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成為一隻快樂的豬,還是成為痛苦的蘇格拉底?」
要為《愛的盲點‧電影文學篇》做筆記不容易。上過陶國璋老師的課,都知道他見多識廣,解釋理論時旁徵博引;本書也一樣,你不可能全看過裏面提及的電影和文學作品。而書中對於「愛」的論述更為廣博。本書先討論愛的本能與文化角色,然後分成五章,分別是〈逃避自由〉、〈過度的自我專注〉、〈浪漫泥濘路〉、〈完美主義的幻象〉和〈愛的維修〉。
〈逃避自由〉討論各種輕不着地的處境。輕不着地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提出的一個狀態,帶出現代人心靈飄泊無根。我們看似有無限的自由,例如比起古人,可以選擇職業,甚至選擇「躺平」;然而這些自由會讓我們陷入不確定之中。為了填滿心靈,讓自己感覺踏實,我們會尋求不斷的刺激,追求各種身分認同(如民族主義、宗教以致於性傾向與戀物等),嘗試在他者中定義自己是甚麼人,忘記自己是個平平無奇的一般人。
〈過度的自我專注〉談兩個極端——自戀與自卑。實際上,兩者相輔相成:當人希望掩蓋自卑,往往會以自高自大的方式來面對世界,這是心理上一種保護機制。憂鬱自憐的人,也不一定討厭自己,可能出於世人無法理解自己的好之自戀心態。同時,看似無私的大愛,有時也包含着最透徹的自私,例如以愛子女為名,情感勒索為實的家長。張愛玲筆下的曹七巧就是這種「愛」到扭曲的典型。
〈浪漫泥濘路〉講那些愛到要生要死的情人。「苦戀注定難,我已經習慣」,不受世間認同的愛大概是世上最轟烈,最易受人歌頌。平凡老夫老妻之愛無法成就《崔斯坦與伊索德》、《羅密歐與茱麗葉》這些戀愛鉅著;Humbert Humbert如果壓抑住自己的情感,Lolita也沒戲唱了。這一章也討論愛與慾去到死亡的終極狀態,我本來預計這部分會以《失樂園》小說或電影作例子,沒想到陶生寫的是《八月照相館》,有點老套的絕症與誤會情節。也許陶生想說明「要生要死」不一定去到在高潮中自殺那麼淒美吧。
〈完美主義的幻象〉對死亡這一議題有更深刻的討論。好一部分提及我的偶像三島由紀夫,從《金閣寺》無法承受之美走向毀滅,再講《豐饒之海》橫跨二十年的幻象,回到三島自身。他為了實現理想,也為了實現理想中的死,決定以切腹死諫了結自己的生命,完滿他人生中的強國主張。除了三島之外,陶生還提及不少因追求完美而孤獨一生的藝術家。也許如本章標題所言,完美主義只是一種幻象,永遠無法企求,而以有涯隨無涯的下場也只能是殆矣。
〈愛的維修〉以負罪感引入,帶出負罪後兩個走向——尋求救贖與尋求報復。有時候,報復也是一種救贖,例如《原罪犯》的弟弟在害慘了男主角一生後,才自殺追隨姐姐。為了超脫怨憎會的輪迴,本章最後提出了〈心靈復甦法〉和〈幸福方程式〉。〈心靈復甦法〉提出不感覺空虛,讓自己充滿愛心的四個元素:給予、關顧、尊重、了解,可以理解成真正不求回愛地愛與尊重他人;〈幸福方程式〉以馬斯洛層次需求,進一步討論有偉大心靈的人的特質:他們能判別是非、他們較能接受自己、他們能與少數人培養深厚的感情、富有哲理幽默感、具有開放性格、調協變通的態度、赤子之心、獨處而不寂寞,及經歷到人生高峰。
歡迎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