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己喜歡及關注的事物,我具有強烈的執著,這份執著讓我在察尋到有一絲不合乎我想像和要求的時候就會充滿焦慮及不安,嚴重影響生活作息。
這種情緒從這本書所得到的答案是—完美主義,適當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會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但是當不能適時捨棄某些堅持時,就會產生強烈的病態心理,陷入痛苦之中。檢視書中提到的狀況,確實有諸多共感。
恐怖的完美主義
- 追求完美到逐漸想要控制周圍的事情,使其按照自己的預訂計畫進行。
- 注重事物的秩序和社會道德觀,無法接受妥協與模糊。
- 被束縛在正直善良的義務感中,無法將自己的本能隨心所欲地釋放出來,總是在虛幻的理想世界中找到自己所憧憬的愛人,因為只有在這樣的假想世界中,才能找到完美無瑕的對象。
所以經常把偶像和明星看成自己理想的另一半。即使真正遇到了理想中的人,也不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情。 - 強迫性地反覆追求某一事物,因此容易陷入各種嗜癖行為,例如工作狂、暴食症及反覆嘔吐、酒精成癮等。
兒時的我們喜歡反覆地做同一件事情,但我們長大後,會逐漸放棄這種行為,喜歡更多彩的事物。然而,當我們面臨壓力,本能地反覆衝動就會加劇,完美主義就具有這種強迫性的表現。 - 書中提到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為例,他是一個努力達成自己目標的完美主義者,遵守時間、不錯過交稿日期、每天一定會寫作不鬆懈,是一個自我控制能力強的人,這種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在人生上坡時,會發揮極強的能量,但是在下坡時心靈會變得極為脆弱。
在三島的寫作生涯中,在三十歲出頭作品的《金閣寺》獲得極高的評價,達到事業巔峰,接下來的作品卻沒能延續好評價,四十歲後的作品每年都會出現在諾貝爾的候選名單,但最終獲得獎項的卻是另一名日本作家。 在他準備自殺的當天,將自己的最後一部作品最終稿交給編輯,接著就在新聞上看到他發表完言論,轉身結束自己的人生。這彷彿是他為自己設計的完美結局,也是極端完美主義者的悲劇。 - 書中提到的解決方法是認清自我並非完美的存在,命運和時代演變的未知數也不再我們的掌控之中,強化自己忍受挫折的韌性才是自己所需要的。
不是只有我
這本書中還有許多不同癖好的舉例說明,對我個人來說比較有參照和反思的部分是「追求完美」的章節,我的某些行為出現時,對照作者的說明有了解答。
書中提到作家—三島由紀夫,這位在我印象中追求武士精神而死諫的傳奇人物,後世從他的作品、以往的行事風格、交友網絡各自詮釋了他是什麼樣的人,從精神科醫師的角度觀看,讓他最後的行為好像又多了一種解釋,也讓我知道原來一直困擾我的問題並不是只有發生在我身上,有一種被理解和被歸類的安全感,雖然書內的建議並無法解決本身的內在問題,卻還是幫助我尋找到變成現在這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