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理解新聞室中的「影像」與「文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 攝影操作手冊1

raw-image

大約兩週前,我從訂閱的新聞媒體電子報讀到了這篇文章《我走進了「接近真實」的北韓》,點開之後便感到有點生氣;我因為標題、引言及照片,進一步點擊去閱讀文章,打開之後發現是一篇兩個媒體共同合作發佈的文章,更直白地說這是一篇交換文。

在媒體不景氣的時代,有限的資源似乎讓這件事順理成章;再想到現在媒體工作自己,我們也常會這樣去操作。後來我又重新想過自己的使用者體驗,為什麼這樣的文章會讓自己生氣?過去覺得理所當然,但這其中似乎牽動著讀者、媒體的關係,進而引發兩者的板塊運動。(這個問題先不談)

raw-image
更讓我生氣的是文章影像中的文字

在過去的新聞室裡,影像與文字各自有其功能性與位置,文字長期以來是新聞「版面」的主體(長期爭鬥下的勝利者);可是在新聞室之外,影像與文字各自有成為主體與論述的能力,依各自不同的屬性與功能展現出不同的樣貌或思緒;譬如攝影集之於散文、圖片故事之於報導文學等等,在影像敘事光譜的極端可能是電影或紀錄片,而文字敘事則可能是劇本或長篇小說。

然而不幸的是,這兩種傳播工具被放在新聞「版面」上同台競技,從此結下難解的樑子;兩者間沒有一刻不停止爭鬥(當然現代有更多的工具加入爭鬥),從他們自身到呈現結果,到使用他們的操作者。

影像與文字於新聞室中的角色

文字作為新聞室長期的勝利者,其版圖並非從未衰減,現在,文字版圖已被更多的侵略者攻城掠地;影像作為文字長期爭鬥的對象,某程度來說已被馴服在文字的規訓之下,也就是新聞攝影的規則。

影像相對於文字,在傳播上是更為模糊的工具,當一段文字被書寫下來,是清楚地錨定訊息內容,但一張照片則承載了更多的意念;從事影像工作的人普遍認為,更多元、更深層、更延展邊界的影像內容是更高的標準,新聞攝影也應該如此。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影像被當成證據在新聞「版面」上被使用,從近十年世界上幾個重要的新聞攝影大賽得獎作品可以看出(特別是荷蘭世界新聞攝影獎),主流已經脫離證據影像的趨勢。

raw-image

「專業操作者」與「專業多作者」的差異

「圖說」是新聞室裡文字的遺毒、影像的枷鎖;影像想要延展獨立,文字想要錨定主宰,而「圖說」正是劊子手。「圖說」在新聞室裡有太多政治正確的語言包圍,以致於無法根除,影像只能在操作中盡力降低「圖說」的戲份,讓「圖說」看起來持平中庸,甚至有時看起來像是跟影像同一陣線;但這樣的美好基礎相當脆弱,文字的反撲簡直是易如反掌,而這篇文章正好呈現了這樣的典型,觸怒了為影像工作的我。

影像或文字之所以可以被稱作「專業」,即表示其本身已具備哲學性探討與單獨成立為主體的獨立性,而各自的操作者若是認同且熟悉這部份則成為「專業操作者」。因此,每個人都會拍照、寫字、說話,但不表示每個人都是「專業操作者」。過往新聞室著眼的「專業」,現在變成讚賞「多作」,變成「專業多作者」;「專業操作者」早已隨著新聞室的獨佔霸業被歷史拋棄,可是歷史進程不是一刀劃下就切得乾乾淨淨,即便新聞室地位動搖,「專業多作者」多過「專業操作者」,可是仍有部份「專業操作者」在頂住底線,也是所謂的老派吧。

raw-image

備註:

攝影記者Ed Jones的北韓照片

攝影記者Ed Jones的IG

文章中Ed Jones照片原始出處

衍生閱讀:

Students clean the steps in front of the statues of late North Korean leaders Kim Il-Sung and Kim…
Students clean the steps in front of the statues of late North Korean leaders Kim Il-Sung and Kim Jong-Il at Mansu hill…www.gettyimages.com

NORTH KOREA: Daily life in Pyongyang
Browse NORTH KOREA: Daily life in Pyongyang latest photos. View images and find out more about NORTH KOREA: Daily life…www.gettyimages.com

