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與文化感受的落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們或許都常常聽過這樣的說法:「文化研究者如果是他所研究的那個文化之外的成員的話,那他的研究往往會被認為是與文化內部成員感到衝突,甚至是不精確的。」

這種說法的出現常常是便隨著一些假設出現的,比如研究者應該要再被研究者中間生活到能夠適應被研究者的生活才有資格談論被研究者的文化,或者至少要能理解被研究者的語言才能真確的表達出他們一切文化事務中的真正意義。這樣的假設其實是由於近代實證主義科學興起後將「客觀物」的衡量當成研究精確與否的唯一標準,而不考慮研究者本身的位置與相對動機以及研究(資源和輿論)環境等等。這種武斷的物質主義價值系統壟斷的過去時代中人們對於「較遠的他者」的貼近生活的自由詮釋和互動模式。就像遠古民族部落在提到異地的另一個部落時總是會添加許多神話的色彩來描繪,這些神話不需要他們跟異文化的人群有多少的實際互動,卻能有效地提醒族內子弟如何在遇到異文化子民時有正確的應對模式。又或者如同法國政治思想家亞利希斯‧德‧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 1805-1859)在他短期考察美國文化特殊性的著作中提出來許多當時歐陸人士普遍都能認同的洞察,並且也為後續有關法國大革命前後文化的變遷提供了確實的對照組。這樣的研究過程都不必研究者一定要能夠適應研究對象的生活或語言,而是能夠從他們研究時的相對位置提出精準的個人觀察即可,這些觀察的敘述目的不一定使被研究者的成員信服,但卻能完全達到敘述者傳達給他所要訴求的對象的共鳴及認同,進而在認知之後有更好的行動回應出現。

所以說,文化研究的本質應該是來自於生活中對各種人類群體互動最直接的觀察以及思考,而非過多的事前準備和條件資格。只要我們的文化觀察並不與生活中各種觀察和反應產生矛盾混亂,我們對文化的觀察也就可以正當的被當成世界的一部份。


