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釀影評|《日常》:暴雨正下,在思想中遇溺,陽光將至,下雨的晴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文/失・逃

時間撥回七年前的涼秋,少年太初(盧鎮業 飾)迎着剛爬起來的,沿着夏愨道行走。他的殘軀劃過晨光,實體的抗爭現場成為綿綿延展的舞台,演員步入時光隧道,從二〇一二年的「佔領中環」,到二〇一四年的「雨傘運動」,由概念實踐到共同體的再現,人們基於相同理念走在一起,湧入天橋的洪水終究沖走他們的帳篷。共同體,真的可行嗎?離散過後,應何去何從?

自去年《佔領立法會》(2020)和《理大圍城》(2020)橫空出世,香港電影正式展開新的篇章。以往標榜創作自由的商業電影固然消弭殆盡,甚至過去十年的社會關懷小品亦陷入兩難局面。近十年,香港電影面對市場萎縮,業界和政府終於伸出「援手」,透過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發放數以百萬的資金,給予年輕創作者開拍首部長片的機會。由於資金緊拙和作者視野,這些作品大多走向社會關懷的路線。殘疾人士、精神病患者、病態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雖其立意良善,卻始終無法帶出新的觀點和表現手法,近年的觀眾甚至對此顯露疲態。

另一邊廂,後反送中時期的獨立電影正在萌芽。一方面,是以第一手影像組構的紀錄片,如《佔領立法會》和《時代革命》,這些作品均是揚威海外,成為前線的印證。另一方面,其他的創作者則是選擇沈思,並以時間孕育屬於自己的作品。鮮浪潮短片如《十二點前我要返屋企》或《氾濫》均是以魔幻風格和暗喻手法蓋過真實事件,繼而形成觀眾與現實的疏離效果,呈現運動期間及其後港人的精神狀態。

如此一來,《日常》置於後反送中運動的香港電影光譜中,確實是一個有趣的存在。它可說是不擇其中之一,而是另闢新的路徑。電影中,談討運動的日常何以劇變,影像與文字不斷堆疊,將昔日的日常化成冰冷的文字,並形成資訊,硬生生地塞進觀眾口中。《日常》導演許雅舒是一位拍片多年的香港獨立導演,即使創作年期和經驗甚豐,她的作品卻一直不被本地影迷所追捧,甚至連關注本土獨立電影的觀眾仍不一定熟知。即使導演的作品常被歸類為劇情片,其處理卻屢屢嘗試跨越劇情與真實的界限,形成曖昧的效果。如此看來,她的電影複雜而疏離,不受影迷疼愛,也是可預期的結果。

