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解」失智 第2章 希望感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摘要
當我們對一件事情懷抱著「希望」,意指我們不會被動的等待著願望來自動實現,而是我們會以主動的態度去追求目標。
keyword:希望感目標、路徑思考、動力思考、認知心理學
本文章之目的
一、了解「希望感」的意義。
二、了解「希望感」的構成要素。
三、擁有「希望感」者之特質。
四、透過實證研究,實踐「希望感」,降低失智風險。
文章開始
國內的學校教育一向重智育的訓練,而輕忽情意的養成,對於如何提升學生對「希望感」受與正向情緒,卻是學校教育經常被忽視的一環。
是故,當個體未能抱持健康的「希望感」時,將會對目標設定造成阻礙、反芻負面訊息與過去失敗經驗、容易受到干擾、缺乏自信、低動機,並缺乏創造替代性的選擇路徑的能力。因此,低希望感的學子往往降低學習的投入與成就。同理,出社會的其他人也不遑多讓,令人擔憂。
樂觀的人生可以勇於面對挫折,凡事充滿信心與希望,對一遇困難、失敗,雖說好漢不提當年勇,憶起自己過去成功經驗可以激起突破困難的勇氣,借用人成功的經驗可以縮短自己摸索解決難題的時間與路徑。
由於,「希望感」(hope)結合目標設定、問題解決、自我效能、挫折因應能力等重要心理能力,頗能夠用來作為提升學習態度的依據,冀望你閱讀本文章之後,有所頓悟。
「希望感」的意義
1995 年希望大師查爾斯.史奈德(Snyder)對於「希望」提出他的看法,所謂的「希望感」是一種個人對目標達成的認知思考歷程,在此一思考過程中,個體將訂定有意義且明確的目標,並根據先前所設定的目標產生動機與策略,據以促進目標之達成。簡單地說,「希望感」是指個人找到達到預期目標的途徑,並充滿動機去運用這些途徑的心理感受
「希望感」的構成要素
2002年,史奈德與蘭德(Snyder, Rand, & Sigmon)等人認為,「希望感」涉及目標、路徑思考以及動力思考等三種互動歷程。所以,這對我們最直接的啟示是:若要有效提升一個人的希望感,則我們應該分別針對他/她的「目標」、「方法」及「意志力」三大元素一一破解。
希望感構成要素
一、目標
「希望感」論假設個人的行為是目標取向的,亦即個人的行動會受到其所設定的目標所決定。目標是一連串個人心智活動之方向,而目標可區分為短期目標(例如:冀望個人在過年後第一個月得到好業績,工作圓滿)與長期目標(例如:冀望個人一年後能達百萬業績),且目標必須是個體經認知評估後知覺其有用價值。
目標也可以搭配SMART目標原則。SMART 代表著:明確 (Specific)、可衡量 (Measurable)、可實現 (Achievable)、切實可行 (Realistic)、有時間限制 (Time-bound)等。
舉例說明。為第一季度的每一個月生產至少三種不同的大型行銷資產類型 (例如:電子書、網路研討會、影片、一至兩頁的銷售簡報)。
符合 SMART 的原因:目標明確 (大型行銷資產),可衡量 (三種不同類型),可實現且切實可行 (雖要以專案團隊成員數目為準,但我們可以假設每個月都有足夠人手來完成這些資產),以及有時間限制 (第一季度中的每個月)。
二、路徑思考→方法或策略
人們為了達到其目標,會認為自己具備找出達到目標有用路徑的能力,此種歷程即稱之為 「路徑思考」,亦即個人對於自己找出達到目標有用路徑能力的知覺。
「路徑思考」 包含了個體認為能夠找出至少一個或更多種路徑以達到目標的知覺。一般來說,擁有高希望信念的個體,會認為他能比低希望信念的個體創造出更好的首要路徑,而當此首要路徑無效時,他們也能再創造出另一個更佳的替代路徑。
三、動力思考→意志力
動力思考係指個人對運用路徑或策略以達成目標的能力知覺,亦即是個人對於開始運用路徑以及持續完成它的自我參照思考。高希望感的人會有動力的自言自語,如「我能做到的」、「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攔我」。若在此歷程中遭遇到困難或阻礙時,動力思考能幫助個體驅動動機,以繼續堅持或選擇另一更佳的替代路徑,最終達成目標。
擁有「希望感」者之特質
2006年,史奈德(Snyder, Lehman, Kluck, & Monsson)等人指出,高、低希望感的個體在特質上是有存在差異的。
首先,高希望感的個體之特質包含設定許多目標、設定具體明確的真實目標、設定需付出努力才能達成的目標、偏好正面的自我參照語言、創造許多路徑以達成目標、專注於目標的追求
再則,低希望感的個體之特質包含設定較少目標、設定模糊不清的不真實目標、設定容易達成的目標、偏好負面的自我參照語言、創造較少的路徑以達成目標、容易受到干擾等六項。
透過實證研究,實踐「希望感」,降低失智風險