2023.02.13 於旱溪畔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
99會員
107內容數
分享人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與文章的空間
2024/11/11
一則貼文說道人們的傾聽往往是為了回應而不是理解,這其實是人性的表現。因為人之所以回應都是為了要在每個當下保持自己存在的完整性(不論是肉體的幸福或精神的滿足),因此回應往往是短暫而且千變萬化的。
Thumbnail
2024/11/11
一則貼文說道人們的傾聽往往是為了回應而不是理解,這其實是人性的表現。因為人之所以回應都是為了要在每個當下保持自己存在的完整性(不論是肉體的幸福或精神的滿足),因此回應往往是短暫而且千變萬化的。
Thumbnail
2024/10/21
經過夜間的溝邊 一抹薰香拂過臉面 清脆的流水聲在狹窄的巷弄間更顯得靜謐而淡雅 它訴說著人與造物之間的疼愛 一種對世界優雅的愛戀 沿著東勢高嶺直到大安海口 從今時直到萬世代
Thumbnail
2024/10/21
經過夜間的溝邊 一抹薰香拂過臉面 清脆的流水聲在狹窄的巷弄間更顯得靜謐而淡雅 它訴說著人與造物之間的疼愛 一種對世界優雅的愛戀 沿著東勢高嶺直到大安海口 從今時直到萬世代
Thumbnail
2024/10/08
長到忘記時序的雨季在夜晚蹻蹻遠離, 晴朗的天空透出有別於孟夏的意思涼意。 當身體沁在徐來的快意時, 秋天的足跡早已灑落至地面各處。
Thumbnail
2024/10/08
長到忘記時序的雨季在夜晚蹻蹻遠離, 晴朗的天空透出有別於孟夏的意思涼意。 當身體沁在徐來的快意時, 秋天的足跡早已灑落至地面各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深入剖析「個人與文化」的關聯,揭示了文化知識在個人心靈中的作用。雖文化影響人,但個人也積極塑造文化。筆者引用Keesing的研究,強調文化知識僅是個人知識的一部分,主動作用不容忽視。多樣文化中,個人角色與適應亦被探討,強調價值觀重構的多樣性。文章最後呼籲尊重文化與個體差異,促進社會多元融合。
Thumbnail
本文深入剖析「個人與文化」的關聯,揭示了文化知識在個人心靈中的作用。雖文化影響人,但個人也積極塑造文化。筆者引用Keesing的研究,強調文化知識僅是個人知識的一部分,主動作用不容忽視。多樣文化中,個人角色與適應亦被探討,強調價值觀重構的多樣性。文章最後呼籲尊重文化與個體差異,促進社會多元融合。
Thumbnail
我們或許都常常聽過這樣的說法:「文化研究者如果是他所研究的那個文化之外的成員的話,那他的研究往往會被認為是與文化內部成員感到衝突,甚至是不精確的。」
Thumbnail
我們或許都常常聽過這樣的說法:「文化研究者如果是他所研究的那個文化之外的成員的話,那他的研究往往會被認為是與文化內部成員感到衝突,甚至是不精確的。」
Thumbnail
當代史學在學院制度逐漸強大且具有壟斷合法性的情況下,成為了當代絕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審視歷史的唯一途徑,即使學院之外也就有一些受人景仰及信任的文史工作者或歷史作家,但他們也不過是在學院史學價值觀上稍微游離至人類更多元的接收歷史方式一點,絕非能夠在同一個社會中打造能與學院史學相對立的歷史典範或價值觀。
Thumbnail
當代史學在學院制度逐漸強大且具有壟斷合法性的情況下,成為了當代絕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審視歷史的唯一途徑,即使學院之外也就有一些受人景仰及信任的文史工作者或歷史作家,但他們也不過是在學院史學價值觀上稍微游離至人類更多元的接收歷史方式一點,絕非能夠在同一個社會中打造能與學院史學相對立的歷史典範或價值觀。
Thumbnail
111學年度下學期,「文化研究導論」第一單元的回顧!如果對於「文化研究」感到陌生,想要了解卻覺得太難捉摸的話,可以參考看看喔!這篇主要是介紹文化研究的起源,還有它的理論資源。但由於只是導論課程,因此理論大多是粗淺帶過,而且我對於馬克思理論不熟悉,書寫上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還請多多包涵。
Thumbnail
111學年度下學期,「文化研究導論」第一單元的回顧!如果對於「文化研究」感到陌生,想要了解卻覺得太難捉摸的話,可以參考看看喔!這篇主要是介紹文化研究的起源,還有它的理論資源。但由於只是導論課程,因此理論大多是粗淺帶過,而且我對於馬克思理論不熟悉,書寫上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還請多多包涵。
Thumbnail
社會往往被認為是一群具有連帶感的人所形成的共同體,這樣的共同體小至一個家庭,大至國家、文明與全世界,這種將人群關聯起來的思維模式也同樣適用在文化認知上,文化是每個人日常大大小小選擇的聯繫,其所聯繫起來的群體可以說既是文化也是社會。
Thumbnail
社會往往被認為是一群具有連帶感的人所形成的共同體,這樣的共同體小至一個家庭,大至國家、文明與全世界,這種將人群關聯起來的思維模式也同樣適用在文化認知上,文化是每個人日常大大小小選擇的聯繫,其所聯繫起來的群體可以說既是文化也是社會。
Thumbnail
跟一般非原住民的學者相比,原住民學者在學術界所感受到的最大壓力是根本的世界觀的衝突,這一點在過去二三十年間不能說沒有改善,但這改變還是頗受地域限制,主要出現在紐西蘭、澳洲、太平洋各島國的大學,北半球則只有薩米人居住的斯堪地納維亞最有交流和改變的意願。
Thumbnail
跟一般非原住民的學者相比,原住民學者在學術界所感受到的最大壓力是根本的世界觀的衝突,這一點在過去二三十年間不能說沒有改善,但這改變還是頗受地域限制,主要出現在紐西蘭、澳洲、太平洋各島國的大學,北半球則只有薩米人居住的斯堪地納維亞最有交流和改變的意願。
Thumbnail
有些學者認為,原住民要發揚文化或傳統,大可前往文學領域,為何要來禍亂學界?這個問題乍看頭頭是道,其實已經默認了只有歐洲文化為基底的知識才是知識,是一種霸權的認知預設。
Thumbnail
有些學者認為,原住民要發揚文化或傳統,大可前往文學領域,為何要來禍亂學界?這個問題乍看頭頭是道,其實已經默認了只有歐洲文化為基底的知識才是知識,是一種霸權的認知預設。
Thumbnail
《歡迎光臨人類學》文化相對論並非是要我們一定同意所研究的每一種文化實踐;它是指如果我們想理解文化如何運作,則必須從那些創造、維持和經驗文化之人的觀點,而非我們自己的觀點,來看待文化。
Thumbnail
《歡迎光臨人類學》文化相對論並非是要我們一定同意所研究的每一種文化實踐;它是指如果我們想理解文化如何運作,則必須從那些創造、維持和經驗文化之人的觀點,而非我們自己的觀點,來看待文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