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三句義與禪門料簡 (4-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四、「非A」要非掉什麼?

四之一、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那麼,「非A」到底要非掉A 裡面的什麼,才能使凡夫所見的A,成為佛所見的「非A」呢?

易言之,「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要如何見「非相」呢?

以眾生為例,在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經中,菩薩要「滅度眾生」,必須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但對於同一段的翻譯,在玄奘譯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裡,「若諸菩薩摩訶薩,不應說言有情想轉,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轉,當知亦爾。」必須不轉的想,就多了很多。

在大般若經裡,必須無所引發的所見視野或立場觀點,就更多了。例如:

「時,舍利子便問具壽滿慈子言:諸菩薩眾所修安忍,與聲聞眾所修安忍,有何差別?滿慈子言:諸聲聞眾所修安忍,名為少分行相,所緣非極圓滿;諸菩薩眾所修安忍,名為具分行相,所緣最極圓滿。謂諸菩薩安忍無量,為欲利樂無量有情,披安忍鎧,作是誓言:『我當度脫無量有情,皆令離苦,證涅槃樂。』是故菩薩安忍無量。聲聞安忍,唯為捨棄自身煩惱,非為有情,是故名為少分安忍,非如菩薩摩訶薩眾安忍無量;以諸菩薩不離安忍波羅蜜多,是故名為具分安忍。⋯ 聲聞乘人所有安忍,唯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之所引發;菩薩乘人所有安忍,亦觀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都無自性,無生無滅、無染無淨、無增無減、本來寂靜之所引發。是故菩薩所有安忍廣大、微妙、清淨、殊勝,過諸聲聞所有安忍。」(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八十九第十三安忍波羅蜜多分)

前段大般若經的經文區分了佛教自身的聲聞緣覺 (小中乘)、和菩薩 (大乘) 的所修所證之不同,也就是說:

聲聞緣覺的所修所證,僅捨棄了自身的煩惱;而菩薩的所修所證,卻在最極圓滿的安忍鎧中,將自己以及其他所有眾生,帶離現象界的苦、置於本體界的樂。

聲聞緣覺只是緊緊抓住「因緣所生,本無自性」的理論,並沒有了其他印度教派的種種我、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知者、見者之所引發的錯誤觀點或迷妄見解;而教內的大乘菩薩雖也同意「因緣所生,本無自性」的理解,但那僅僅是就現象界的理解而言,如前所述,就本體界的終極目標而言,菩薩要將自己以及其他所有眾生,帶離現象界的苦、置於本體界的樂,在本體界的安忍鎧中,「常樂我淨」是由無生無滅、無染無淨、無增無減、本來寂靜的第一義空之所引發,是故菩薩所有安忍廣大、微妙、清淨、殊勝,勝過聲聞緣覺所有的安忍。

為了更加理解菩薩「滅度眾生」的真意,讓我們比對金剛經的六個翻譯版本。六譯金剛經於 (第三分) 菩薩在「眾生」中應非掉的錯誤觀點或迷妄見解為: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姚秦 鳩摩羅什)

「須菩提!若菩薩起眾生相、人相、壽者相,則不名菩薩。」(元魏 菩提流支)

「須菩提!一切菩薩,無我想、眾生想、壽者想、受者想。」 (陳 真諦)

「不彼,善實!菩薩名說應,若眾生想轉,壽想若、人想若轉。」(隋 笈多)

「善現!若諸菩薩摩訶薩不應說言有情想轉,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補特伽羅想、意生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轉,當知亦爾。」(唐 玄奘)

「妙生!若菩薩有眾生想者,則不名菩薩。所以者何?由有我想、眾生想、壽者想、更求趣想故。」 (唐 義淨)

比較之後我們可以發現:

