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18章】人心根本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經文:
王弼本: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帛書(校):
故大道廢,安有仁義。知慧出,安有大偽。六親不和,安又孝茲。國家昏亂,安有貞臣。
楚簡(校):
古大道廢,安有仁義?六新不和,安有孝𡥝?邦家緍亂,安又正臣?
註:
帛書與楚簡開頭有「故」字,說明第17章與第18章可能同屬一章,且此二本皆多「安」字,可能因此有不一樣的解釋。另,楚簡少了「智慧出,安有大偽」,此可增加整章將「安」解釋為「哪裡」的合理性。
「六新不和,安有孝𡥝」的𡥝,上為ㄠ+ㄠ,下為子。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對人失去作用,於是便有仁義,用以規範人心;本質上失去大道支撐的智慧,容易因人心而出現虛偽巧詐;六親不再和睦,便會突顯孝慈;國家發生昏亂,便會顯現忠臣。
在大道未廢之時,一片祥和,人心循道而安定,當人對道無感的時候,人心便開始浮動,失去支撐,於是胡亂找支撐,認為仁義是支撐,因為仁義可以有效規範人心;認為孝慈是支撐,因為孝慈是修復六親的曙光;認為忠臣是支撐,因為忠臣才能消弭國家的弊端。
以仁義規範人心、以孝慈修護六親、以忠臣改善國家,這些都有它的道理,但卻是在人心失去大道之後,才顯現出來,因為人心躁動,無所適從,所以才需要修正規範,這樣的修善,修的是外在,避免擴張,是重於治標,不在治本。
「安」除了為「於是」,還可解為「哪裡」,文意則變為:大道已廢,哪裡還需要有仁義?六親已不和,哪裡還需要有孝慈?國家已昏亂,哪裡還需要有忠臣?
看似否定仁義、孝慈、忠臣的作用,實則強調「道」的重要性,仍是意旨仁義等規範,無法從根本上改正人心,若人的根本無法改善,表面上變得再好,也失去意義。
「安」解為「於是」或「哪裡」,其內容在文意上呈現相反意思,但背後有共通點,即是:人心不能離道,大道是根本,若沒有以大道作為準則,人心就會亂,於是就要找標準來匡正,這些標準即是仁義、孝慈、忠臣等,然而這些標準卻是人定的,人自己定自己遵守,便無法體會真正的安定。
舉例來說,常聽到:你應該要對人好,多做善事。這是仁義的通俗說法,這是一種要求,要求自己向善,不論任何狀況,即使你不願意,你都會被約束,因為這麼做,你才會成為好人,為了被別人認為自己人很好,所以義無反顧地對別人好,沒有回報沒關係,只要他感謝就行。然而,他給的「感謝」,其實在填補你的「好人感」,你以為他變好了,所以你開心了,事實上,他可能只是滿足了你被認為是好人的虛榮感。
因此,我們要回頭問:為什麼要對別人好?你是否希望從別人身上得到什麼?即使是一句謝謝或是感激的眼神,都是在汲取他人的能量,真正的對別人好,沒有這麼複雜,他缺了,你有你就給,你沒有就不用硬給,要不要對別人好取決於自身的能量足不足,怕的是,自身已匱乏卻用仁義的理念來強迫自己再掏更多能量出來,結果使自己走火入魔。
依循自己的能量、本心,即是遵循「道」,但當自己能量低靡、本心紊亂的時候,我們反而以為仁義是做人的準則,實際上,仁義不是用來規範,只是用來形容。
71會員
4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eac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果在未有統治權力之前的時代,「上」是否有其他的詮釋?會形成上與下,是否一定存在某一種權力結構?若不以權力為基礎,「上」與「下」又會是怎樣的關係?權力是什麼?若以道的角度來看「百姓」,又似乎不存在權力。
常,是恆常的規律,道有規律,人也有,了解規律運作,就會發現「度」,過多的釋能,便須回補更多的能量,超過運作體的負荷,也將有反噬,當知道什麼是「適度」,外散的意識就會收斂,回歸到平和狀態,這種平和,會產生包容,事情都知道,也都看在眼裡,卻不會受牽引。
善為士者,對於前進的每一步、每一個決策都如履薄冰,面對週遭、外部亦是戒慎恐懼,嚴謹地像為人賓客一般,但內心卻釋然透明,敦厚質樸,虛懷若谷,看似混同於一般人,實則內有精神,默默行於道中。
它無所不在,卻又無顯其象,人欲迎之、隨之需有明確的對象,既無象便無法得見,這一方面說明道的無形,另一方面意旨道不存於感官之中,而存於心。
人受「寵」或「辱」,內心都會起波瀾,應重視大患存在於「身」。身心為一體,「身」是代表著「我」的個體,它承擔著所有無形的東西,產生心理活動,所以心的變化來自於身的承載,而大患始於心亂。
物本身是中性,個人接觸後,各有不一樣的影響,為腹者能轉化,為目者反受控制。
如果在未有統治權力之前的時代,「上」是否有其他的詮釋?會形成上與下,是否一定存在某一種權力結構?若不以權力為基礎,「上」與「下」又會是怎樣的關係?權力是什麼?若以道的角度來看「百姓」,又似乎不存在權力。
常,是恆常的規律,道有規律,人也有,了解規律運作,就會發現「度」,過多的釋能,便須回補更多的能量,超過運作體的負荷,也將有反噬,當知道什麼是「適度」,外散的意識就會收斂,回歸到平和狀態,這種平和,會產生包容,事情都知道,也都看在眼裡,卻不會受牽引。
善為士者,對於前進的每一步、每一個決策都如履薄冰,面對週遭、外部亦是戒慎恐懼,嚴謹地像為人賓客一般,但內心卻釋然透明,敦厚質樸,虛懷若谷,看似混同於一般人,實則內有精神,默默行於道中。
它無所不在,卻又無顯其象,人欲迎之、隨之需有明確的對象,既無象便無法得見,這一方面說明道的無形,另一方面意旨道不存於感官之中,而存於心。
人受「寵」或「辱」,內心都會起波瀾,應重視大患存在於「身」。身心為一體,「身」是代表著「我」的個體,它承擔著所有無形的東西,產生心理活動,所以心的變化來自於身的承載,而大患始於心亂。
物本身是中性,個人接觸後,各有不一樣的影響,為腹者能轉化,為目者反受控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善用資源而非積聚成山,重視效益形成良性循環。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去了各種書店來決定下一本想學習的書 看到了道德經才發現竟然沒好好認真的讀過這部名作😅 所以就決定是它了✅ 有逐字對照的中英文、英譯、中譯三個部分🤗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善用資源而非積聚成山,重視效益形成良性循環。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讓參與者都能成就私心才是大公無私。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去了各種書店來決定下一本想學習的書 看到了道德經才發現竟然沒好好認真的讀過這部名作😅 所以就決定是它了✅ 有逐字對照的中英文、英譯、中譯三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