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難辨?假新聞時代的媒體生態變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拜科技發達所賜,眾多假新聞比起過去更加猖獗,不僅年輕世代逐漸失去對新聞的信任,就連新聞工作者也面臨巨大挑戰,整個新聞生態圈衝擊震盪。要如何透過過去調查新聞的技巧,轉化成為假新聞驗證的方式?抑或是傳統調查技巧要如何轉型應用在科技變化的新傳播生態?


由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共同舉辦的「2018調查報導工作坊」,7月21日在台大新聞研究所舉辦。邀請資深媒體人一同與會分享。

TVBS新聞部副總監 楊樺觀察,現在是新聞環境傾向「情緒傳播」,國外主播播報方式大多非常情緒化,如果沒有情緒表達就無法吸引觀眾注目。在這新聞傳播速度及方式快速變化的時代,每秒都有可能發生變數。短文字夾帶圖片的新聞一時當道,影響力巨大,卻也陷入「新聞風險社會」,新聞來源正確性及圖片真實性受到挑戰。過去花數月,甚至數年調查一則新聞的成本及回收效益難以比較,現今媒體更需要因應不同受眾、載具的需求,調整新聞報導內容及呈現方式。

風傳媒總編輯 吳典蓉分享國外選舉調查新聞的運作,認為比起灑狗血、關注八卦或選舉說詞,選舉新聞應該著重「選情」及「政策」。大多數人關心中央政策,但是地方施政也是關鍵,特別在選前政府通常放利多,用以刺激選票。吳典蓉也提出目前選舉新聞需突破的困境:

  1. 政治兩極化:記者也陷入藍綠之戰,只偏向報導同溫層新聞。
  2. 政治人物習慣使用臉書發言、宣傳:記者很難採訪到政治人物。
  3. 為吸引流量,媒體成為「標題黨」。

工作坊最後一位講者,遠見雜誌總主筆 彭杏珠分享,成為新聞報導者應該要對新聞具有熱忱,因為這是一份帶有社會責任的工作。希望能將資深媒體人的經驗及技巧傳承,因為不論時代科技怎麼變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及信任,才是根本。過去擔任記者過程中,因為深度的信任關係,總是能「深喉嚨」面談,取得關鍵情報,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分享的事情,記者若能真實呈現出來反應現狀、甚至推動改變,會覺得與有榮焉。彭杏珠開玩笑說:「記者是在偷東西的人。偷別人腦袋裡面的東西,可以讓你快速的成長。」

很多人擔心未來的變化,但是不論是否有影音或是以何種方式呈現,最重要的還是「內容」、以及「文字力」。調查報導是重要切入點。身為一位調查記者,必須養成當別人跟你講一件事時,不會全然接受,而是以各方面資料訓練自我判斷能力。

