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釋《大學》的三綱領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大學》本出自《禮記》的第四十二篇,宋儒從《禮記》抽出,以配《中庸》、《論語》、《孟子》為四子書,後簡稱為四書。
《大學》開宗明義曰: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什麼叫做「大學」呢?
傳統的解釋有二:(1)博大的學問,(2)大人之學。
前者,博大的學問,含義不明顯,沒有特定的文化意義;後者,大人之學,「大人」的含義也不清晰,還以為「大人」就是與「小孩」對反,意指成年人。上述的解釋,筆者以為還沒點出這篇《大學》的要旨。於此,筆者直接以個人的理解,配合當今的政治情況,把「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綱領,一一疏解。
所謂「大人」,就是指政治的領導者,而「大學之道」,簡而言之,就是為官之道。為官之道,有三個綱領: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一) 在明明德:
什麼叫做「明德」?就是指人的天性。明「明德」,就是要彰顯人的天性。為官之道,首要彰顯人的天性。其實,不管什麼人,只要是人,都該彰顯人的天性。有句老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就是直指人沒有行出人之所以為人的天性;簡單來說,就是無人性。無人性,那會被天誅地滅的。既然如此,為官者,就更加要特別謹言慎行,時時要問良心,事事要憑良心。
(二) 在親民:
「親民」,大家都明白是什麼意思,就是親近民眾、親愛民眾、親善民眾。為官者,如不能親近民眾,接觸民眾,那只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爺,民眾既非子民,更非咱家的老百姓;而只是受管的群眾,納稅交糧的群眾。如果是這樣的話,群眾會問:為什麼要給官管?為什麼要納糧養官?這兒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明朝王陽明堅持解作「親民」,而不用宋朝朱熹的解釋為「新民」。
親民,才能急民之所急啊!
(三) 在止於至善:
什麼叫做「至善」?字面的解釋,就是最完善。但,世事哪有最完善的呢?「至善」,傳統的解釋,是指事理當然之極也。筆者用現代語來解釋,是指達到心安的合理點,適可而止。換句話來說,就是在權衡種種的利弊,對老百姓的得失,感同身受,憑良心作出抉擇,這就是「止於至善」。那麼,這個「至善」是為官者說了算嗎?如是,就很容易陷落專制獨裁。如果這個「至善」是民眾說了算,就議而不決,一事無成。故此,為官之道,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時時刻刻都要「明明德」,憑良心啊!
(寫於2021年8月20日)
下一講:心安的合理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由於俄烏起戰,特再寫此文,以作反思。) 前文《湯武革命的反思》,點出孟子是認同的,理由很簡單,這要視乎被征伐當地的人民意願。如果民悅,就是仁義之師;相反的,若百姓不悅,這個軍事征伐,就是侵略,就是逆天而行! 以上是以仁義之師來反思征伐之道;以下再從是否天意來判準。 以上是孟子對征伐之道的反思。
    上文講到「善教養民」與「保民而王」。 孔子初到衛國,看到人來人往,一片繁榮的景象,孔子就回應冉有的提問。 夫子說:人口多了,要使人民富起來;與此同時,要大興教化;否則,人民富了,就會腐化,就會往利走。 然則,孔孟所講的「善教養民」與「保民而王」,是否只是一紙空言,理論多於實際?當然不是。
    (一) 親民愛物。 要親民愛物,當然必先親親。要親愛親人,要以仁厚之心對待老百姓;推而廣之,也要愛惜天地萬物。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二) 親賢急務 孟子也說,以堯舜的賢德與才智,尚且無法一一遍及百姓,而當務之急的,就是要招賢、納賢、親賢,讓賢才執行德政。 (三) 善教養民
    首先得交代怎麼樣叫「王」?又怎麼樣叫「霸」? 三代時稱王,春秋時稱霸。王是天子之稱,霸是諸侯之主。一般而言,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制人者霸。 《孟子•公孫丑上3》有一則講到王霸之分: 提到「率獸食人」這典故,大家在中化科也聽過。《孟子•梁惠王上4》 梁惠王對孟子說:寡人願安心承受你的指教。
    講到人格的價值與尊嚴,這就牽涉到公義與私利。而談到「義」,大家也會想起「捨生取義」這句話。 孟子說: 生存是我所欲求的,可是有比生存更重要的,我不會苟且偷生。 死亡是我所憎惡的,可是有比死亡更憎惡的,我不會逃避禍患。 有人會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你會怎樣回答呀? 那就請你回家等電話啦!
