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是偽單親科技人家庭會對子女做的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新竹科技爸媽的孩子真辛苦

#連幼稚園名稱都是哈佛史丹佛康橋加矽谷

今天在新竹辦非營利組織的朋友來訪,談到新竹的科技人教養孩子的現象,我的下巴都要掉下來了。小學四年級不僅功課要做到超過晚上12點,也開始在學國中的課程。

當科技人的孩子有時蠻辛苦的。科技人有不能落後人家的恐懼,把工作上的態度帶回家教小孩也很難免。

我在想,這樣子養起來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彈性疲乏,從此不愛學問??

你會問,我家夫婦都是科技人,是否也是這樣呢?還真的是,除了沒有在小學就開始幫他們上國中的材料,但是真的是不知道有人這麼做,不然我可能也會學著做看看。

當我們家的孩子不常被稱讚,因為我們都是很挑惕的人,看孩子唸書跟審期刊論文與科技部計畫差不多,都是先看到不好的,然後「設法」最後不忘講一句多餘的好話。

幾乎所有親子教養的書都說要稱讚孩子,不要讓孩子常被打擊,不然孩子會自小失去信心。

科技人習慣要好上加好,我唸書時半導體是微米當單位,現在是奈米當單位,奈米比微米小1000倍。SNR要越高越好,計算量要越低越好。對於孩子的學習,我們也是如此。D的鋼琴課更是如此,學到莫扎特就希望可以彈貝多芬,一個音彈錯我就會大叫起來。

這麼少被鼓勵與稱讚的DJ,確實常被挑出毛病來,連彈琴與畫畫這種我們都不會的東西都可以挑惕得出來,想來還蠻慘的。我的父母親唸書不多,中學時我的知識就遠超過父母,父母總是看著我時用不知道怎麼辦的方式來回應。可是DJ不管在哪個階段,我們總是能以X光的方式透視他們所有的所學,而且是用輕鬆寫意的方式。對於這樣的父母,到底DJ是用什麼眼光來看呢?有時候是崇拜,多數時候應該是可怖吧??!!

我們算是違反了親子教養書籍在這個方面的所有禁忌。

DJ有沒有變得對自己完全沒信心呢?

還真的沒有。有時,我們都在想,這兩位的信心到底是打哪裡來的?

我家的J用一種方式反擊,就是完全不甩我之餘,用所有她可以想到的不管是正理還是歪理來吐槽我。

我家的D則是採取另一個方式。她說反正我又沒有要跟你和老媽一樣厲害,我只要比這個領域一半以上的人厲害還有能進Google上班可以了(不知道她知不知道Google應該不會要她老爸XD)。

J還在國中的深淵,問她什麼都不太準。D是專二,比較能說人話。

D說,我很早就認清楚如果生在我們家的小孩都要跟你們兩個學霸比,那是跟自己過不去。我國中時覺得自己很爛,那時真的看到書就討厭,因為不僅是比不上你們兩個,連班上同學都比不上。上五專以後,我發現我不是那麼糟,我只是慢,容易分心,又貪玩,慢慢來改掉這些問題就可以了,反正我們班80%以上都不會改,我慢慢進步,以後去更好的學校,也是慢慢進步。我不聰明,所以不要什麼都要會,會一兩樣就好。

我問,為什麼我跟老媽幾乎不太稱讚你,你卻沒有變得沒信心,反而越來越自在呢?

D想了一下,她說,我只是小孩子,並不是笨蛋,做得不好還被稱讚,你覺得我會相信那種很假的稱讚嗎?你每次罵完我,不久就會來我房間跟我好好談,抱抱我,我知道你是愛我的,會一直做我的後盾,這比稱讚更重要的,好嗎?

