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與生命歷程:全球化如何改變我們的生命?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和大家分享我修習「全球化與生命歷程」課程的部分內容。課堂以「全球化多大程度改變了我們的生命?」展開。
慢慢消化我才發現,我們一直都活在時代裡。這個時代我們既自由也痛苦,既幸福也焦慮。我們被鼓勵熱血地追求個人的夢想,但也承受著「完全自我負責」的沈重壓力。沒有人告訴我們或許這是「殘酷的樂觀主義」-創業、圓夢、年少有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資源與機運獲得,世界卻仍給予人人都能的幻覺。很有可能我們冒著風險賭上所有,最後只摔得一身傷,卻仍緊緊抓著那遠遠的希望......。

全球化不只是能看到遠方-想像促使我們移動

《消失的現代性》「這裡、當下」,Appadurai點出了全球化後由於遷移、電子媒體的發展,「想像」成為了平凡個人日常心智的一環,並產生了行動的能量。「想像」不只是巨觀的某種邏輯規則,更是日常的文化實踐,透過大眾流行、電視媒體的消費與傳播,作用於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深刻影響了移動、消費與決策。與此同時,觀者和想像之物更是跨越國界快速流動,因此人類的經驗變得複雜與斷裂。


這種全球流動帶來的效果是異質的,各地各樣的人所攜帶、沾染的具差異性,人們更會透過自覺、想像性的差異來形塑族群認同。對此,Appadurai採取以「文化」面向去分析檢視,提出在人、文化去疆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趨勢下,提出五種景觀(-scape):族群、媒體、科技、財金、意識形態等景觀。「想像」流通全球的效果是:人會因此被動員而遷移,生命軌跡、歷程、期待、夢想......隨著那些想像而被動員或激發。例如從農民工青年的研究[1]發現,他們雖然未必有相應的資源,卻會被特定想像動員進城打工,產生想要「見世面」、到更「現代」城市的想法並付諸實現。


你也把自己當成「企業」來經營、投資、自我負責嗎?

“Life-making in Neo-liberal Times”A. Anagnost簡介Global futures in East Asia: youth, nation, and the new economy in uncertain times(2013)論文集的內容:作者們用民族誌探索了巨觀全球化經濟局勢下,在微觀日常尺度個人如何去塑造、投資自身生命(life-making)。

Anagnost指出了新自由主義主體(neoliberal subjecthood)是在一個跨國界文化流中,所形成對於企業主體(enterprising subject)的概念。企業主體概念地鼓勵人在全球舞臺上實現夢想、自我成就,這個樂觀承諾的背後沒有說的是:這需要能承受風險、不確定性、自我發展與自由的負擔,代價與現實並不如承諾般美好,甚至「看不到未來」(abid:2)。


這篇文本在老師的提醒下,「治理」這個核心問題被點出。全球化以及它伴隨的新自由主義,勞動的「人」不只是因經濟、科技革新上被迫改變,從國家、過去的結構中得到自由,更混合著「自我治理」、「自我負責」精神氣質被個人內化。人被鼓勵樂觀地去為自己的成敗全權負責,職場上的競爭與勞動,意味著幸福、自我追求、有抱負......;或者有些人放棄把認真工作當做人生目標,轉向側重於如何把生命過得更有意義、更好玩。然而這種樂觀背後,事實上卻要面對更不確定、危殆的生存狀態。國家的力量雖然減少,看似「自由」的主體卻某種程度依然被時代潮流所「治理」。


「全球化如何改變我們的生命?」Appadurai告訴我們人、物、媒體跨國快速流動,人類在經驗與行動上展現了文化的異質、斷裂、耦合之處。而且這些全球流動的文化景觀透過想像,激發了人們的行動決策。在東亞,經濟全球化下有了新自由主義改革,國家減少福利支出、讓市場更自由與跨國地發展。Anagnost點出了當前時代下,新自由主義成為了精神氣質,人們被鼓勵自我負責、自我追求,這種企業主體的價值和概念是跨國流通的。而背後要承擔更多的不確定性與風險、甚至掩蓋了某些不平等,並不如表面上光鮮和樂觀。Cole and Durham(2008)與Ruddick(2003)的文章則近一步回答了「全球化如何改變我們的生命歷程(life course)?」同時也闡釋了全球化和生命階段的關聯。


兒童/青年是我們未來的希望?

