼在疫情下不要被隔離帶來的副作用增加本來不會帶來的傷害,或許是未來後疫情時代,除了滴水不露的防疫外,更重要的議題。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9會員
217內容數
因為重拾幽默感而倍感欣慰的愛吃鬼。 希望文字除了散播歡樂散播愛之外,還可以散播健康與故事。 努力朝醫師斜槓小說家持續邁進! 出版作品: 菜醫師,借過一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131287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九日的文字廚房 的其他內容
我還是喜歡過年時家人相聚的感覺,但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過年,不喜歡這些既定的相聚,提醒了彼此不能滿足對方期待的失望,讓好不容易保持不要受傷的距離,為了完成儀式而碎裂。
跨國研究指出,人生的幸福感會從二十幾歲開始下降,到四十幾歲到達低點,之後才又慢慢回升。差不多是所謂的中年危機的時候。四十幾歲剛好邁入子女成長,父母老去,家庭支柱的關鍵時期,或許是諸多的壓力和責任,讓這個年紀的人,幸福感低落,快樂不起來。
長官跟大家分享年輕出國進修的心路歷程,表示當年只有單薄的兩頁履歷,還是可以出國進修。重點不是履歷,而是人。他寫信給兩個教授,其中一個連回都沒回,另一個收他的教授是因為有教過台灣的學生,向台灣的學生打聽長官後,覺得可以收,因此接受他來出國進修。也打開了長官研究進修之路。
病人在老師的照顧下,平安地回到家,也讓我見識到,台灣基層護理教育下,閃閃發亮的靈魂。
從小受得教育,常常覺得送禮收禮是一種負擔。雖然喜歡幫人家挑禮物還有收到禮物的感覺,但其實更擔心禮物在收和還禮之間是否會太刻意或是太失禮。爸媽是很傳統守禮的人,常覺得收和還之間應酬的繁瑣,而有點排斥這樣的社交交流,以至於我學習到的處理方式,除非必要的婚喪喜慶,否則乾脆不要送也不要收。 成年以後,或許是
女兒氣噗噗的從安親班回家,因為她的好友今天下課跟別的女生一起下樓,沒有等她。因為這件事,她氣到亂發脾氣,亂丟東西,把桌上的廢紙撕成碎片,不想吃晚餐。 看著她又氣又委屈的表情,把紙一片一片撕碎揉爛亂丟,我心裡實在覺得又好氣又好笑。怎麼這麼像呢?我可沒有教她,怎麼生氣的理由,發洩的方式,連揉紙的動作都一
我還是喜歡過年時家人相聚的感覺,但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過年,不喜歡這些既定的相聚,提醒了彼此不能滿足對方期待的失望,讓好不容易保持不要受傷的距離,為了完成儀式而碎裂。
跨國研究指出,人生的幸福感會從二十幾歲開始下降,到四十幾歲到達低點,之後才又慢慢回升。差不多是所謂的中年危機的時候。四十幾歲剛好邁入子女成長,父母老去,家庭支柱的關鍵時期,或許是諸多的壓力和責任,讓這個年紀的人,幸福感低落,快樂不起來。
長官跟大家分享年輕出國進修的心路歷程,表示當年只有單薄的兩頁履歷,還是可以出國進修。重點不是履歷,而是人。他寫信給兩個教授,其中一個連回都沒回,另一個收他的教授是因為有教過台灣的學生,向台灣的學生打聽長官後,覺得可以收,因此接受他來出國進修。也打開了長官研究進修之路。
病人在老師的照顧下,平安地回到家,也讓我見識到,台灣基層護理教育下,閃閃發亮的靈魂。
從小受得教育,常常覺得送禮收禮是一種負擔。雖然喜歡幫人家挑禮物還有收到禮物的感覺,但其實更擔心禮物在收和還禮之間是否會太刻意或是太失禮。爸媽是很傳統守禮的人,常覺得收和還之間應酬的繁瑣,而有點排斥這樣的社交交流,以至於我學習到的處理方式,除非必要的婚喪喜慶,否則乾脆不要送也不要收。 成年以後,或許是
女兒氣噗噗的從安親班回家,因為她的好友今天下課跟別的女生一起下樓,沒有等她。因為這件事,她氣到亂發脾氣,亂丟東西,把桌上的廢紙撕成碎片,不想吃晚餐。 看著她又氣又委屈的表情,把紙一片一片撕碎揉爛亂丟,我心裡實在覺得又好氣又好笑。怎麼這麼像呢?我可沒有教她,怎麼生氣的理由,發洩的方式,連揉紙的動作都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非常不捨地把六歲多女兒的女兒單獨留在加護病房,雖然知道她會有專業的醫護照顧著,一顆心仍是懸著,總盼望平平安安,希望這一切趕快過去。 反倒是才六歲多的她比身為父母的我們更淡定,心臟開刀前,她小大人似的安慰我們,她說"如果開刀順利,那她醒過來後,就有一顆沒生病的心臟了,如果開刀不順利,那她
對於部分星星兒在戴口罩的熱氣,是星星兒的感官過敏,令照顧者感到傷腦筋的不爭事實。 目前,新冠肺炎再度重新復出,自閉症的延宕式反應,出現在新冠肺炎的突然出現大混亂之中。 在主兒女,有線上聚會。 在學校,有線上授課。 對星星兒,包括我,必然有出現類似〝杞人憂天〞的擔憂。 就算有記住〝馬太福音第
就在忙碌的工作,似乎是病人告訴我們這個假日是端午節 就在6/4這天,連續三個一起離開了。COVID-19期間 第一個阿嬤,就在家屬前來時,詢問我:請問可以進去看嗎?家屬眼神似乎期待我說好,但依照規定我拒絕了。不過病人病房位於電梯口旁,透過窗戶可以看見,我便帶著家屬前往時,我轉身訊間,聽到啜泣聲。
