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報第一期】雁銜草籽 — 走訪賴和紀念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15/001《前山報》

◎ 陳冠文

月前,應林語堂故居所發刊《前山報》之邀約,著手為賴和紀念館來寫一篇專訪,作為一個老彰化人,重新面對賴和這麼一位台灣新文學的重要人物,是日,踏過八卦山上的台灣文學步道,最後在舊市區中正路上一棟掛著「全國電子」招牌的公寓大廈找到賴和紀念館,不禁百感交集,雖然賴和誕生來到這片土地已經超過一百年,他的靈魂卻彷彿隨著老彰化沉沉睡去。
raw-image

談到紀念館成立的緣由,得追溯到1994年賴和的百歲誕辰,在李篤恭老師、鍾肇政老師等人的積極奔走之下,先是成立了賴和基金會,接著由其子賴燊先生及長孫賴悅顏先生,在早年賴和醫館舊址處興建「和園」大樓,並成立「賴和紀念館」。1997年6月,賴和紀念館搬遷至對面大樓,即今彰化市中正路一段242號四樓,開館至今。

搭乘電梯上了四樓,按了電鈴才得入內參觀,映入眼簾是牆上掛著七個大字「勇士當為義鬥爭」,心頭微微一震,作為國內完整收藏賴和的遺物、藏書、字畫及相關文獻資料的地方,在有限資源下,仍盡力提供個人與團體預約導覽。門口邊陳列著「賴和手稿」的櫃子,放置他與同學、友人的書信和課堂筆記,一角處可見賴和銅像,分別出自林慶祥老師與王英信老師的手筆,一則飛揚挺拔,一則沉穩內斂。雕像旁邊放了張診療椅。

除了賴和本人,「賴和紀念館」也得到同時期作家楊守愚的兒子楊洽人的授權,展示部分的手稿,供讀者來認識。

談談賴和,賴和出生於1894年,死於1943年,一生幾乎橫跨整個日據時期,除了自大正六年(1917)從台北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後,回到彰化開設「賴和醫館」開始專職開業醫師的生涯外,主要活動是參加臺灣文化、台灣事務會與一些政治活動,後人認識賴和,往往因為他在台灣新文學運動上的貢獻。

縱觀賴和一生,自幼習漢文,1921年加入台灣文化協會,並當選為理事;1923年因「治警事件」初次入獄;1925年開始積極投入台灣新文學的創作,於1927年起擔任《台灣民報》文藝及新詩專欄主編;1941年珠港事變當天,再度被拘入獄,後因病重出獄,於1943年逝世,行年五十。其間經歷20年代的摸索語言與文學形式的啟蒙階段,3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戰與聯合陣線文化抗爭,以及1937年爆發盧溝橋事變之後的皇民運動。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幸好館內還細心保存著一些藏書,此為當時為推廣台灣文化協會啟蒙運動的理念,賴和在診所旁邊附設了一間閱覽室,提供民眾自由使用,其中可見當時台灣知識分子努力和世界接軌,人們普遍以日本與中國為窗口,來接觸歐美、俄國的民主思潮和左翼思想。另外,館內亦陳列日據時代出版的報紙、雜誌的復刻本,如《臺灣新文學雜誌叢刊》、《文藝臺灣》、《臺灣民報》。

從賴和作品,我們可輕易發現自我認同的困境,例如《一桿秤仔》、《可憐她死了》,藉由死亡來表現台灣人民的生存處境;例如《辱》,統治者的法律摧殘侮辱市民的憤恨,《豐作》則是警察意象貫穿於其中;例如《鬥熱鬧》,赤裸地揭露舊式封建社會當中傳統階級仕紳的性格;例如《一個同志的批信》、《獄中日記》,更可以窺見啟蒙思想的徬徨掙扎。