J. Cole and D. Durham(2008)“ Introducti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temporality”指出許多關於全球化、常全球化關聯在一起的兒童、青年等議題,大多將焦點放在「空間」的向度。但作者看出了朝向「未來」的「時間性」(temporality),和全球化、兒童與青年有著密切的關聯。這種時間性是折疊(temporal folding)──不同的例子有:和過去傳統連結的未來科技世界想像、與過去切斷面對已知天啓式的未來、視現在是對未來的投資......,並且是具體表現(embody)出來的、影響到我們怎麼看待與塑造人;「未來」也被希望、焦慮等情感所塑造,引導人們產生特定的期待。而和希望緊密交纏的概念是「風險」──為達成人所希望的目標所要冒的危險。有別於過去風險要最小化,在當代卻被鼓勵要去冒險,並跟青年形象有緊密聯繫。

讓我想到具有「全球」、「青年」、「未來」(想要追求變成英語菁英的未來)感覺的梗圖

讓我想到具有「全球」、「青年」、「未來」(想要追求變成英語菁英的未來)感覺的梗圖


透過書中多個案例,我們得以理解全球化下「兒童是未來」等理所當然說詞背後的運作機制。透過象徵符號與實際物質,兒童、青年可以被任何團體投射──生命計劃中朝向未來──的意涵。在J. Cole, and D. Durham筆下,有回顧「兒童」、「青年」在學術歷史上討論,但隨著全球化時間、空間尺度發生改變,生命階段的概念也發生了轉變──青年階段被延長(消費文化、經濟危機)、童年提早結束(營養提升、犯罪率提高)。更明顯的是,這兩個生命階段在象徵與物質實踐上投射著「未來」,並牽引著人們的希望和冒險。


生命階段的去標準化

Sue Ruddick(2003)指出了二十年來全球化對生命歷程的重新建構,背後更涉及了不同地區、不同年齡階段之間的權力關係的轉變。Ruddick採取宏觀的視角,看到西方世界與非西方世界之間的影響。在新自由主義政策下,各國為了要追求競爭力而縮減兒童、老年的福利補助。在此情況底下,過去現代西方兒童、青年概念影響著第三世界去追逐以更有競爭力──然而缺乏資源;而原本的西方國家自身的概念也在被侵蝕,年輕人的(youthfulness)意象被擴展到更老的年齡層,原先的兒少資源被縮減。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呼籲以「童年/老化」的概念取代「兒童/成人」,以幫助我們去制定更好的經濟政策。注意到生命階段之間、國與國家之間在全球化背後掩藏的不平等。


四篇文章透過不同角度,讓我們看到全球化如何作用在生命、生命歷程的方方面面。全球化底下勞力、資訊、資金快速流動,工作、居住、未來都變得不確定。原先為了滿足工業化社會、標準化的生命階段:「童年/青年(被保護、受教育)」──「成年(工作、經濟獨立)」逐漸瓦解,走向去標準化的趨勢。而這套過去的西方的現代童年/青年,不同程度地影響全球各地,今日各地在全球政治經濟競爭、互動中有其特殊的回應方式。當代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經濟背景下,帶來了許多普遍性的影響:生命階段的標準被鬆動、「青春、未來、冒險、自我追求」被強調、童年與老年的照護在政策上被重新思考......。然而世界卻不因此趨同,各地各群體正重新去定義「什麼是年輕?」、「如何算成年?」、「何時應該退休?」並以多樣的活動形式去實踐,或許經歷著再標準化、再去標準化的過程......。


參考書目

Appadurai, Arjun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Min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Ch1.


Anagnost, A. 2013

Life-making in Neo-liberal Times. Global futures in East Asia: youth, nation, and the new economy in uncertain times. A. Anagnost, A. Arai and H. Ren.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28.


Cole, J. and D. Durham 2008

Introduction: globalization and the temporality. Figuring the future: globalization and the temporalities of children and youth J. Cole and D. Durham. Santa Fe, N.M, School for Advanced Research Press: 3-23.


