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新的」時代,「新的」文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與點堂上課筆記。
  講者是盛浩偉老師。一開頭就表示會貫穿整個課程的問題意識在於:
  「在 2021 年的台灣,我們為什麼要讀日本近代文學?」
  (前兩天想著啊要上課了,不然把柄谷那本翻出來複習的我表示:選對教科書www)

#「日本」是什麼?
  疆域在歷史上是不斷變動的。
  蝦夷地/北海道→ 請看黃金神威(喂
  琉球/沖繩→ 八瑤灣事件、牡丹社事件【琉球處分】
  臺灣→ 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後殖民
  朝鮮/韓國→ 甲午戰爭的遺緒【朝鮮併合】
  一個國家內的不同民族,會被區分為中心(高貴)跟邊陲(低賤),藉由顯露出差別對待來鞏固權力。
  若是以國籍來區分文學,在邊陲地帶會發生疑問。

#「近代」是什麼?
  近代(きんだい)= Morden
  明治以後,二戰結束(1868∼1945),日本發生了什麼?
1. 產生了民族國家(與中國的朝貢體系切斷關係,將自己的文化放回中心。)
2. 廢藩(武士家)置縣(都道府縣)
3. 四民平等(士=武士,農工商)階級平等→立身出世主義
4. 教育普及(不再拘泥漢文)言文一致→潛在的作者跟讀者數量都大增,文學的商業機制也有了運作可能。
  因為政治、經濟、文化和認知的巨大變動,於是劃分產生了:在此之前的文學,在此之後的文學(所謂近代文學)。

#什麼是文學?
  從「文(學文、文書)」到「文學=literature」
#什麼是文豪?
  作者:文士,作家,文豪
#一般日本文學史的脈絡敘述
明治20年(1887)左右
1. 「文學」此一詞彙的內涵轉變(文書→文學)
2. 戲作文學(庶民文化)→啟蒙文學、政治小說(講述西化的重要性)
3. 新型態的韻文表現形式(漢詩→近代寫作)
  可以用手機來理解詞彙內涵的轉變的迅速及不經意:十年前的「手機」指涉的是3310,但現在的「手機」內涵已經轉變為十年前的智慧型手機。
坪內逍遙《小說神髓》 1885∼1886
  理論書,描述作者認為應該怎麼書寫小說。
  From Romance to Novel
  小說的核心是人情,而世俗百態次之。
  作者本身實踐不足;很會說,但做不到(喂
二葉亭四迷《浮雲》 1887
  真正意義的第一部日本近代小說?
  完成了言文一致的だ調。
  作者藉由翻譯俄國文學的練習機會學習到了寫小說的技巧;但挖坑不填(喂
(山田美妙:完成了言文一致的です調)
(尾崎紅葉:完成了言文一致的である調)
「言文一致」:可以想像為超複雜、轉了三折的白話文運動(過去使用的漢文造成強烈的教育普及障礙);注意言文一致並非寫下逐字稿,而是想像中的說話方式被記錄下來(遠較口語更凝練)。
→可以想見教育普及的好處會遭到統治者的阻抗
→從明治初期一直到20年才有了初步成果
→給予了庶民身份表達內心想法的媒介(有別於統治者的語言)

#柄谷行人《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風景的發現」與「內面的發現」
(其實柄谷在這兩章引述很多夏目漱石的批判討論寫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二元對立之不必要,總之先跳過,以下各種我流摘要XD)
  柄谷的比喻:古典文學(漢文學)與近代文學,就像(水墨)山水畫與西洋風景畫的對照。
  對中國水墨山水畫或是中世紀歐洲的宗教畫而言,「風景」並不存在,所描繪的只是事物的「概念」。山水畫立基於山岳信仰,因此採取的是將視點固定於山岳的遠近法,山水畫的空間處理,不是源於個人對事物的關係,而是作為一種先驗的、形而上的模範存在;如同宗教畫裡的風景僅只是做為宗教或歷史故事背景的存在。在文學的立場上,古典文學中的風景也僅是語彙,皆被固定的規則與用典限制,無法描繪出真正眼前所見的風景;如同芭蕉的《奧之細道》中並不存在任何「描寫」,「秋夕烏鴉棲枯枝」也是典出杜甫的漢詩。
  相對而言,發展出幾何學上的遠近法,也就是透視法的西洋風景畫,要處理的就不是內含物理時間的對象,發展出單單把風景當風景來描繪的必然性。那麼,文學中,文字又要如何成為真正能描繪外部的工具?(文學的「透視法」何在?)
  柄谷認為,真正在日本近代開始發現風景的人:國木田獨步。
  (但他同時也提醒對風景的描繪只能透過某種內面的倒錯才可能存在。外部的描繪與內面的狀態依舊緊密相連。)