殖民地最強烈的特色,是讓個人失去自己的歷史和語言。作為一個日本政權培育的本土醫生,賴和一方面感嘆殖民體制帶來的現代化;另一方面,這種思想的啟蒙亦代表一種反抗。同為一個殖民地的知識份子,即便失去了自己的發言權,他仍一直在寫自己的東西,來抵抗政治支配下的失憶症及失語症。

raw-image

這點我們從賴和的文學表現可以一窺端倪,身為弱小民族文學的一環,他一方面以自傳體方式來書寫屬於自己的歷史,一方面運用寫實主義的視角來揭露外在環境的虛妄。同時,他堅持用白話文寫作,把文學運動當成啟蒙運動來推廣,但是困難重重,賴和在二0年代開始創作新文學,故事篇章裡面的對話,得把它修訂成為台灣話,他一生卻始終用漢文寫詩,其內心的糾葛可見一斑。

對大多數橫跨了解嚴前後,居處社會上中年位置的世代而言,去理解這一種源自理性精神而產生的內外矛盾,亦即賴和作品中最重要的現代性特徵,同樣也是在重建自我。特別是台灣社會走過日據殖民時期、戰後的再殖民時期,直至今日進入後殖民時期,轉型正義尚未落實,不同族群之間的歷史記憶卻相互牴觸,在後現代的大旗揮舞下,彷彿自我尚未建立就要被迫瓦解。

從前閱讀台灣文學,總是在悲傷來臨前就被暗示要悲傷,彷彿過去如同千頭萬緒一般地遍尋不著,又在遠處虎視眈眈,緊咬著自己不放,成為一種無根的、陳述自我時頓生的失語困境。要感謝賴和的文學,提供人們在重建歷史記憶時所需要的田野,他的痛苦掙扎,精準地呈現出日本殖民社會下,一個漢族遺民、一個知識份子的心靈狀態。

作家楊守愚的老家即目前彰化民生市場,距離賴和醫館舊址只有一街之遙,過去他經常到賴和家裡借閱書刊雜誌,深夜幫忙賴和主持的《台灣民報》文藝欄校稿的景象,如今已經難以想像,我們只能睹物思人。彰化多年來一直以小鎮的姿態存在,從山上眺望彰化市全景,越過八卦丘陵便是台化遼闊的廠房和煙囪,煙囪總在雨後夕陽下升起紫金色的煙霧,龐雜的建築物籠罩其中,透出無比新鮮的色澤。從賴和、洪醒夫到李昂,無論代表是台灣新文學、鄉土文學還是女性主義,都可發現被社會環境壓抑下,仍掙扎著求生與追尋意義的強韌生命力,在這個逐漸被時代所遺忘的老地方,鳳凰木仍悄悄沿著城市的周邊生長。