慢跑可預防失智症的理論」是由美國學者阿波特(Abotto)研究團隊所最先提出,他們以人口約2萬人的地區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20年的追蹤調查。
研究中分別將罹患失智症的患者與一般無失智症的患者進行統計比較(註:雖然文獻資料呈現一日步行3公里,但原文獻為2哩,約為3.2公里),在日常生活中一日步行約3公里,每週2至3次以上之實行者,與幾乎不步行走路的人相比較,20年後罹患失智症之機率相差42%。
簡單來說,經常走路的人和完全不走路的人相比,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低了42%。這「42%」,可說是差距懸殊的數字。
根據「希望感」涉及目標、路徑思考以及動力思考等三種互動歷程。張三每日目標為一日步行3公里或每日至少走5,000步;他採取的策略或方法,則是因工作忙碌運用零存整付的方式,利用晨間或下班後執行;至於,動力思考方面由於張三屬於高希望感的人,必定會有動力的自言自語,如「我能做到的」、「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攔我」。
結語
希望感高低會影響個人對不同難度活動的選擇,以及對該活動的堅持性。希望感高者傾向於選擇有挑戰性的任務,遇到困難仍堅持自己的行為;而希望感低者則相反。
希望感之高低影響人們面對逆境的態度。希望感高者勇於面對逆境,相信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難;而希望感水平低者在困難面前畏首畏尾,選擇規避。
其次,希望感之高低影響新行為的習得和已習得的行為的表現。
最後,根據認知心理學之概念:人類並非是「認知了情境之後才行動」,而是「為了認知情境,因此身體才不得不行動。」也就是說運動或讓身體活動等,都是認知情境所不可欠缺的要素。
失去運動能力,會因此喪失對情境的認知功能。雖然我們普遍認為是因為失智症越嚴重,則身體活動會越貧乏,但事實正與其相反,乃因缺乏身體活動而導致陷入失智症中。冀望大家能夠試著翻轉以往的常識、普遍認知的事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會員
    46內容數
    類神經網路模型是運用數學、程式設計、心理學等知識的工具結構,它模仿神經元的節點,在功能上滿足了心理學研究泛用型神經網路(例如大腦)的彈性需求。要達到「使用者為中心的系統設計」目標,再以「認知工程」為手法,應用認知心理學的原理、原則於系統設計,使得機器人的功能和結構能夠與使用者的認知能力和心智模型相匹配,才能有用、能用。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eadr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根據幾項研究指出,養成吃一個東西與兩個飲料的習慣,可能會幫助老年以後的腦部依舊維持巔峰狀態,降低發生中風、失智的風險。
    衛服部推動「照護資訊整合平台IDS」,醫院提出「醫療區塊鏈計畫」,創新運用區塊鏈技術推出「聯盟鏈智能型合約」,永久共享、失智病歷。
    β-澱粉樣蛋白是失智症原兇。目前,台灣醫學界是依賴正子掃瞄及脊椎穿刺做失智基因預測,既昂貴又不切實際,也有某些風險。然而,「血液測試」用來瞭解受測試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都遠比過去依賴正子掃瞄及脊椎穿刺等做預測,來的安全與便利,希望有朝一日能普及到醫生診所及家中有自行測試。
    不管家屬照顧者或照顧服務員不可能身心無情緒與壓力,但只有愛,是不夠的,方法與支援不可少。個案管理師的諮詢或觀察,印證了照顧者「壓力負荷大」,透過他們扮演傾聽者,教導者,接受、同理照顧者的處境。最後,心理師的建議:照顧好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接受現實,理解病人、充實知識儲備、做「總指揮」,善用外援等。
    評估失智症案家,並依據ABC長照體系給予安置,而付費方式依失智症案家之不同而不同。為了長照能永續經營,注入「時間銀行」之概念,有心之企業及非營利組織發行自己專屬的「時間幣」。以「區塊鏈」為名的技術則能發揮去中心化、高度安全性、可溯源、加密性等特性,並透過物聯網(IOT)而發揮相輔相乘的效果。讓長照
    阿茲海默症卻會導致大腦神經細胞的死亡及神經組織大量減少,卻可以透過整體退化量表與臨床失智評分量表判斷它的疾病進程。從飲食、運動與人際關係的改善,阿茲海默氏症其實是可以預防的。針對失智,務必瞭解長期照護險及失能扶助險的理賠條件,並不是只有長期照護險才能理賠失智症哦,失能扶助險也有機會理賠。
    根據幾項研究指出,養成吃一個東西與兩個飲料的習慣,可能會幫助老年以後的腦部依舊維持巔峰狀態,降低發生中風、失智的風險。