事實上,假若從導演的舊作角度理解,筆者認為《日常》可視為其前作《風景》(2016)的精神續篇。太初步離一四年的金鐘佔領區,穿越隧道後重見天日,蒼白日光正照耀空城。太初抬頭看天,心頭一點茫然⋯⋯五年過去,歷史彷似回流,空盪盪的太子地鐵站,或是已無一人的中文大學校園,湧入人們的慘叫聲。(被)迫使向右移的鏡頭壓成一個方塊,無人能擋,亦無光可進。在抗爭的激情過後,香港人再次陷進情緒黑洞,而歷史亦有回流的跡象。《風景》結尾的空城,中間的隧道彷似將這個城市一分為二,走到二〇一九年後的《日常》,過去半年的社會運動和兩年多來的疫情,使正在變態的城市空間融為一體,成為新的「日常」⋯⋯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06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去年在北藝大影展看了一部2020第五十七屆金馬獎最佳短片《夜更》,以一位在香港深夜開計程車的司機視角,講述一個小小市民的心態轉變。當然大家都想要平安的生活,穩定的收入,當他在深夜載到年輕的抗爭者,也載到靠攏香港政府的資本家,他開始思考這場抗爭與他的關連性⋯ 昨晚(2022/2/25)上映的的這部紀錄
Thumbnail
去年在北藝大影展看了一部2020第五十七屆金馬獎最佳短片《夜更》,以一位在香港深夜開計程車的司機視角,講述一個小小市民的心態轉變。當然大家都想要平安的生活,穩定的收入,當他在深夜載到年輕的抗爭者,也載到靠攏香港政府的資本家,他開始思考這場抗爭與他的關連性⋯ 昨晚(2022/2/25)上映的的這部紀錄
Thumbnail
《憂鬱之島》終了,沉澱一夜,氣密窗外依然刮風飄雨,9度。 這幾年我用過無數方式向大陸人、台灣人、馬來西亞人講述香港發生的事情。革命之火燃燒之時,大家鬧哄哄地忽欲知道世界聞明的國際都巿何以走到這個地步。針對不同群體我精心挑選着詞語,或許未能全盤同意,卻至少勾勒出一套對得起自己的說法。
Thumbnail
《憂鬱之島》終了,沉澱一夜,氣密窗外依然刮風飄雨,9度。 這幾年我用過無數方式向大陸人、台灣人、馬來西亞人講述香港發生的事情。革命之火燃燒之時,大家鬧哄哄地忽欲知道世界聞明的國際都巿何以走到這個地步。針對不同群體我精心挑選着詞語,或許未能全盤同意,卻至少勾勒出一套對得起自己的說法。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很想整理有關反送中運動的電影/短片,除了大家熟知的時代革命、少年、理大圍城、佔領立法會外,我認為也許很多值得注意的電影。這幾天看了同樣關乎反送中議題的《野草不盡》以及《憂鬱之島》近期在台上映一事,我深感香港人的創作力依舊生生不息的遍地開花、燦爛。甚至在艱難的情況下,更以另一種形式將港人的力
Thumbnail
一直以來都很想整理有關反送中運動的電影/短片,除了大家熟知的時代革命、少年、理大圍城、佔領立法會外,我認為也許很多值得注意的電影。這幾天看了同樣關乎反送中議題的《野草不盡》以及《憂鬱之島》近期在台上映一事,我深感香港人的創作力依舊生生不息的遍地開花、燦爛。甚至在艱難的情況下,更以另一種形式將港人的力
Thumbnail
香港社會運動帶給我最大的震撼莫過於「Be Water」,即是可以在從雨傘革命至反送中這麼短的期間匯聚如此巨大能量,從5名學生做代表去和政府談判,到「無大台」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有系統建立起應戰方式,選擇適合自己的戰略位置,彼此相互扶持,齊上齊落,不放棄任何一個人。
Thumbnail
香港社會運動帶給我最大的震撼莫過於「Be Water」,即是可以在從雨傘革命至反送中這麼短的期間匯聚如此巨大能量,從5名學生做代表去和政府談判,到「無大台」尊重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有系統建立起應戰方式,選擇適合自己的戰略位置,彼此相互扶持,齊上齊落,不放棄任何一個人。
Thumbnail
這部電影如同《時代革命》,試圖記錄香港反送中運動的記憶,但不同於《時》記錄的是如水般擴散、漫溢的必然,《少年》則是呈現了抗爭方的群像;如果《時代革命》的香港人是抗爭的洪流,《少年》以劇情片呈現的,是不同支流的心思與面貌,那些在風雨中幾近澆滅,卻又持續搖曳燃燒的火焰。
Thumbnail
這部電影如同《時代革命》,試圖記錄香港反送中運動的記憶,但不同於《時》記錄的是如水般擴散、漫溢的必然,《少年》則是呈現了抗爭方的群像;如果《時代革命》的香港人是抗爭的洪流,《少年》以劇情片呈現的,是不同支流的心思與面貌,那些在風雨中幾近澆滅,卻又持續搖曳燃燒的火焰。
Thumbnail
日常(《日常》)的終結,在於死亡。死亡帶來的終結,不僅是生命的結束,而是那難以接受的荒謬成為人們認知的新常規,一種不正常的常規。經歷了兩年下來,數不清的,無可疑的死亡,他們的屍首與環境彷似裝置藝術,回應了片首和片尾的兩段行為藝術,置於公眾地方的字卡和死屍。這些死屍既是可見的,也是不可見的,真假亦然。
Thumbnail
日常(《日常》)的終結,在於死亡。死亡帶來的終結,不僅是生命的結束,而是那難以接受的荒謬成為人們認知的新常規,一種不正常的常規。經歷了兩年下來,數不清的,無可疑的死亡,他們的屍首與環境彷似裝置藝術,回應了片首和片尾的兩段行為藝術,置於公眾地方的字卡和死屍。這些死屍既是可見的,也是不可見的,真假亦然。
Thumbnail
若將《少年》比喻為一名香港抗爭者,任俠和林森便是透過和理非的故事,進行一場「攝影機鋼筆論」的勇武行動,將鏡頭變成時代的見證者,暴裂並溫柔著,並以此電影證明,也向香港人實踐:「即使會徒勞無功,也從不無疾而終。」也許會灰心喪志、身心俱疲,但仍有行動能力時,唯有放手實踐,才有改變的機會。
Thumbnail
若將《少年》比喻為一名香港抗爭者,任俠和林森便是透過和理非的故事,進行一場「攝影機鋼筆論」的勇武行動,將鏡頭變成時代的見證者,暴裂並溫柔著,並以此電影證明,也向香港人實踐:「即使會徒勞無功,也從不無疾而終。」也許會灰心喪志、身心俱疲,但仍有行動能力時,唯有放手實踐,才有改變的機會。
Thumbnail
永遠記得那一個晚上。9月26日,我在添馬公園一盞街燈下閱讀《社會學新論》,突然,雙學宣布佔領公民廣場,大量示威者衝入公民廣場。場面開始混亂:警察在沒警告下噴胡椒噴霧,防暴警察到場,在場學生開始自發組成人鏈,抵抗防暴警進攻。警察剛從這邊撤退,那邊又傳來尖叫聲,大家立即跑向那裡支援。
Thumbnail
永遠記得那一個晚上。9月26日,我在添馬公園一盞街燈下閱讀《社會學新論》,突然,雙學宣布佔領公民廣場,大量示威者衝入公民廣場。場面開始混亂:警察在沒警告下噴胡椒噴霧,防暴警察到場,在場學生開始自發組成人鏈,抵抗防暴警進攻。警察剛從這邊撤退,那邊又傳來尖叫聲,大家立即跑向那裡支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