回想17年前,SARS來臨時,還是個懞董無知的孩子,依稀記得那陣子許多課程停止了;而17年後,到了2020年,我已經是護理師,遇到了COVID-19 從跨年後,每天晨會不段複習感染控制相關事務、加強防疫訓練,每天一而在再而三的改變防疫策略,為的是加強防疫,避免防疫漏洞的發生。新聞媒體、大街小巷,人
Thumbnail
一名女性老年病患在母親節時因身體不適而急需就醫,結果被診斷出罹患新冠病毒,並伴隨其他一連串的身體問題。這篇文章分享了她在醫院治療的經歷和遭遇。
去年年中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母親節過後,每日確診人數以百為單位往上跳,健身房、運動場、KTV等地方連續好幾個月無法營業,然後開始不用到公司上班了,然後再連去外面都人心惶惶,安養院也是第一個被關閉的場所,因為裡面是長輩居多,一旦有防疫破口,後果不堪設想。 我記得前一次見到她是四月底,待嚴峻的疫情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Thumbnail
在茉四個月大的時候,我就回職場上班,茉也開始了她的托嬰中心之路。 和所有父母一樣,最擔心的就是把孩子往病毒碼更新集中營送去,一開始我們真的是ㄔㄨㄚˋ著等!深怕保護力還沒有建立好的小茉茉不小心被病毒選中…. 抵抗力不能靠運氣 阿茉出生於2021年新冠病毒幾乎鎖國的那年,這年出生的孩子和家長們都非
Thumbnail
2024年2月15日 今年的過年假期非常辛苦。全家7口,除了嫂嫂全都感冒😷,尤其是剛滿月的小小孩,真讓人心疼。
Thumbnail
嬰兒不適合戴口罩, 如果進出公共場所或醫院, 我會建議讓嬰兒戴防護罩或是推車的雨遮(注意空氣流通), 防止其他人的口沫接觸, 而如果去托嬰中心,就是想辦法讓孩子抵抗力增強, 千萬別讓完全無法口語表達的嬰兒戴上口罩, 如此一來只會增加風險而已喔!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非常不捨地把六歲多女兒的女兒單獨留在加護病房,雖然知道她會有專業的醫護照顧著,一顆心仍是懸著,總盼望平平安安,希望這一切趕快過去。 反倒是才六歲多的她比身為父母的我們更淡定,心臟開刀前,她小大人似的安慰我們,她說"如果開刀順利,那她醒過來後,就有一顆沒生病的心臟了,如果開刀不順利,那她
對於部分星星兒在戴口罩的熱氣,是星星兒的感官過敏,令照顧者感到傷腦筋的不爭事實。 目前,新冠肺炎再度重新復出,自閉症的延宕式反應,出現在新冠肺炎的突然出現大混亂之中。 在主兒女,有線上聚會。 在學校,有線上授課。 對星星兒,包括我,必然有出現類似〝杞人憂天〞的擔憂。 就算有記住〝馬太福音第
就在忙碌的工作,似乎是病人告訴我們這個假日是端午節 就在6/4這天,連續三個一起離開了。COVID-19期間 第一個阿嬤,就在家屬前來時,詢問我:請問可以進去看嗎?家屬眼神似乎期待我說好,但依照規定我拒絕了。不過病人病房位於電梯口旁,透過窗戶可以看見,我便帶著家屬前往時,我轉身訊間,聽到啜泣聲。
回想17年前,SARS來臨時,還是個懞董無知的孩子,依稀記得那陣子許多課程停止了;而17年後,到了2020年,我已經是護理師,遇到了COVID-19 從跨年後,每天晨會不段複習感染控制相關事務、加強防疫訓練,每天一而在再而三的改變防疫策略,為的是加強防疫,避免防疫漏洞的發生。新聞媒體、大街小巷,人
Thumbnail
一名女性老年病患在母親節時因身體不適而急需就醫,結果被診斷出罹患新冠病毒,並伴隨其他一連串的身體問題。這篇文章分享了她在醫院治療的經歷和遭遇。
去年年中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母親節過後,每日確診人數以百為單位往上跳,健身房、運動場、KTV等地方連續好幾個月無法營業,然後開始不用到公司上班了,然後再連去外面都人心惶惶,安養院也是第一個被關閉的場所,因為裡面是長輩居多,一旦有防疫破口,後果不堪設想。 我記得前一次見到她是四月底,待嚴峻的疫情
在臺灣,長期照顧失能家人的壓力很大。選擇安養院或家中看護都有壓力。本文談及讀者面臨的問題,並提出探討和討論。
Thumbnail
在茉四個月大的時候,我就回職場上班,茉也開始了她的托嬰中心之路。 和所有父母一樣,最擔心的就是把孩子往病毒碼更新集中營送去,一開始我們真的是ㄔㄨㄚˋ著等!深怕保護力還沒有建立好的小茉茉不小心被病毒選中…. 抵抗力不能靠運氣 阿茉出生於2021年新冠病毒幾乎鎖國的那年,這年出生的孩子和家長們都非
Thumbnail
2024年2月15日 今年的過年假期非常辛苦。全家7口,除了嫂嫂全都感冒😷,尤其是剛滿月的小小孩,真讓人心疼。
Thumbnail
嬰兒不適合戴口罩, 如果進出公共場所或醫院, 我會建議讓嬰兒戴防護罩或是推車的雨遮(注意空氣流通), 防止其他人的口沫接觸, 而如果去托嬰中心,就是想辦法讓孩子抵抗力增強, 千萬別讓完全無法口語表達的嬰兒戴上口罩, 如此一來只會增加風險而已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