她停了一下,又說,重要的是不放棄,一天到晚被稱讚的小孩很難在遇到崁又沒人稱讚時可以堅持下去的。

重點是,你不可能一輩子都有人願意稱讚你,反而是吐你嘈與暗箭你的一直都不會缺。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蘇文鈺 - 阿聞的沙龍
13會員
32內容數
2022/12/18
見到現在的大學生,甚至是剛來的研究生,時常感到他們的深度迷惘。過去我並不清楚這種迷惘是怎麼來的,也許是因為不知道未來該往哪邊去,也許是因為是一路被餵養知識長大的,很多很多的也許。 我從我當老師開始到現在,覺得這現象越來越嚴重,從一開始的鄙夷到現在的理解竟然需要大約二十年,可見一個人的成見是多麼難以破
2022/12/18
見到現在的大學生,甚至是剛來的研究生,時常感到他們的深度迷惘。過去我並不清楚這種迷惘是怎麼來的,也許是因為不知道未來該往哪邊去,也許是因為是一路被餵養知識長大的,很多很多的也許。 我從我當老師開始到現在,覺得這現象越來越嚴重,從一開始的鄙夷到現在的理解竟然需要大約二十年,可見一個人的成見是多麼難以破
2022/12/18
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的理事長 詹怡宜在昨天的特教樂塾以特教生的作品辦的展覽中說了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獲得終身奉獻獎,來自菲律賓的滿詠萱修女的故事,照顧著一大群一生都必須躺在床上的孩子仍然能樂觀與充滿愛的心,一定會被問到KPI這件事,或
2022/12/18
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學習協會 Program the World Association的理事長 詹怡宜在昨天的特教樂塾以特教生的作品辦的展覽中說了三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獲得終身奉獻獎,來自菲律賓的滿詠萱修女的故事,照顧著一大群一生都必須躺在床上的孩子仍然能樂觀與充滿愛的心,一定會被問到KPI這件事,或
2022/12/18
二十年前我開神經網路,通常開學時30~40人修,過了期中大概剩15~20人,幾乎都坐在教室的中後面,這些學生之中有一半不是恍神就是打瞌睡。 學生得了"學習意義喪失症",因此我得了"教學意義喪失症",我只是盡力在台上講著一連串的數學公式,並試著舉很多例子讓學生知道學了這些"以後"會多有用。但是一點用也
2022/12/18
二十年前我開神經網路,通常開學時30~40人修,過了期中大概剩15~20人,幾乎都坐在教室的中後面,這些學生之中有一半不是恍神就是打瞌睡。 學生得了"學習意義喪失症",因此我得了"教學意義喪失症",我只是盡力在台上講著一連串的數學公式,並試著舉很多例子讓學生知道學了這些"以後"會多有用。但是一點用也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因為職業的關係,我常常會碰到一些家長比較急著想讓孩子「超前學習」 以前我的孩子在上海念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有同班同學的家長熱心地詢問我是否要讓孩子一起去上奧數課程 我當時就婉拒了對方的好意,對於學習,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不要扼殺孩子對學習的熱情」,揠苗助長有時候不見得是好事
Thumbnail
因為職業的關係,我常常會碰到一些家長比較急著想讓孩子「超前學習」 以前我的孩子在上海念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有同班同學的家長熱心地詢問我是否要讓孩子一起去上奧數課程 我當時就婉拒了對方的好意,對於學習,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不要扼殺孩子對學習的熱情」,揠苗助長有時候不見得是好事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從小我就不是個成績特優異的小孩 但文科還行 重點還常常當幹部 正常不是品學兼優才適合? 在團體生活中我不是特愛 偶爾覺得一個人比較自在 但每個時期我都是有朋友 至今我跟國小同學今年還有聚會 我的父母是一個認知水平非常標準窮人思維 因為我的文科扎根深 如歷史人性醜惡 論語等 人
Thumbnail
從小我就不是個成績特優異的小孩 但文科還行 重點還常常當幹部 正常不是品學兼優才適合? 在團體生活中我不是特愛 偶爾覺得一個人比較自在 但每個時期我都是有朋友 至今我跟國小同學今年還有聚會 我的父母是一個認知水平非常標準窮人思維 因為我的文科扎根深 如歷史人性醜惡 論語等 人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父母面臨的如何在人工智慧時代培養孩子的問題以及他們的角色和挑戰。父母在面對技術帶來的挑戰時,需要積極參與和引導子女的成長發展,鼓勵子女積極適應變化,培養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父母面臨的如何在人工智慧時代培養孩子的問題以及他們的角色和挑戰。父母在面對技術帶來的挑戰時,需要積極參與和引導子女的成長發展,鼓勵子女積極適應變化,培養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