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觀察日記》 02 covid-19來家裡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阿,中標了,要隔離!

以為不會被燒的,還是被燒到了,兩位65歲以上的長輩接連確診,各自隔離。
一位隔離日第一天發燒不適,第二天稍稍恢復健康。另一位斷斷續續燒兩三天,伴隨嚴重的咳嗽,又肺部動過兩次手術,聽了不免有些膽顫心驚。

雖然各種「隔離」的方法、資訊每天大量出現在日常生活,但真的發生在家中要執行時,還是有點卡卡的。

  • 日常生活:口罩戴好戴滿,長輩使用各自的餐具晚盤、刷不同餐具的菜瓜布、可能碰處的物品先噴酒再擦拭,衣物、垃圾,全部分開來處理。
  • 飲食營養:三餐營養素均衡肉蛋纖維蔬果、不定時買新鮮蔬果回家,針對咳嗽嚴重的長輩,每天早餐外加一份蜂蜜燉梨子,也送上一些零食包,讓他們無聊時可以嗑嗑零食。
突如其來的考驗

視訊確診、通報、拿抗病毒藥物,該安排的都安排好,就在以為一切上軌道之時,長輩居隔第四天下午,覺得自己的喉嚨有點發腫!難道?!先按兵不動先觀察好了,思考等下煮飯與送餐的流程。

接著,高齡93歲的阿嬤突然身體出現莫名症狀,叫我過去,急忙上前詢問狀況,經對談確認後,發現他除生理上的不適反應、邏輯不定時混亂,症狀發作時口齒會越來越不狀清晰,一度要送急診,但幾分鐘過去後,又恢復正常,我也只能錄幾個片段供就醫時參考。

詢問阿嬤立刻就醫的意願,也將阿嬤的狀況跟隔離中的兒媳(對,就是我爸媽)討論,他們都決定再觀察,或許明早再去醫院掛號,我尊重他們的決定。

那年重要的一課

每個人的角色與界線要劃分清楚,誰該做什麼決定,請留給那個人決定。
這是前幾年我學到的很重要的ㄧ課。

我看見自己無意識想救母親、想幫母親的狀態,看見阿嬤無助甚至些微被家族忽視的狀態,因為想幫忙、因為心疼、因為捨不得,不懂得拒絕,幫忙承擔了太多不該由「我」來處理的事,導致長輩們的過度依賴與整個家的角色與情緒失衡。

現在的我知道兒子就是兒子、媳婦就是半個女兒、孫子只是孫子,站好自己的位置、設定界線,大家都意識清楚,將是否即刻送醫的決定權還給阿嬤和他的兒女。

捲土而來的情緒與壓力

這一陣慌亂後,看看時間,快六點了,平時長輩表定5:30開飯,整個來不及,匆匆忙忙的洗菜切菜,一瞬間看見自己的著急、倉促、壓力,那幾年長照黑洞的經歷牽制著我的情緒反射-來不及準時5:30開飯會被罵、父母生病所有事都要我執行與聯繫、把我當成跟阿嬤的溝通橋樑、承擔不屬於我的責任的壓力。

突然一個念頭/聲音:「停 ,做好眼前的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好,別被其他情緒影響、有些決定我可以做,而其他決定是他們自己的選擇。那些都過去了。我只要做好自己就好了

再次深呼吸,食材下鍋燉煮後,最後一次確認阿嬤狀況,在似乎是階段性的發作結束後,他舒服地吹著電風扇睡著了。

回到廚房,盛好兩份晚餐&水果,依照父母的喜好添加調味料,分別送餐。

再次提醒自已,那些愧疚、自責的情緒都不是我的,也不該是我的,只是我與他們間情感的投射與連結,我只是孫子輩,不該過度承擔父母與阿嬤關係。
當你為其他人做決定時,同時也剝奪了他們的角色權利,那些年全家失衡的狀況,就是最好的證明。