    衛服部推動「照護資訊整合平台IDS」,醫院提出「醫療區塊鏈計畫」,創新運用區塊鏈技術推出「聯盟鏈智能型合約」,永久共享、失智病歷。
    β-澱粉樣蛋白是失智症原兇。目前,台灣醫學界是依賴正子掃瞄及脊椎穿刺做失智基因預測,既昂貴又不切實際,也有某些風險。然而,「血液測試」用來瞭解受測試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都遠比過去依賴正子掃瞄及脊椎穿刺等做預測,來的安全與便利,希望有朝一日能普及到醫生診所及家中有自行測試。
    不管家屬照顧者或照顧服務員不可能身心無情緒與壓力,但只有愛,是不夠的,方法與支援不可少。個案管理師的諮詢或觀察,印證了照顧者「壓力負荷大」,透過他們扮演傾聽者,教導者,接受、同理照顧者的處境。最後,心理師的建議:照顧好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接受現實,理解病人、充實知識儲備、做「總指揮」,善用外援等。
    評估失智症案家,並依據ABC長照體系給予安置,而付費方式依失智症案家之不同而不同。為了長照能永續經營,注入「時間銀行」之概念,有心之企業及非營利組織發行自己專屬的「時間幣」。以「區塊鏈」為名的技術則能發揮去中心化、高度安全性、可溯源、加密性等特性,並透過物聯網(IOT)而發揮相輔相乘的效果。讓長照
    阿茲海默症卻會導致大腦神經細胞的死亡及神經組織大量減少,卻可以透過整體退化量表與臨床失智評分量表判斷它的疾病進程。從飲食、運動與人際關係的改善,阿茲海默氏症其實是可以預防的。針對失智,務必瞭解長期照護險及失能扶助險的理賠條件,並不是只有長期照護險才能理賠失智症哦,失能扶助險也有機會理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朱立安‧巴吉尼,是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以下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一些想法
    Thumbnail
    為什麼要實現你的願景? 實現願景是克服困難、超越自己、實現心中夢想的過程。這不僅是個人成長和發展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獲得滿足和成就感的源泉。當我們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景時,不僅能夠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更能提升自我價值,讓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如何實現你的願景? 保持專注 設定明確的目標:
    Thumbnail
    無限的可能性 當我們談論夢想時,往往會讓想像力飛揚,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夢想是心靈的翅膀,讓我們在平凡的日子裡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義。然而,夢想總是與現實之間隔著一層薄膜,這薄膜就是目標,而實現夢想的過程就是通過這些目標一步步地前行。 前行的明燈 人生如同一場旅程,而夢想則是指引我們前行的明燈。
      不知不覺我們都活成了一個目標導向的人,被慣養成更有決斷力、更積極、更有行動力、或更有產出,就算沒有像財經雜誌上的成功人士那樣成功的具備這樣的性格,或多或少,我們也被如此期待著要去朝向它,彷彿它是對的。
    在追求個人成就和滿足內心渴望的旅程中,我們常常將「目標」和「慾望」這兩個詞混淆。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如何設定清晰的學習目標和找到持續學習的動力,包括如何透過內在與外在動機來激勵自己。 確定學習目標和動機 『今天我們要來聊聊一個超級有用的主題——學習目標和動機的確定!你知道為什麼明確的學習目標這麼重要嗎?』 「當然不知道,波士,這就是為什麼我今天來的原因啊
    Thumbnail
    幸福感來自於兩大領域:愉悅感與目標感。對人類來說,感受到愉悅或是痛苦與否很重要,是否有明確的目標感包括目的、方向、進展、成就也很重要。 衣食無缺但無所事事、覺得空虛無法讓我們感到幸福,持續處於折磨與痛苦的情境下努力奮鬥,也斷然稱不上幸福。「幸福」發生於我們感受到「愉悅感」和「目標感」之間的最適平衡。
    沒有人不想要成功。不管是自我定義的成功、還是世俗眼光中的成功,人人皆趨之若鶩。但到底怎樣才能成功?