#國木田獨步《武藏野》
  明治31年(1898)所作。
  原題:今の武藏野
  武藏野在日本的地位:連諧音634都被轉化成Skytree的樓層數。
  • 日本古典文學中的武藏野:
  むらさきのひともとゆえに武蔵野の草はみながらあはれとぞ見る(古今和歌集)
  雖然現在看到むらさき只會想到老師(喂),但這裡描述的是在武藏野的草原中單單一株紫色小花遺世而獨立之美。
  武蔵野は月の入るべき峰もなし尾花が末にかかる白雲(続古今和歌集)
  這句描述,遠方的月亮很高,並沒有被山丘遮住,但近處的芒草卻非常長又茂盛,花穗的部分彷彿要觸碰到天上的白雲。身為一個勉強算是有在畫畫的人,非常喜歡這句,遠景近景的安排只在一句話之間、就營造出非常強烈的畫面感。
  過去日本的武藏野=中國的武陵、桃花源記記載之類的境外之地
  但國木田完全迴避了類似的比賦,反而在此作品中大量引述了歐俄作家如屠格涅夫的文字。
  此外,國木田於作品中大量穿插了自己的日記,此一形式也可以拿來跟日本傳統的歌行文(拿來穿插多首和歌作品的日記式文章)對照。
  • 明治時代文學的功能(全然不同於現代):
  1. 是讀者觀看、認識世界的工具,有向讀者描述遠方的風景的義務
  2. 文字必須作為一個「透明的媒介」來描繪真實 → 但作品中呈現或不呈現某些內容本身就已經是經過作者揀選的結果XD
  • 西方跟日本的文學流變不一致:
  西方近代文學:古典→浪漫主義(內面)→寫實主義(外部)→自然主義(發展到極致的寫實)
  日本近代文學:古典→寫實主義(在西方流行時,日本開始西化)→浪漫(回過頭發現西方還有浪漫主義)→自然主義
  寫實主義有其嚴格的定義 → 陌異化 Defamiliarization:寫出日常不會覺察的寫實面,讓人能重新認識常見之物。
  • 武藏野一文的特色:
  1. 細緻的描寫(寫實、自然主義)
  2. 敘事者的主體性(定義武藏野的範圍)→ 作品中有作者的主觀性出現
  3. 不以精簡為美學 → 刻意的散漫不修剪的文字,展現出「真實感」?
  4. 無法被化約的文學意義 → 「武藏野的美依舊不減當年」?
  偉大文學作品的形式都是「碎形」,極大範圍與極小範圍內看到的都是一樣的形狀。

