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歷史課中,學生多半參雜著以下的聲音:「歷史無非就是記年代吧!」、「念歷史出來能夠做什麼?」、「歷史課都是照本宣科很無趣。」而這些不好的想法使得許多人對於歷史有著同樣的印象:「背誦考試、年代地名。」
但無可否認的,這種背誦記憶點的教學方法,對於初始發展工商業的社會產生很大的效果,能夠立即、有效性的培養出很多實用性的人才。然而,當社會漸漸步入已開發國家時,很多問題漸漸沒有了「標準答案」,我們就愈需要多樣性、會思辨的人,來統合解決未知的問題。
而歷史,是一門很講究邏輯推理的學科,可以有效的訓練我們思辯的能力。透過不同角度闡述的歷史事件,體察當時的世道人心,並了解當權者的決定。因此,歷史不僅僅是考試的學科,我們可以透過歷史更加了解我們這個世界,或者由歷史人物中取其借鑑,反思自我的人生,做出調整。
而現實世界就是一個複雜的體系,牽一髮而動全身,況且爾後的世界會更加多變複雜。也因此,這促使了我想解答一個問題:「我們應當如何在這個世界安身立命?如何找出自己的一條路?」
這便成了我想了解歷史的原因,因為透過讀史,我們方可以在當下的世界局面之下,找出一些線索,試著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而成為一位在時代洪流下「清醒的人」。
例如,今年暑假之時因為自身人生規劃有所變化,導致人生有點迷惘,未來不知道要如何進展下一步,因此就在家中讀了台大歷史系呂世浩老師所撰寫《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中國春秋戰國史的系列套書。文本大略都是呂世浩老師在課堂中的文稿,內容不深奧非常精彩。
當時,藉由讀中國春秋戰國史為我解答一個問題:「該如何在大時代的變動中,走出自己的一條路?」而這裡需要為各位簡單介紹一下秦國統一史:
春秋戰國是中國的政治、時局變化的一個關鍵時期,需要從往前的諸侯封建至皇帝體制。而這段時間,很像當今多國群雄並起的時代,天下硝煙並起,各國不是在自保就是在侵略。最後,在春秋戰國的局面中,由七個強國,所謂「戰國七雄」下,出現了一個在中原邊境原本很不看好的「秦國」統一了中國。
這裡需要補充的是,在當時秦國建國的地方是個蠻荒之地、土地貧脊,周邊又有許多蠻夷外族侵略,可以知道,在如此惡劣的地方,不僅成為戰國七雄,並且統一中國,就可以知道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那為何秦國能異軍突起,成為最後統一中國的國家呢?其中最關鍵、最源頭的因素在於「人才」。秦國因地處中原文明的偏遠西邊,本身文化人才稀少,因而多禮賢下士、招募外國人才,其中以秦孝公的《求賢令》為著名。
於《求賢令》中,甚至要求以「奇策」改造秦國,所謂的奇策不是一般的計策,而是別人想都沒有過的「奇策」,並委以重金厚待,而吸引了商鞅等人來到秦國做變法革新與經營,以此匯聚了不同的智慧看法。而這些智慧想法透過討論激發出更不一樣的想法火花,在不斷執行與修正之下產出更好的答案,而漸漸造就了爾後秦國的壯大。
因此,我們可以藉由此段歷史了解到:「一個團體、機構、國家的興盛必須重視人才培養。也因此,判斷一個團體的發展與好壞與否,則必須看該團體如何招募、對待、培養人才。而好的人才,會帶領你將思維提到更高維度解決未知問題。」
而要成為一個好的人才,「讀歷史」是一個最好的儲備知識,與磨練智慧、深化思維的方式,為我們打開不同的視角面向。
例如,中國歷史上「楊修」與「曾國藩」同樣是兩位有才智的人,為什麼最終下場懸殊?以三國時代的楊修而言,他懂謀略、善文筆,一句「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就揣度出了當時曹操揮軍面臨進退維谷的心情,但是他卻在才華上較不避諱,結果反被曹操看出,最終曹操將其所害。
但相反,曾國藩年輕時也心高氣傲,目空一切,心總想「為國藩籬」,為國家建立大業。但他很疑惑,自己忠心耿耿,兢兢業業,為什麼老是招來元老重臣及身邊人的嫉恨?
後來,曾國藩在家中讀了老莊思想後悟到:「大柔非柔,大剛非剛。以柔克剛,比剛更剛。」發覺到自己之前的一身「銳氣」與「頑固」傷了不少人,因而漸漸轉化為柔順之心,待人謙恭,以致可以在官場中順利存活。對他而言,在權力面前沒有事情需要辦了,權力就得盡量「讓」,才方得以善終。
因此,讀歷史人物的好處就是,當我們遇到人生的轉折點,或者窒礙難行時,看看歷史上的人物的應對,就會大概知道人生規畫該如何調整與定位了。
那麼,讀歷史究竟對於我們有哪些實質意義呢?這裡綜整並衍伸出幾點:
1. 透過學習歷史,我們可以看清過去,了解一些規律,進而判斷當前世界的走向,或者未來的變化。更了解自身、自己的國家在時代的定位,成為在時代之下一位「清醒的人」。
2. 學習歷史時需要保持開放的心了解不同的看法、文明觀點,會更了解世界的全貌,而非他人(或國家立場)僅僅給予的價值觀。
3. 讀歷史可以釐清一些人生問題的答案,藉由前人的經歷與借鑑,會給予我們一些人生參考途徑與定位。
歷史不應僅僅是考試的一部分,而是需和時代與人生連結的一扇智慧大門。歷史幫助我們理性看待過去,對於未來謹慎決定。未來的世界難測,但「不變」的皆是由歷史淬鍊出來的人類智慧,以及自己的學習能力。
因此,對於「未來」不如好好跟著世界的腳步走,邊走邊調整, 到哪座山,唱哪首歌。只要我們好好把握學習力和歷史聖賢者的智慧,相信我們不會過得太差的,能夠在未來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