    Thumbnail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 成功,是每個人都渴望且追求的終極目標。而在這漫長的追求過程中,擁有目標被視為邁向成功的第一步。目標,就像是遙不可及的星辰,引領著我們前行,為我們的生命注入了方向和動力。擁有目標,讓我們的生命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充滿了希望與可能。 設定目標 當我們開始設定目標的那一刻,就是對未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朱立安‧巴吉尼,是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以下選取書中一些內容,並寫出我一些想法
    Thumbnail
    為什麼要實現你的願景? 實現願景是克服困難、超越自己、實現心中夢想的過程。這不僅是個人成長和發展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獲得滿足和成就感的源泉。當我們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景時,不僅能夠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更能提升自我價值,讓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如何實現你的願景? 保持專注 設定明確的目標:
    Thumbnail
    無限的可能性 當我們談論夢想時,往往會讓想像力飛揚,擁有無限的可能性。夢想是心靈的翅膀,讓我們在平凡的日子裡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義。然而,夢想總是與現實之間隔著一層薄膜,這薄膜就是目標,而實現夢想的過程就是通過這些目標一步步地前行。 前行的明燈 人生如同一場旅程,而夢想則是指引我們前行的明燈。
      不知不覺我們都活成了一個目標導向的人,被慣養成更有決斷力、更積極、更有行動力、或更有產出,就算沒有像財經雜誌上的成功人士那樣成功的具備這樣的性格,或多或少,我們也被如此期待著要去朝向它,彷彿它是對的。
    在追求個人成就和滿足內心渴望的旅程中,我們常常將「目標」和「慾望」這兩個詞混淆。
    Thumbnail
    本文用輕鬆對話的方式,談論如何設定清晰的學習目標和找到持續學習的動力,包括如何透過內在與外在動機來激勵自己。 確定學習目標和動機 『今天我們要來聊聊一個超級有用的主題——學習目標和動機的確定!你知道為什麼明確的學習目標這麼重要嗎?』 「當然不知道,波士,這就是為什麼我今天來的原因啊
    Thumbnail
    幸福感來自於兩大領域:愉悅感與目標感。對人類來說,感受到愉悅或是痛苦與否很重要,是否有明確的目標感包括目的、方向、進展、成就也很重要。 衣食無缺但無所事事、覺得空虛無法讓我們感到幸福,持續處於折磨與痛苦的情境下努力奮鬥,也斷然稱不上幸福。「幸福」發生於我們感受到「愉悅感」和「目標感」之間的最適平衡。
    沒有人不想要成功。不管是自我定義的成功、還是世俗眼光中的成功,人人皆趨之若鶩。但到底怎樣才能成功?
    Thumbnail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 成功,是每個人都渴望且追求的終極目標。而在這漫長的追求過程中,擁有目標被視為邁向成功的第一步。目標,就像是遙不可及的星辰,引領著我們前行,為我們的生命注入了方向和動力。擁有目標,讓我們的生命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充滿了希望與可能。 設定目標 當我們開始設定目標的那一刻,就是對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