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以下青少年敘述著記憶中父母曾說的話時,常常會讓人感到一股沉重──
「你如果不聽話,就離開這個家!」
「你為什麼不跟其他孩子一樣?」
「如果要我愛你,那就照我的話去做。」
「我這麼愛你,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你是多生的那個。」
深信,這些父母們原先都不是故意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無心的話帶給孩子這麼大的負面影響——如果能提早知道,就能避免無知帶來的傷害。
年輕的時候很有可能因為害怕對方生氣、為了保護關係、無法容忍挫折與失落而淪為情緒勒索的受害者。情緒勒索或許不會威脅我們的生命,但卻會奪走我們非常珍貴的一項資產—自我完整性。倘若不斷屈服於情緒勒索,將會使人自尊與內在受到傷害。
伴隨著情緒勒索而來的焦慮、壓力及各種負面情緒,常對個人的生理造成影響。情緒勒索者可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使用要求、威脅、施壓、沉默等直接或間接的「勒索」手段,讓被勒索者產生各種負面情緒,例如挫敗感、罪惡感、恐懼感等,這些感受就會在被勒索者的內心發酵、造成傷害。情緒勒索讓任何人際關係不再安全與信任,雙方愈來愈無法坦然相處。
為了減少這些不舒服的感受,被勒索者可能因而順服對方的要求,長久下來,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被勒索者讓勒索者以此手段控制、左右了自己的所有決定與行為,失去了「為自己做主」的自由與能力;最終,被勒索者的「自我」就在這過程中消耗殆盡,直到其心力一滴不剩為止。
何謂情緒勒索?
1998年,霍沃(Forward)提出「情緒勒索」一詞,用FOG—恐懼(Fear)、義務(Obligation)及罪惡感(Guilt)—貼切地描述受害者處於被情緒勒索的情境中,摸不著頭緒、看不到出路的無助感,就如掉入迷霧(FOG)一般。
在人際關係中,當一方為了維護其利益、滿足自身需求,以言語行為直接或間接地達到操控對方、使對方順從,並提升自身在關係中的地位與價值,這種「使對方不得不聽從」的情緒表達手段,即是情緒勒索。「情緒勒索」常見於許多人際關係中,包含職場、親子、夫妻、朋友、同學等。
《情境 A》
同學:「借我看你的數學作業解答,不給我看你就死定了!」
《情境 B》
男友:「寶貝,先靜下來,我先去上班,下班後再談好嗎?」
女友:「好啊,如果你在還沒解決問題前離開我,你下班後就看不到我了。」
《情境 C》
惠虹:「我這週末想跟同事去花蓮玩,可能會住貴一點的民宿,可以嗎?」
媽媽:「妳想去就去啊,反正你花的錢是你賺的,卻吝嗇地給我一些錢,妳高興就好。」
《情境 D》
朋友:「你真的是我最好的朋友耶!你是不是一直很想要那雙鞋啊?只要你不告訴其他人這件事是我幹的,你下個月生日我一定會送你的。」
從以上的情境可以了解,曖昧不明的表達方式容易勾起關係中另一方猜疑、擔心與不安的感受,無論是語帶恫嚇的主動攻擊,或是以退為進的被動攻擊,都是情緒勒索行為的方式
為什麼我們無法擺脫情緒勒索?
看清楚了「情緒勒索的樣貌」,然後呢?有的時候,即使我們看懂了,卻仍然無法擺脫情緒勒索。「我明知道他在對我情緒勒索,但我沒有辦法拒絕,怎麼會這樣呢?」當有這種感覺時,你可能會很討厭自己的軟弱,甚至陷入什麼都不能做,不能改變的無力感中。
但實際上,即使看懂了「情緒勒索」的樣貌,那仍然可能讓我們暫時無法動彈。會有這樣的狀況,並非因為你太軟弱,而可能是有以下兩個原因:其一,可能是你根深柢固的恐懼、焦慮與害怕的情緒太強了;其二是,太過在乎別人感受的你,被這些焦慮與害怕,引發了你「習慣性的罪惡感」。
辨識情緒勒索的類型
究竟情緒勒索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出現呢?霍沃提出四種情緒勒索類型:(一)懲罰者,此類型通常是最容易辨識的情緒勒索,因為當他人一不順其意,他便會暴跳如雷,「不聽我者請滾」是他的座右銘。如同上述情境 A 的同學。
(二)自我懲罰者:此類型的情緒勒索者利用關係中另一方對其的在乎與重視,以「傷害自
己」來警告對方,使被勒索者為了免於受傷害不得不屈服。我們常說「一哭、二鬧、三上吊」,有些自懲者會把「自殺」當作最有效果的勒索方式,可說是「終極的自我懲罰者」。如同上述情境 B 的女友。