因為政治因素,我們在成年後才開始接觸賴和,正如遊子總在離開之後才緩慢拼湊自己的故鄉,每一個曾經背叛自己和故鄉的孩子,都曾徬徨不由自己把握,這是這塊土地留給我的永恆印記,提醒我的存在,不同的是,故鄉始終沒有離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山報
17會員
83內容數
前山報創刊於2015年的秋天,我們聚焦於士林、陽明山前山區域的藝文生態,企求呈現繽紛多采的人間故事。歡迎朋友們來到林語堂故居、大稻埕舒喜巷,一同享受閱讀裡的美好時光。
前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3/07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
Thumbnail
2025/03/07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
Thumbnail
2024/12/31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Thumbnail
2024/12/31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Thumbnail
2024/12/03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Thumbnail
2024/12/03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其中張良澤便是代表人物。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誰是鍾理和?國文老師,對不起!  
Thumbnail
誰是鍾理和?國文老師,對不起!  
Thumbnail
「白話文」如今已經是現代讀者最習慣的文體,包含用字遣詞、邏輯與結構,都已經成為評斷一本書是否「好看」的基本條件。然而,我們所習慣的這種「新文學」,其實是始於不到百年前,一群日治時期台灣作家的耕耘,其中被尊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更是樹立里程碑的重要作家。
Thumbnail
「白話文」如今已經是現代讀者最習慣的文體,包含用字遣詞、邏輯與結構,都已經成為評斷一本書是否「好看」的基本條件。然而,我們所習慣的這種「新文學」,其實是始於不到百年前,一群日治時期台灣作家的耕耘,其中被尊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更是樹立里程碑的重要作家。
Thumbnail
除了賴和本人,「賴和紀念館」也得到同時期作家楊守愚的兒子楊洽人的授權,展示部分的手稿,供讀者來認識。
Thumbnail
除了賴和本人,「賴和紀念館」也得到同時期作家楊守愚的兒子楊洽人的授權,展示部分的手稿,供讀者來認識。
Thumbnail
望著白色面具上那直挺的鼻樑、微蹙的眉、以及挖空以致不知望向何方的眼廓,我覺得它像賴和,卻又有些微妙的不相似(臨濟護國禪寺內的後藤新平面具,也不太像後藤新平。是採模技術的限制嗎?還是臨終之際的病容所致?)究竟哪裡不相似,我也不太能說得具體。我認識的賴和,又是什麼樣的呢?
Thumbnail
望著白色面具上那直挺的鼻樑、微蹙的眉、以及挖空以致不知望向何方的眼廓,我覺得它像賴和,卻又有些微妙的不相似(臨濟護國禪寺內的後藤新平面具,也不太像後藤新平。是採模技術的限制嗎?還是臨終之際的病容所致?)究竟哪裡不相似,我也不太能說得具體。我認識的賴和,又是什麼樣的呢?
Thumbnail
賴和是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本土作家,為臺灣文學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在當時樹立了新文學的基礎,供後輩借鑑而更加茁壯,他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在白話文學的成就固然豐厚,但眾人所常未見的是賴和的漢詩,也就是他自幼學習的文學啟蒙:古典漢詩,佔據了他生命中極大一部分。
Thumbnail
賴和是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本土作家,為臺灣文學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在當時樹立了新文學的基礎,供後輩借鑑而更加茁壯,他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在白話文學的成就固然豐厚,但眾人所常未見的是賴和的漢詩,也就是他自幼學習的文學啟蒙:古典漢詩,佔據了他生命中極大一部分。
Thumbnail
在提倡反共戰鬥文藝的1950年代,鍾理和面臨不友善的創作環境,堅持自己的創作路線和風格,但當整個時代好不容易開始認同他的路數時,他卻肺病發作身亡,其遺作〈雨〉不只見證他對文學真實的追求,也見證了他為此付出的努力,甚至健康。一切,就都留在重謄手稿上刪修的痕跡,以及沾染在上面的血沫裡了。
Thumbnail
在提倡反共戰鬥文藝的1950年代,鍾理和面臨不友善的創作環境,堅持自己的創作路線和風格,但當整個時代好不容易開始認同他的路數時,他卻肺病發作身亡,其遺作〈雨〉不只見證他對文學真實的追求,也見證了他為此付出的努力,甚至健康。一切,就都留在重謄手稿上刪修的痕跡,以及沾染在上面的血沫裡了。
Thumbnail
如果台灣文學史上的〈1943年〉是一篇小說的話,它是從一個極富象徵意義的悲傷場景開始的:1943年1月31日,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袖賴和逝世了。在他逝世前幾天,老朋友楊雲萍剛好才去看他。然而,看似心情頗佳的賴和,突然坐起身來,用左手壓著疼痛的心臟,激動地說:「我們正在進行的新文學運動,都是無意義的。
Thumbnail
如果台灣文學史上的〈1943年〉是一篇小說的話,它是從一個極富象徵意義的悲傷場景開始的:1943年1月31日,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袖賴和逝世了。在他逝世前幾天,老朋友楊雲萍剛好才去看他。然而,看似心情頗佳的賴和,突然坐起身來,用左手壓著疼痛的心臟,激動地說:「我們正在進行的新文學運動,都是無意義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