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真菌微宇宙》(Entangled Life)

2023/06/1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在迷宮的絲綢般潮濕黑暗中快樂無比, 毫無頭緒」—法國作家 愛蓮.西蘇 (Helene Cixous)

《真菌微宇宙》/作者:梅林.謝德瑞克 (Merlin Sheldrake) /譯者: 周沛郁 /果力文化出版
2023/2/10 完成枯葉後的讀書雜感
作者以感激之心將此書
獻給他所師法的真菌
一種收穫是
熟悉且容易探索(馴化)的,更有可能偏頗性地形成中心主義。
生活在擁擠的人類社會
容易產生人類中心主義的眼光(比如擬人法)
多注意動物,少注意植物,會變成植物盲
多注意植物,少注意真菌,會變成真菌盲
色鉛筆的枯葉練習
2023/6/11
從去年五月拿畫筆開始, 終於又回到方格子,只為了實踐對這本書的喜愛,以及一個讀書心得的承諾。
歌德曾說,人無法真正認識植物,直到你開始畫它。
筆耕跟畫圖,都是自我整合的功課,也像一種修行。
一位曾經念美術班而不再畫圖的同事,有天對我說,學生時代時,為了交期中考作品,熬夜趕圖,另一位有天賦的同學,只花了一小時便完成。
隔天,老師當眾讚美那位同學,從此,判定自己沒有畫圖的天分,在工作之餘,喜歡看IG reels的手繪影片放鬆。聽她說完時,意識到自己的課題總是:
「XXX的書評寫得好好,我也好想達到..」
「XXX的植物畫的好有氣質,總有一天,我也可以嗎?」
在上週「永恆少年」的榮格心理學課程中,內心的小王子再次落地,想到老師的提醒:老老實實地去受苦,去勞動,勞動的價值在於它牢牢地使我們的心靈專注在肉體上,而不是飛越到不可知的地方。
回到Merlin的《真菌微宇宙》,他以兼具微觀與宏觀的優美文筆,透過對真菌的研究,而這個研究志業初衷,始於童年在花園玩耍的好奇心。
作者提到,他最愛秋天的落葉,栗樹葉子在秋天時飄落,還是孩子的他,蒐集一蔞蔞葉子,直到可以裝滿浴缸的份量,他跳到落葉堆,在裏頭扭動翻滾,埋在窸窸窣窣的枯葉裡,沉醉在奇妙的氣味裡。
這是作者的起點,告訴我們好奇心可以把一個人帶到好遠好遠。
而後,書本八個章節裡,獨立的子題展演各種讓我大開眼界的真菌宇宙。
在科普知識中,一些有趣的事實如:
  • 簇生鬼傘,毛頭鬼傘有墨水般的孢子液,潔白的菇體,沒幾天就自溶為墨汁 (本書的原設計插畫就是用鬼傘的墨汁繪成。)
家裡盆栽的鬼傘, 又稱一夜菇
  • 地球上最大的社會是人類,第二名則是切葉蟻。蟻群數量可達八百萬隻,地下蟻巢擴張直徑逾30公尺。切葉蟻會用葉子碎片餵養真菌。
  • 真菌,肉眼常見的為蕈類,在生物分類上有別於植物界,自成一真菌界。
  • 真菌,小至酵母菌,大至蜜環菌,目前紀錄保持者在美國奧勒岡州,有百噸重,蔓延10平方公里,約2-8千歲。
  • 目前科學家可取得的真菌研究不到10%,90%的真菌一生幾乎都隱而不顯。
  • 真菌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除了盤尼西林(一種黴菌)為最早的抗生素;環孢素由真菌取得,是一種免疫藥物,可降低器官移植的副作用;降膽固醇的史他汀藥物;酒精(酵母菌發酵而成);裸蓋菇鹼,迷幻菇類中的活性成分,醫學上可以減輕憂鬱及焦慮;工業用的酵素,60%由真菌產生;氣泡飲的檸檬酸成分也需要真菌;在工業及抗輻射的科技製程上,都有真菌的蹤影。
  • 松露是無法被馴服/農作的蕈類。
  • 寄生真菌蛇形蟲草,俗稱殭屍真菌,會侵入巨山蟻,控制牠的心智,讓蟻失去怕高的本能,離巢爬上該真菌最適合生存的植物,精準地操控螞蟻咬住葉片主脈,最後消化掉巨山蟻,並從牠頭上發出菇柄,灑下孢子。
  • 錫杖花或水晶蘭,是一種「真菌異營植物」,不行光合作用,透過菌根菌傳輸的養分生存,在科學家眼中,是一種只受惠、不付出的植物。也許可以解讀成植物之間透過菌根菌連結傳送彼此所需的養分,其能量大到足以支持該植物的生活,一種利他主義(altruism) 的思考。
杉林溪杜鵑步道拍攝的水晶蘭
在生態哲學觀點上,最吸引人的是,作者總是不斷叩問個體的疆界。
如果我們能打破人類中心主義的思考,例如智能觀點:
『傳統上,智能和認知都是以人類的角度定義 — 至少要有腦,通常還要有心智。....但我們定義智能和認知的方式,其實是品味問題。對許多人來說,腦中心的觀點太侷限了。......intelligence這個英文的拉丁文字根意思是「做出選擇」。
許多無腦的生物(包含植物、真菌和黏菌)都以彈性的方式反映環境、解決問題,....。上述觀點中,智能行為都可以在沒有腦的狀況下產生。需要的只是動態,會反應的網絡。』p78
第三章地衣篇,以生態系觀點提到生命是從大到小互相套疊的生物群系:
「因為我們和微生物共用身體,而且體內微生物細胞比我們“自己”的細胞還多—比方說,牛無法消化草料,但牠們的微生物群落可以。....
合生體並不是烏托邦的概念。合作中總是混和競爭和配合。...我們腸道的細菌菌種可能是我們消化系統的一個關鍵部分,但如果跑到血液裡,就可能造成致命的感染。這個概念我們很熟悉。一個家庭可以發揮一個家庭的功能,一個巡迴樂團可以舉辦一場扣人心弦的表演,但仍然氣氛緊張。」 p107-108
我們若能時常去質疑自身領域的日常。就不會輕易相信植物是獨立的個體,有明確的界線。
某位理論家曾寫道:一個拿拐杖的盲人,他的自我從哪裡開始? 拐杖尖,還是把手? 人的枴杖不再是客體,他是盲人感官的一部份。
於是,人的自我從哪開始?到哪裡結束?
透過這本書的論述,讀到最後,漸漸地,對個體界線,開始鬆動了。
對事物的想像,也因此更開闊了一些。
身為音樂家,熱愛養菌的作者,在書本結尾,更以行動藝術落實自己的信仰:萬物都是循環。
他取了一本樣書,弄濕,接種鮑魚菇的菌絲體。等菌吃穿了文字,和書的封面,並長出菇時,拍了短片,把菇剪下來,炒來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JfDaIVl-tE
另外取了一本書,打成漿,用弱酸把纖維質分解成醣類,加入酵母菌,發酵成啤酒,喝掉。完成了這個創作。
這段創作歷程,不禁令我聯想到煉金術的宇宙觀:
As within,so without; as above, so below.
如其在內,如其在外;如其在上,如其在下
也好像榮格心理學,在個體化中,我們終於得以與集體和諧共處。
塔羅牌的煉金術魔法師
養一盆青苔
養一盆青苔
閱讀, 芳療, 工作, 生活裡的鍛字練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