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需要教練?
我記得我大一入學的時候,迎新活動中有個新同學跟我說:「你身上有一股傲氣」。回想起來,以前有一大部分的我是好勝逞強的。「我可以自己來。我可以自己解決。我可以自己處理。」腦中這樣的聲音其實讓我吃了不少苦,遇到困難時,非得用蠻力自己闖過去,不懂得向外求援。學會「請求協助」是一個很棒的能力,借助他人多年成功經驗往關鍵去探詢或是從失敗經驗中學會避開的方向,能讓事情事半功倍,甚至有意想不到的發展。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有時候會覺得自己google就好了,網路上什麼答案都有。但是如果在自己是一團漿糊或一球打結的毛線時,資料可能越查越困惑,各類心靈書籍可能越看越挫折。如果你的身邊有能夠協助你梳理的親友,請勇敢地提出請求,如果沒有,就可以考慮找教練。巨大的困難問對人時,瞬間真的會變成一塊蛋糕。
誰需要教練?
人人都可以找教練。常有人跟我說,我覺得我身邊的誰誰誰應該要找你做教練,通常這樣說的人是在潛意識層面告訴我,我也可以被教練喔,但在他們的認知層面,教練離他們很遠。從吸引力法則的角度來說,當教練這個概念進入你的生活時,例如當你看到這篇文章時,代表教練已經在你的選擇清單了。:)
人生的絕對就是沒有什麼是絕對的。沒有人絕對需要教練,也沒有人一定不需要教練,但如果你感覺心中的糾結已經存在許久,且有一種「我沒招了」的感覺,透過教練第三者的視角,可以協助讓一切更清晰。
何時適合找教練?
- 大腦同時有兩個聲音在拉扯,消耗掉很多精力
- 想要回歸內在中心,但總是被外在事物捲走
- 有個深藏已久的議題,害怕自己打開後處理不了
- 有個深藏已久的渴望,但總是被拖延症耽誤
- 想要更有意識、更清醒的生活
- 想要探索自己未知的面向
- 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被它吸引了
- 恩,你覺得時候到了
教練是如何進行的?
教練透過對話進行。常見的會談長度為1到2小時,我個人通常會以1.5小時做基準,最多到2小時,這是基於專注力的考量。會談可以面對面,也可以線上;線上可以視訊,也可以純通話,這些都是客戶個人偏好的選擇。對我而言,每種方式都有各自的優點,面對面更可以讓我掌控環境的品質,適合目前「環境也是一種阻礙」的客戶;線上可以節省彼此的交通時間及破除地理位置的限制。視訊可以看到彼此的表情,較有安全感;但反過來說,純通話也可以避免因為在意對方看到自己的樣子而多一份自在。
雖然教練是透過對話進行,但過程中也有各種方式與工具來醞釀之後的討論,例如:牌卡互動、動手做練習、靜心引導等。有些人過去因為在跟老師或主管互動時,有過被指責、被質問、被強迫或誘導說出特定的話等負面的一對一對話經驗,而害怕像教練這種對話形式的體驗,但其實進入教練之流時,對話是自然而然的,而工具若用對了,也會很好玩。:)
通常教練會談會是長期的合作關係,我目前的習慣是六次會談為一組,每兩週進行一次,大約就是三個月的合作關係,改變需要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單次會談聊的很爽並不代表什麼,所以一個九十天的夥伴關係,是基本盤。我聽過不少企業高管教練是以一年為單位,每個月會談一次,但若因為忙碌而常請假,超過一個月都沒聯絡的話,掉回舊模式的可能性也會提高。
以我個人而言,會接受單次會談的情況大概只有三種,一種是客戶也是類似性質的助人工作者,對自我教練的過程熟悉,只是需要臨門一腳。另一種是合作已久的長期客戶,進行週期性的盤點校準。最後是服務弱勢團體的公益教練,但也會視客戶狀況,該長則長。
如何開始教練以及我需要準備什麼?
若已準備好被教練,就從找到適合的教練開始。若是已經認識的人,可能更清楚彼此的化學反應;但如果是很熟的朋友,有可能會因為過度在意朋友關係而形成干擾,在我早期教練時,就曾經因此終止一個教練協議(我很感謝這個經驗讓我更懂得如何處理朋友關係的議題)。若是不認識的人,不管是透過口碑介紹或網路查到的,都可以先有一個15到30分鐘的通話,我稱之為chemistry call,來確認彼此的頻率。如何確認?不需要check list,你的內在直覺會知道。
即使你跟你的直覺還不太熟,也不用擔心,大部分的教練協議都有終止條款,以我個人為例,如果客戶真的覺得不對盤,不需要理由,不需要證明,我們只需要再進行一次總結,避免未竟之事。
恭喜你!如果你已經決定開始教練,可能會問:我需要準備什麼?最關鍵的是準備一顆開放的玩心,當你是大海的時候,可納百川,當你是孩子的時候,什麼都可以把你逗樂。
我通常也會請客戶事先準備一本看了就開心的筆記本,作為教練日記。如果有點焦慮,可以先把曾經煩惱過的議題都先列下來,帶到會談。在我自己被教練的經驗裡,我經常會帶著「自認很小,小到說出來有點害羞,但又經常浮現腦海」的事情,結果總是帶出掉下巴的深度。Expect surpri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