只有鳩摩羅什和真諦的譯本裡面有「我相」,其他版本都沒有。

笈多的版本是梵語直譯,印度文法,「若」放在文句的後面。

「相」或「想」是翻譯的不同所致。

妙生、善現、善實都是須菩提的意譯。

除了玄奘的譯本之外,其他譯本大致上圍繞在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而小有差異。

從梵文來看,「我」的梵文是「ātman」,「人」對應的梵文是「pudgala」,「眾生」是「sattva」,「壽者」是「jīva」。

玄奘所譯的「補特加羅」就是「pudgala」的音譯,有譯為「數取趣」,而義淨則譯為「更求趣」,這相當於其他譯家所譯的「人」。

比較的結果,是其他譯家所譯大致相同,而玄奘所譯的版本則多了很多名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森愛耦諧的沙龍
12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森愛耦諧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3/10
竹篦子代表參究的一念,或者朝意識根源處看:若有妄念紛飛起伏,不需要遏止,只要繼續往前看就可以;將參究的一念,漸漸穿透妄念的海波 (喚做竹篦子,有語),到達妄念根源的海底 (不喚做竹篦子,無語),再將此類似海底的根源處看破,即是透關而到家。
Thumbnail
2022/03/10
竹篦子代表參究的一念,或者朝意識根源處看:若有妄念紛飛起伏,不需要遏止,只要繼續往前看就可以;將參究的一念,漸漸穿透妄念的海波 (喚做竹篦子,有語),到達妄念根源的海底 (不喚做竹篦子,無語),再將此類似海底的根源處看破,即是透關而到家。
Thumbnail
2022/03/07
石頭參同契: 「明中有暗」,離卦,離是明中暗;「勿以暗」,取了離卦中陰爻。 「暗中有明」,坎卦,坎是暗中明;「勿以明」,取了坎卦中陽爻。 臨濟四料簡: 境白、人黑。 境中有人,白中黑,奪了境中之「人」,「奪人不奪境」。 人中有境,黑中白,奪了人中之「境」,「奪境不奪人」。
Thumbnail
2022/03/07
石頭參同契: 「明中有暗」,離卦,離是明中暗;「勿以暗」,取了離卦中陰爻。 「暗中有明」,坎卦,坎是暗中明;「勿以明」,取了坎卦中陽爻。 臨濟四料簡: 境白、人黑。 境中有人,白中黑,奪了境中之「人」,「奪人不奪境」。 人中有境,黑中白,奪了人中之「境」,「奪境不奪人」。
Thumbnail
2022/03/03
五位,分別是: 正中偏、偏中正、 正中來、偏中至、 兼中到。 後世有將「偏」中至改為「兼」中至者,主要是臨濟宗的宗人,或許有其理由,但只能說,那是臨濟宗所詮釋的五位,而非洞山五位的本色。
Thumbnail
2022/03/03
五位,分別是: 正中偏、偏中正、 正中來、偏中至、 兼中到。 後世有將「偏」中至改為「兼」中至者,主要是臨濟宗的宗人,或許有其理由,但只能說,那是臨濟宗所詮釋的五位,而非洞山五位的本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唸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唸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世尊於此言:「此,善實!菩薩乘發行,如是心發生應:所有,善實!眾生、眾生攝,攝已,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色、若無色,若想、若無想、若非想非無想;所有眾生界施設已,彼我一切無受餘涅槃界滅度應。如是無量雖眾生滅度,無有一眾生滅度有。
Thumbnail
世尊於此言:「此,善實!菩薩乘發行,如是心發生應:所有,善實!眾生、眾生攝,攝已,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色、若無色,若想、若無想、若非想非無想;所有眾生界施設已,彼我一切無受餘涅槃界滅度應。如是無量雖眾生滅度,無有一眾生滅度有。
Thumbnail
金剛經雖未言明什麼是「佛心」,但卻從很多角度來描述「佛心」的各個面向。
Thumbnail
金剛經雖未言明什麼是「佛心」,但卻從很多角度來描述「佛心」的各個面向。
Thumbnail
金剛經有「於法不說斷滅相」(鳩譯,第二十七分) 之句,那麼,什麼是「斷滅相」呢?
Thumbnail
金剛經有「於法不說斷滅相」(鳩譯,第二十七分) 之句,那麼,什麼是「斷滅相」呢?
Thumbnail
前節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相」,嚴格而論,可以說是鳩摩羅什的錯譯;因為,在鳩摩羅什一律地翻譯為「相」的場合,只有「身相」的「相」(lakṣaṇa)、和「六塵相」的「相」(nimitta),有外觀、相狀之意,至於其他的場合,則無該意義,所以不應該被翻譯為「相」。
Thumbnail
前節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相」,嚴格而論,可以說是鳩摩羅什的錯譯;因為,在鳩摩羅什一律地翻譯為「相」的場合,只有「身相」的「相」(lakṣaṇa)、和「六塵相」的「相」(nimitta),有外觀、相狀之意,至於其他的場合,則無該意義,所以不應該被翻譯為「相」。
Thumbnail
世尊於此言:「此,善實!菩薩乘發行,如是心發生應:
Thumbnail
世尊於此言:「此,善實!菩薩乘發行,如是心發生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