阿,這是考試啊,我通過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地球觀察日記》的沙龍
6會員
13內容數
2023/07/19
「你顧你父母(兩個都癌症)後,還有阿嬤,等他們過往後,你也差不多50歲了.....」 「你就照顧好你媽就好啦,哪裡都不用去」
2023/07/19
「你顧你父母(兩個都癌症)後,還有阿嬤,等他們過往後,你也差不多50歲了.....」 「你就照顧好你媽就好啦,哪裡都不用去」
2023/05/03
沒想到寫著寫著,竟然勾起小時候的回憶,那些歷歷在目的場景與對話,那些原始的情緒與創傷,才是真正的源頭啊。
Thumbnail
2023/05/03
沒想到寫著寫著,竟然勾起小時候的回憶,那些歷歷在目的場景與對話,那些原始的情緒與創傷,才是真正的源頭啊。
Thumbnail
2023/04/06
那我是怎麼轉變生活的? 關鍵字是: 認識自己、勇敢溝通、堅定、 賺錢、學習理財、常常鼓勵誇獎自己 當時因為太痛苦了,想要改變,所以努力上各種課程
Thumbnail
2023/04/06
那我是怎麼轉變生活的? 關鍵字是: 認識自己、勇敢溝通、堅定、 賺錢、學習理財、常常鼓勵誇獎自己 當時因為太痛苦了,想要改變,所以努力上各種課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嗨,大家好久不見了,消失了一個禮拜,拋家棄子(?)心靈神遊到另一個地方了。其實是我確診了啦,一直以為自己是天選之人,想說去年老媽、老弟確診時,我和老爸防疫隔離做得非常嚴格和仔細,把老媽和老弟隔離在二樓,他們用過的餐具洗完後我全都拿去太陽下消毒殺菌,於是父女倆逃過了病毒的覬覦。 P.S:雖然前幾天(三
Thumbnail
嗨,大家好久不見了,消失了一個禮拜,拋家棄子(?)心靈神遊到另一個地方了。其實是我確診了啦,一直以為自己是天選之人,想說去年老媽、老弟確診時,我和老爸防疫隔離做得非常嚴格和仔細,把老媽和老弟隔離在二樓,他們用過的餐具洗完後我全都拿去太陽下消毒殺菌,於是父女倆逃過了病毒的覬覦。 P.S:雖然前幾天(三
Thumbnail
家人確診,該怎照顧,在哪隔離,三餐怎處理? 真的是牽一髮動全身,周遭的人連帶都受影響。 這時候就慶幸自己是可以自由活動的那個人~
Thumbnail
家人確診,該怎照顧,在哪隔離,三餐怎處理? 真的是牽一髮動全身,周遭的人連帶都受影響。 這時候就慶幸自己是可以自由活動的那個人~
Thumbnail
阿,中標了,要隔離! 以為不會被燒的,還是被燒到了,兩位65歲以上的長輩接連確診,各自隔離中。 每個人的角色與界線要劃分清楚,誰該做什麼決定,請留給那個人決定。
Thumbnail
阿,中標了,要隔離! 以為不會被燒的,還是被燒到了,兩位65歲以上的長輩接連確診,各自隔離中。 每個人的角色與界線要劃分清楚,誰該做什麼決定,請留給那個人決定。
Thumbnail
因為疫情趨緩,加上父母親年紀越來越大,還有上一次老太太去開刀房嚇死大家的意外,突然意識到,或許未來十年,可能是我們父女、母女相伴的最後時光。 (誰知道會不會是我先掛點呢~哈哈哈哈哈哈……) 管他的病毒!現在我是這麼想著,帶著這次或許是最後一次的心情,儘可能回家陪陪爸媽。
Thumbnail
因為疫情趨緩,加上父母親年紀越來越大,還有上一次老太太去開刀房嚇死大家的意外,突然意識到,或許未來十年,可能是我們父女、母女相伴的最後時光。 (誰知道會不會是我先掛點呢~哈哈哈哈哈哈……) 管他的病毒!現在我是這麼想著,帶著這次或許是最後一次的心情,儘可能回家陪陪爸媽。
Thumbnail
疫情以下,生存以上。 我們還有什麼選擇?
Thumbnail
疫情以下,生存以上。 我們還有什麼選擇?
Thumbnail
先寫一下我對這事情最大的困惑是: 隔離的日期要從哪天開始算? 我知道發生的那一天是第0天,第2天才是第一天,有幾種開始日,隔離要從哪天開始算呢?(當時只有同住家人要隔離,5/17已改為同住家人也不用了,只要符合條件就0+7天) ■我是同住家人,和染疫者的最後接觸日(有的話) 是染疫者:
Thumbnail
先寫一下我對這事情最大的困惑是: 隔離的日期要從哪天開始算? 我知道發生的那一天是第0天,第2天才是第一天,有幾種開始日,隔離要從哪天開始算呢?(當時只有同住家人要隔離,5/17已改為同住家人也不用了,只要符合條件就0+7天) ■我是同住家人,和染疫者的最後接觸日(有的話) 是染疫者:
Thumbnail
最近疫情,我的耳邊響起,媽媽或其他親戚們會有的說法和做法(這是以前會這樣,現在還會這樣嗎?我不知道): 1。如果染疫了,除了(插隊)住進醫院外,要找人用比較好的儀器,比較好的藥,排比較好的醫生主診。 2。疫苗開打了。機關的熟人會排我們家的人先打。或是去請他先排。 3。到了現場要打疫苗,有人會來打招呼
Thumbnail
最近疫情,我的耳邊響起,媽媽或其他親戚們會有的說法和做法(這是以前會這樣,現在還會這樣嗎?我不知道): 1。如果染疫了,除了(插隊)住進醫院外,要找人用比較好的儀器,比較好的藥,排比較好的醫生主診。 2。疫苗開打了。機關的熟人會排我們家的人先打。或是去請他先排。 3。到了現場要打疫苗,有人會來打招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