人是因為無知而感到害怕,若是了解就不會畏懼,當了解之後,下次再遇到相同議題就會非常有把握。在新聞倫理平衡下,記者要知道哪些是可以寫出來的,而哪些不行。要知道哪些東西該講,哪些東西不用講,這都需要時間及經驗的累積,相對的,若是具備這些實力,就不用擔心無法跟上時代的速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鍾天選/人生整理師的沙龍
16會員
33內容數
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走進房間、站在堆積如山的東西前面,你想不起來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麼多東西?衣服已經滿到塞爆衣櫃、隨意地將衣服丟在床上或掛在椅子上;桌上已經滿到不能再多放,分不清楚要丟掉或是要留下區別是什麼;櫃子裡面有滿滿的東西,從小學時代到現在的書都沒有丟過,還擺滿了朋友送的各種紀念品;地板上有各式各樣紅白藍、牛皮
2021/07/02
繼第一季在全球各地引發劇烈討論,第二季延續第一季的遊戲規則,劇組邀請了新的一批俊男美女到英屬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Turks and Caicos Islands)度假村,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禁慾」,期間謝絕發生任何形式親密性接觸及性行為。
Thumbnail
2021/07/02
繼第一季在全球各地引發劇烈討論,第二季延續第一季的遊戲規則,劇組邀請了新的一批俊男美女到英屬特克斯與凱科斯群島(Turks and Caicos Islands)度假村,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禁慾」,期間謝絕發生任何形式親密性接觸及性行為。
Thumbnail
2020/09/24
他們說這個世代不如戰後嬰兒潮,是一個脆弱而又不堪壓力的世代。是的,我們誕生在一個和平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台灣,沒有經歷過戰後的復甦的經濟建設、未曾有過從小穿麵粉袋褲長大的體驗、沒有因為物資短缺而跟兄弟姐妹打架,只為了爭多吃那一碗飯...但,我們也沒看過那曾經輝煌的「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
Thumbnail
2020/09/24
他們說這個世代不如戰後嬰兒潮,是一個脆弱而又不堪壓力的世代。是的,我們誕生在一個和平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台灣,沒有經歷過戰後的復甦的經濟建設、未曾有過從小穿麵粉袋褲長大的體驗、沒有因為物資短缺而跟兄弟姐妹打架,只為了爭多吃那一碗飯...但,我們也沒看過那曾經輝煌的「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
Thumbnail
2019/05/14
「技藝與人是一體的,人要不斷想怎麼活用技藝,技藝分為外在跟內在,外在是表現出來的東西,內在是自己的自信,有堅定的信念才會創造出好的東西,如果內心畏縮,就很難創造出好的作品。」--吳佳憲。
Thumbnail
2019/05/14
「技藝與人是一體的,人要不斷想怎麼活用技藝,技藝分為外在跟內在,外在是表現出來的東西,內在是自己的自信,有堅定的信念才會創造出好的東西,如果內心畏縮,就很難創造出好的作品。」--吳佳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是《媒體素養企劃》正式上線的第一集。 訪談身邊的國高中之後,發現學生們已經意識到了媒體識讀的重要,同意需要辨識接收到的資訊,才不會誤信網路上的錯誤訊息。 但也不難發現學生並不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
Thumbnail
這是《媒體素養企劃》正式上線的第一集。 訪談身邊的國高中之後,發現學生們已經意識到了媒體識讀的重要,同意需要辨識接收到的資訊,才不會誤信網路上的錯誤訊息。 但也不難發現學生並不具備媒體識讀的能力。
Thumbnail
因為現在網際網路發達,資訊流通很方便,然而也因此有很多假訊息會混雜其中,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分辨真偽,就很容易被騙,甚至還會助長假資料傳播,造成的後果小的可能只是看看笑笑,大的就可能傷害到身體。也因為如此,辨識假資訊的方法對我們來說變得越發重要。
Thumbnail
因為現在網際網路發達,資訊流通很方便,然而也因此有很多假訊息會混雜其中,如果我們不懂得如何分辨真偽,就很容易被騙,甚至還會助長假資料傳播,造成的後果小的可能只是看看笑笑,大的就可能傷害到身體。也因為如此,辨識假資訊的方法對我們來說變得越發重要。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如何分辨新聞的可信度?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大家每天接收到大量的資訊。有些資訊搞錯了或許傷害不大,而有些卻可能造成恐慌或其他健康危害。 假新聞的防制有三個層次,範圍從小到大為:法規規範、事實查核、媒體素養教育...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如何分辨新聞的可信度? 在資訊爆炸的現代,大家每天接收到大量的資訊。有些資訊搞錯了或許傷害不大,而有些卻可能造成恐慌或其他健康危害。 假新聞的防制有三個層次,範圍從小到大為:法規規範、事實查核、媒體素養教育...
Thumbnail
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面對廣告縮減、社群平台瓜分大餅,媒體難道就只能就此消亡?
Thumbnail
隨著報禁解除、科技進步,各家媒體如雨後春筍出現,求快不求的媒體心態,不只破壞了新聞的本質,更賠上了媒體的社會地位。當網路興起之後,資訊流通速度加倍,但媒體的處境卻更加窘迫。面對廣告縮減、社群平台瓜分大餅,媒體難道就只能就此消亡?
Thumbnail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有一幕呈現媒體假新聞氾濫的劇情。當其他新聞台在報導泰國普吉島爆炸的新聞,「要贏就是要快!」、「別人都播成那樣了,你還查!」,就算心裡猶豫,她還是一聲令下播出未經充分查證的新聞。隨後,泰國表示爆炸事件為誤報。資深同事一句話道出媒體窘況:「反正假新聞又不是頭一次,習慣就好。」...
Thumbnail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有一幕呈現媒體假新聞氾濫的劇情。當其他新聞台在報導泰國普吉島爆炸的新聞,「要贏就是要快!」、「別人都播成那樣了,你還查!」,就算心裡猶豫,她還是一聲令下播出未經充分查證的新聞。隨後,泰國表示爆炸事件為誤報。資深同事一句話道出媒體窘況:「反正假新聞又不是頭一次,習慣就好。」...
Thumbnail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Thumbnail
在社群媒體當道的時代,社群編輯扮演關鍵的橋樑角色,也是媒體內容的發動機。然而,粉絲數與流量固然重要,但無法代換為尊敬與認同。新聞媒體的影響力,無論報紙、雜誌、電視或網站,最終仍取決於「創造值得信任的內容」,社群編輯的工作,則是讓更多人看見它們,並願意留下來,成為真正的「粉絲」。--新聞不死,只是很喘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社群病毒式傳播的快速,別有居心的假新聞,恐怕是整個社會短時間內很難處理的問題。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社群病毒式傳播的快速,別有居心的假新聞,恐怕是整個社會短時間內很難處理的問題。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發達,來到了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從黑色鏡面中觀看著無數的新聞消息裡,人們早就習慣速食資訊,但這些真的都是這社會的真相?還是我們看到的「真相」卻是我們自我催眠的「假象」?
Thumbnail
隨著網路科技發達,來到了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從黑色鏡面中觀看著無數的新聞消息裡,人們早就習慣速食資訊,但這些真的都是這社會的真相?還是我們看到的「真相」卻是我們自我催眠的「假象」?
Thumbnail
拜科技發達所賜,眾多假新聞比起過去更加猖獗,不僅年輕世代逐漸失去對新聞的信任,就連新聞工作者也面臨巨大挑戰,整個新聞生態圈衝擊震盪。要如何透過過去調查新聞的技巧,轉化成為假新聞驗證的方式?抑或是傳統調查技巧要如何轉型應用在科技變化的新傳播生態?
Thumbnail
拜科技發達所賜,眾多假新聞比起過去更加猖獗,不僅年輕世代逐漸失去對新聞的信任,就連新聞工作者也面臨巨大挑戰,整個新聞生態圈衝擊震盪。要如何透過過去調查新聞的技巧,轉化成為假新聞驗證的方式?抑或是傳統調查技巧要如何轉型應用在科技變化的新傳播生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