    (一) 人禽之辨,是講人類與動物的不同處,是講自覺心。 (二) 義利之別,是講公義與私利的不同處,是講價值論。 (三) 王霸之分,是講王道與霸業的不同處,是講治道觀。 以下逐一介紹: (一)人禽之辨 過去的中化科,大家都讀過「人禽之辨」,而且印象深刻。 (寫於2021年1月10日)
    (由於俄烏起戰,特再寫此文,以作反思。) 前文《湯武革命的反思》,點出孟子是認同的,理由很簡單,這要視乎被征伐當地的人民意願。如果民悅,就是仁義之師;相反的,若百姓不悅,這個軍事征伐,就是侵略,就是逆天而行! 以上是以仁義之師來反思征伐之道;以下再從是否天意來判準。 以上是孟子對征伐之道的反思。
    上文講到「善教養民」與「保民而王」。 孔子初到衛國,看到人來人往,一片繁榮的景象,孔子就回應冉有的提問。 夫子說:人口多了,要使人民富起來;與此同時,要大興教化;否則,人民富了,就會腐化,就會往利走。 然則,孔孟所講的「善教養民」與「保民而王」,是否只是一紙空言,理論多於實際?當然不是。
    (一) 親民愛物。 要親民愛物,當然必先親親。要親愛親人,要以仁厚之心對待老百姓;推而廣之,也要愛惜天地萬物。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二) 親賢急務 孟子也說,以堯舜的賢德與才智,尚且無法一一遍及百姓,而當務之急的,就是要招賢、納賢、親賢,讓賢才執行德政。 (三) 善教養民
    首先得交代怎麼樣叫「王」?又怎麼樣叫「霸」? 三代時稱王,春秋時稱霸。王是天子之稱,霸是諸侯之主。一般而言,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制人者霸。 《孟子•公孫丑上3》有一則講到王霸之分: 提到「率獸食人」這典故,大家在中化科也聽過。《孟子•梁惠王上4》 梁惠王對孟子說:寡人願安心承受你的指教。
    講到人格的價值與尊嚴,這就牽涉到公義與私利。而談到「義」,大家也會想起「捨生取義」這句話。 孟子說: 生存是我所欲求的,可是有比生存更重要的,我不會苟且偷生。 死亡是我所憎惡的,可是有比死亡更憎惡的,我不會逃避禍患。 有人會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你會怎樣回答呀? 那就請你回家等電話啦!
    (一) 人禽之辨,是講人類與動物的不同處,是講自覺心。 (二) 義利之別,是講公義與私利的不同處,是講價值論。 (三) 王霸之分,是講王道與霸業的不同處,是講治道觀。 以下逐一介紹: (一)人禽之辨 過去的中化科,大家都讀過「人禽之辨」,而且印象深刻。 (寫於2021年1月10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這一篇講的是養護百姓的心要從小做起,把根做好了國家就富足了,所以重積德沒有做不到的事,也沒有任何事可以傷害,社會人人有根本的德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老子哲學理念對體育選手的影響,以及對臺灣網球管理者及統治者的啟發。文章提到運動員的爭鬥、選拔經驗、管理者的德行等問題,以及老子理念在現今社會中的應用。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是終極之意 學/則以學習始 繼而有了人格涵養后 創造己之哲學思維 順此理路發展 終/止於至善 ~~~ 至善非善行/而是 一種信仰 一種道德 一種創造出 終極自我的完美實現 ~~~ 大學之道/也只是 個人哲學理念 終極完成而已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這一篇講的是養護百姓的心要從小做起,把根做好了國家就富足了,所以重積德沒有做不到的事,也沒有任何事可以傷害,社會人人有根本的德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描述老子哲學理念對體育選手的影響,以及對臺灣網球管理者及統治者的啟發。文章提到運動員的爭鬥、選拔經驗、管理者的德行等問題,以及老子理念在現今社會中的應用。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是終極之意 學/則以學習始 繼而有了人格涵養后 創造己之哲學思維 順此理路發展 終/止於至善 ~~~ 至善非善行/而是 一種信仰 一種道德 一種創造出 終極自我的完美實現 ~~~ 大學之道/也只是 個人哲學理念 終極完成而已
    Thumbnail
    前兩章說明了人遵循道的概念、以及效法天地之道來行事,則能行不言之處、處無為之事,是世間美善的一部分。但要特別注意在前進時,是否能保持道心則是最為重要的,尤其是負面人性的出現。緊接在第三章,便說明了負面人性出現的幾種狀況,而人應該將自己放在什麼狀態,才能避免這些情境,讓自己保持好道心。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