(三)苦情者:此類型的人會把自己擺在「受害者」的位置,表現出沮喪、失落、沉默,彷彿自己是關係中吃虧的角色,藉由帶給對方罪惡感與羞愧感來達到情緒勒索的目的。如同上述情境 C 的母親。
(四)欲擒故縱者:此類型的情緒勒索者手段相當高明,把情緒勒索行為包裝相當美麗。他們
以褒獎對方的方式,接著再提出要求,讓對方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不小心墮入被情緒勒索者的囹圄裡。如同上述情境 D 的朋友。
拒絕情緒勒索
當心理出現警示,覺得很不願意或再也不想的感覺時,就是對方超過界線了。超過界線要拒絕,超過能耐、超過意願的部分,也需要拒絕。
大部份的人不是沒有界線,而是是拒絕不了他人的要求,一種是自我感太弱無法明確拒絕,另一種並非不知道要拒絕,而是更擔心拒絕後別人的反應,例如怕對方受傷,擔心被群體認為不好相處,考慮到太多後果而說不出口。
其實,只要修改太過直接的「我不要」,真誠的表達,有禮貌地拒絕別人即可,「拒絕的藝術」是有程序的傾聽和說明,需要練習才會表達。
遇情緒勒索時,勿被情緒嚇到,它只是工具(甚至是一種表演),先分辨對方勒索目的為何,冷靜評估再做反應,設定能做與不能做的範圍,再決定怎麼表達。採取以下三種拒絕做法時,先學會分析對方目的、問自己若拒絕會擔心什麼、不妨採取「時而答應、時而不從」等。
第一,拒絕前先真誠傾聽:你知道你不要,「但別馬上說不」,先傾聽對方訴求再回應。先同理對方一定要你幫忙的原因,聽完再表示你的為難,句子型態是「Yes……,But……」,例如,「媽媽的意思我明白了,但給妳的生活費用,這一次很抱歉我幫不上忙。」拒絕是一定的,但在表達上「別馬上說不」,給對方留一點空間。
第二,拒絕時坦誠相告:拒絕時盡量坦誠,別用委婉又模糊的理由,別只說:「不好意思,我不方便」,講不清楚容易讓對方誤會,不妨誠懇說出拒絕的真實情況與想法,像是:「不好意思,這一次的數學作業,時間上處理不來,可能無法借你。」說明時,態度要溫和堅定,不行就是不行,別擔心對方受傷,真友誼該經得起考驗。
第三,採取補償式拒絕:若擔心總是拒絕,怕朋友下次不敢再說,就使用「下次…如何…」句型,主動補償,以自己可接受的方式反邀對方。例如:「抱歉,這次有事無法赴約(其實是不喜歡封閉場所),不然下個月我約你去這好嗎(公開場所)。」
擺脫情緒勒索,最重要的就是要記得三個口訣:停、看、應。即使對方的表達讓我們覺得急迫有壓力,似乎非得馬上有個答案,都應該在心中想著:「停、看、應」這三字秘訣。
(1)停:停止對話,轉移情緒,離開現場。當衝突現場或是對方製造出一個「非得馬上答應」的氛圍,讓我們產生焦慮,幾乎要忽略自己感受、進而答應對方要求時,這是要趕緊喊停,或是在心中緩解自己的情緒,若是控制不下來,建議先離開現場。
(2)看:覺察自己的感受與想法,瞭解剛剛發生了什麼事。去尋找讓自己不舒服的原因,了解焦慮感或是罪惡感被點燃的根本是什麼。冷靜地去理解對方的想法,以及剛剛現場情緒被挑起背後在意,自己真正在意的是什麼。
(3)應:思考適當而不委屈的回應方式,擬定因應策略、練習並應用。基於尊重自己感受的前提下,去除焦慮與害怕,你可以做出屬於你自己的選擇。為自己擬定階段性改變的目標-下次若是碰到相同狀況該怎麼辦,自己要有意識地選擇「是否」要滿足別人的需要。
結語
蔡康永曾說的:「人生,本來就會,甚至是就該被勒索。所以重點不是你是否遭遇了勒索,而是你怎麼恰如其份的回應勒索。」。千萬要記得,不論如何我們都有選擇,我們都是自己人生的主人!
除了,霍沃提出四種情緒勒索類型外,情緒勒索還有六種典型症狀,例如,要求、抗拒、壓力、威脅、屈服、重覆(需求、施壓、屈服,並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這是因為情緒勒索者會釋放出厚厚的迷霧(FOG),來掩蓋他們的行為,因而幾乎不可能看出他們是如何擺布我們的。FOG就是情緒勒索者的勒索工具。
當勒索者說:「我真不敢相信你這麼自私,這一點也不像你;你光想到自己,從未顧慮到我的感受;我原本認為你和我交往過的其他女人/男人截然不同,但我想我錯了;你怎麼那麼無情無義?你簡直是個白痴。」
你可以說:「你可以有你的看法;可能真是如此;也許你是對的;如果你繼續攻擊我,事情將會毫無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