#延伸閱讀
國木田獨步:畫的悲哀
在臉書上看到,張惠菁老師提到川越宗一的《熱源》這部小說,很適合跟《少爺的時代》還有安德森的《全球化時代》對讀;感覺高度呼應了對所謂日本(帝國)這個共同體邊陲的討論。應該會找機會來讀讀看。
avatar-img
0會員
11內容數
與點 2021 第二季講座上課筆記整理。日本近代文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文官總督時期 隨著民族自決的風潮與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1919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改為同化政策。臺灣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逐漸接軌。1922年,《臺灣教育令》通過,臺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
Thumbnail
文豪Japan 太宰治、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等人,是日本文學史上的名家,各自憑藉自己那獨特風格與思路,開創出明治-大正時代文學裡的璀璨盛事。 每當閱讀這些名家的著作,從溫馨日常般擬人視角敘述,到人心詭變的警世語,讓我深切感受到那專屬於日式,獨有的隱晦不明的暗喻與溫婉省悟。 而世間的萬物常理與運
Thumbnail
日治時代的台灣,正是個從傳統轉變為現代化的關鍵年代,無論在硬體建設、或是思想觀念都益發開放,隨著西方思潮傳入日本,生活型態面臨天翻地覆的轉變,這時期的男男女女談起戀愛又會是什麼模樣呢?
就我有限的觀察和經驗,在台灣許多日本語世代的前輩們,有閱讀日本現代小說的習慣(台北的二手書店裡陳列諸多日文小說即是明證之一),尤其時代小說這種特殊的文類。我認為,時代小說之所以特殊,即其本身具有的通俗性和可讀性,輕鬆自在就可進入作家以精巧的布局重現那個時代縮影的小說世界裡。進一步說,時代小說有著通俗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這一學期語文課我們主要上的是「世界文學經典選讀」,在課堂上我們探討了許多文學作品,像是我們討論了中世紀文學、騎士文學、《神曲》、文藝復興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等,從中我認識到了不同時代的文學,這讓我發現文學的歷史其實跟藝術非常相似,藝術也會有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浪漫主義等等。 除了認識不同時代的文學之外
出於知識青年的普遍心理需要,每個人年輕時期都會想做一次左派,即便它只是一個神話的幻影,他們也會為此熱血沸騰戮力而為。進一步說,在尚未抓住這個神話之前,一種以文會友相互激盪思想的需求就會更強烈而迫切。接下來,就得尋找文藝沙龍空間,創辦同仁雜誌以發表作品來磨練自己的技藝了。   1908(明治41)
Thumbnail
把時間軸拉長到幕府末年,西力東漸、殖民地林立逐漸的19世紀,日本作家林房雄旁徵博引,完成了《大東亞戰爭肯定論》這部大逆風的著作,不只企圖用不同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東亞近代史,也要證明「大東亞戰爭」,除了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也是值得讓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歷史。
Thumbnail
在日本統治之下,短短的五十年還構不成絕對的民族認同,書中的台灣本地人視日本人為侵略者,但同時又羨慕著能得到日本民族認同的人,矛盾的情緒在戰爭之下無處可逃,城市被轟炸、人們移往郊外,直到戰爭結束好似一切將歸向和平。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文官總督時期 隨著民族自決的風潮與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1919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改為同化政策。臺灣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逐漸接軌。1922年,《臺灣教育令》通過,臺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
Thumbnail
文豪Japan 太宰治、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等人,是日本文學史上的名家,各自憑藉自己那獨特風格與思路,開創出明治-大正時代文學裡的璀璨盛事。 每當閱讀這些名家的著作,從溫馨日常般擬人視角敘述,到人心詭變的警世語,讓我深切感受到那專屬於日式,獨有的隱晦不明的暗喻與溫婉省悟。 而世間的萬物常理與運
Thumbnail
日治時代的台灣,正是個從傳統轉變為現代化的關鍵年代,無論在硬體建設、或是思想觀念都益發開放,隨著西方思潮傳入日本,生活型態面臨天翻地覆的轉變,這時期的男男女女談起戀愛又會是什麼模樣呢?
就我有限的觀察和經驗,在台灣許多日本語世代的前輩們,有閱讀日本現代小說的習慣(台北的二手書店裡陳列諸多日文小說即是明證之一),尤其時代小說這種特殊的文類。我認為,時代小說之所以特殊,即其本身具有的通俗性和可讀性,輕鬆自在就可進入作家以精巧的布局重現那個時代縮影的小說世界裡。進一步說,時代小說有著通俗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1895年,❙甲午戰爭❙ 一役證明了只求表面形似的 ❙洋務運動❙ —— 類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 80年代的改革開放 —— 的澈底失敗,於是出現了從根本上改革 ❙清國❙ 體制的意見,立憲思想借 ❙戊戌變法❙ 開始凝聚力量,然而百日即壽終正寢。  ...
Thumbnail
這一學期語文課我們主要上的是「世界文學經典選讀」,在課堂上我們探討了許多文學作品,像是我們討論了中世紀文學、騎士文學、《神曲》、文藝復興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等,從中我認識到了不同時代的文學,這讓我發現文學的歷史其實跟藝術非常相似,藝術也會有中世紀、文藝復興和浪漫主義等等。 除了認識不同時代的文學之外
出於知識青年的普遍心理需要,每個人年輕時期都會想做一次左派,即便它只是一個神話的幻影,他們也會為此熱血沸騰戮力而為。進一步說,在尚未抓住這個神話之前,一種以文會友相互激盪思想的需求就會更強烈而迫切。接下來,就得尋找文藝沙龍空間,創辦同仁雜誌以發表作品來磨練自己的技藝了。   1908(明治41)
Thumbnail
把時間軸拉長到幕府末年,西力東漸、殖民地林立逐漸的19世紀,日本作家林房雄旁徵博引,完成了《大東亞戰爭肯定論》這部大逆風的著作,不只企圖用不同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東亞近代史,也要證明「大東亞戰爭」,除了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也是值得讓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歷史。
Thumbnail
在日本統治之下,短短的五十年還構不成絕對的民族認同,書中的台灣本地人視日本人為侵略者,但同時又羨慕著能得到日本民族認同的人,矛盾的情緒在戰爭之下無處可逃,城市被轟炸、人們移往郊外,直到戰爭結束好似一切將歸向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