In this photo taken on February 19, 2017, Pak Han-Song, 11, poses for a portrait on a beginner's…
In this photo taken on February 19, 2017, Pak Han-Song, 11, poses for a portrait on a beginner's slope at the…www.gettyimages.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偉的沙龍
1會員
35內容數
新聞攝影在台灣就如同雞肋,看似重要又不重要,從媒體呈現的架構看起來就是一個圖像世界,事實上就像果蠅的複眼看世界,氾濫而失焦。新聞攝影是另一種白色巨塔,外人看起來巨大而神秘,按圖索驥、緣溪行,或許就能發現箇中天地。就自己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十餘年的心得分享所思所聞,提供觀看新聞影像的多重視角。
小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3/25
意念與影像實踐的落差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急劇擴散,全球大流行導致各國紛紛祭出嚴格的邊境及防疫管制措施,超過35個國家對境內各城市進行外出、聚集禁令。紐約時報在3月23日推出《The Great Empty》影像專題,呈現世界著名城市景點的空無照片,以一連串的景觀震憾讀者的視覺。
Thumbnail
2020/03/25
意念與影像實踐的落差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急劇擴散,全球大流行導致各國紛紛祭出嚴格的邊境及防疫管制措施,超過35個國家對境內各城市進行外出、聚集禁令。紐約時報在3月23日推出《The Great Empty》影像專題,呈現世界著名城市景點的空無照片,以一連串的景觀震憾讀者的視覺。
Thumbnail
2019/07/25
看不見的線上博弈帝國--攝影操作手冊10 台灣幾已成為亞洲的線上博弈代工之島,跨國博弈公司如何登台,在法律風險下用高薪徵才?3萬名以上的年輕人又如何進入、深陷這個充滿投機的產業?政府有對策嗎
Thumbnail
2019/07/25
看不見的線上博弈帝國--攝影操作手冊10 台灣幾已成為亞洲的線上博弈代工之島,跨國博弈公司如何登台,在法律風險下用高薪徵才?3萬名以上的年輕人又如何進入、深陷這個充滿投機的產業?政府有對策嗎
Thumbnail
2019/04/11
看見黑洞與影像的事件視界(EV) 我們看見的並非是黑洞「本身」,而是事件視界外黑洞的影子。我們常常無法看見「本身/真」,因為我們就陷在「本身/真」裡面,於是看見影子便開槍。因此我特別敬佩身在其中卻能看見的人。
Thumbnail
2019/04/11
看見黑洞與影像的事件視界(EV) 我們看見的並非是黑洞「本身」,而是事件視界外黑洞的影子。我們常常無法看見「本身/真」,因為我們就陷在「本身/真」裡面,於是看見影子便開槍。因此我特別敬佩身在其中卻能看見的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出社會大約7年,換過大約5個職場,大多都在媒體圈,社群年齡7年、編輯年齡8年,走過與FB、Google、IG、Twitter、LINE對抗的時間,你問我新聞媒體是什麼?至今我仍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Thumbnail
出社會大約7年,換過大約5個職場,大多都在媒體圈,社群年齡7年、編輯年齡8年,走過與FB、Google、IG、Twitter、LINE對抗的時間,你問我新聞媒體是什麼?至今我仍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Thumbnail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Thumbnail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Thumbnail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Thumbnail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Thumbnail
拜科技發達所賜,眾多假新聞比起過去更加猖獗,不僅年輕世代逐漸失去對新聞的信任,就連新聞工作者也面臨巨大挑戰,整個新聞生態圈衝擊震盪。要如何透過過去調查新聞的技巧,轉化成為假新聞驗證的方式?抑或是傳統調查技巧要如何轉型應用在科技變化的新傳播生態?
Thumbnail
拜科技發達所賜,眾多假新聞比起過去更加猖獗,不僅年輕世代逐漸失去對新聞的信任,就連新聞工作者也面臨巨大挑戰,整個新聞生態圈衝擊震盪。要如何透過過去調查新聞的技巧,轉化成為假新聞驗證的方式?抑或是傳統調查技巧要如何轉型應用在科技變化的新傳播生態?
Thumbnail
新聞、作品與Team Work 這是一個不斷被推著走的時代,空氣中充斥著雜訊與干擾,躁動,擴張;沒有更美好的未來,世界越緊密則越紛亂,界線已沒有界線,疆界已沒有疆界。很多時候我們正被迫忘記自己,忘記自己最該有的樣子、作為和堅持。
Thumbnail
新聞、作品與Team Work 這是一個不斷被推著走的時代,空氣中充斥著雜訊與干擾,躁動,擴張;沒有更美好的未來,世界越緊密則越紛亂,界線已沒有界線,疆界已沒有疆界。很多時候我們正被迫忘記自己,忘記自己最該有的樣子、作為和堅持。
Thumbnail
過去我一直認為作品是「對話」。是為了某人而做、寫下想要說給對方聽的話。設定好那種交流,我開始寫劇本、進行拍攝。可是《我的意外爸爸》是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做出來的。我是在自己的腳邊挖洞,不知不覺將自己親身經驗的小故事給過度投射在主角身上。
Thumbnail
過去我一直認為作品是「對話」。是為了某人而做、寫下想要說給對方聽的話。設定好那種交流,我開始寫劇本、進行拍攝。可是《我的意外爸爸》是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做出來的。我是在自己的腳邊挖洞,不知不覺將自己親身經驗的小故事給過度投射在主角身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