Ruddick, S. 2003

"The Politics of Aging: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Youth and Childhood." Antipode 35(2): 334-362.



[1] 〈市場化的青春: 青春作為中介移民打工的社會機制〉(方怡潔 2016)

21會員
23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星空,收藏在生活、生命、世界中閃亮照耀著我前進的光芒。 韓劇《今生是第一次》:「差不多的人生當中,時而也會有閃閃發光的事情,所以你要留意去抓住它,好好裝在自己的星星兜裡。這樣等你以後累了煩了,可以拿出來看看你的那些星星,就能度過艱難的時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統制教育與全球化多元主義在閱讀完胡昌智博士的《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的第一個章節後,深感胡博士在章節末尾對1980年代台灣(中華民國)歷史教育的思慮是非常當下也非常發人省思的。
Thumbnail
avatar
陳智豪
2024-04-07
一廂情願的全球化與其黑暗面- 深讀《Crack Up Capitalism》- 戰情室研究室#21在本月要介紹的這本新書《Crack-Up Capitalism》 中,名中生代歷史學家Slobodian Quinn從另一個很特別的角度來看全球化:一群激進右派自由意志論者(Libertarians) 如何想透過打造低稅率、低監管、高補貼的特區來規避政府的干涉和“民主政治“的限制...
Thumbnail
avatar
趙君朔
2023-09-08
發現薇趨勢/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前陣子,中華民國工商協進會會員大會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先生發表了演說,主題是重新定義全球化。 他提到,過去全球化的定義是「不顧國界、追求商業利潤,承擔商業風險」,但目前的全球氛圍與20年前大相逕庭,全球化的新定義是「在不傷害國家安全與科技經濟領先條件下,允許企業在國外牟利,也允許外國產品進口」。
avatar
王薇瑄
2023-08-08
《貿易的故事》讀書心得:全球化與自由貿易已死?保護主義錯在哪了?2018年川普主張提振美國內需市場,將外移的產業移回美國,設置保護主義的各種貿易措施,拉開中美貿易戰的序幕。疫情後拜登提出製造業回美國、半導體自主等想法,且透過種種法案一一實踐。這一連串的改變都讓以往的國際貿易型態出現很大的變化,整個世界的經濟模式也從「國際化」逐漸轉為「區域化」。
Thumbnail
avatar
藍白拖主力
2022-12-16
「反全球化浪潮與美中脫鉤」和「美聯儲高速升息」這之間的因果關係? 讀者Everly在上一篇文章留言詢問: 「反全球化浪潮與美中脫鉤」和「美聯儲高速升息」這之間的因果關係式什麼呢? 「反全球化浪潮(包括美中脫鉤與俄烏戰爭)」和「美聯儲升息」這兩個主題反覆出現在人類學徒這兩個月的文章中,剛好可以藉著回應Everly的問題
Thumbnail
avatar
金融人類學徒
2022-11-16
可可西里的藏羚羊與全球化經濟(一)美麗少女般的可可西里 在中國大陸西邊,青海省格爾木附近有一片海拔四千八百公尺以上的高原,面積將近五萬平方公里,在這裏,你踩下的每一個腳印,有可能是自地球誕生以來人類所留下的第一個腳印,因此,這被視為如美少女般漂亮與純淨的處女地,被命名為可可西里。〈蒙古語可可西里意思就是美麗的少女,另外因為發音
Thumbnail
avatar
李偉文
2022-10-16
全球化與地球村全球化與地球村 有許多朋友都分享說夢想是環遊世界。沒去哪裡與哪裡就終生遺憾!都說趁年輕出國多走走,多看看,可以擴展視野!有一陣子,我以自身的經驗,也是如是想, 不同的文化、人文風土刺激,的確是可以幫自己開許多的腦洞,接受更多不同! 前幾年,疫情開始後,接著不能出國趴趴走。有一位以前專帶歐洲團的年輕
Thumbnail
avatar
王怡然
2022-02-15
【國際移民日暨翻譯與全球化課程介紹】「翻譯與全球化」共有十個同學選修,許多修課成員曾在國外長住一段時間,因此課堂上能聽到在美國、菲律賓、德國、泰國、捷克、西班牙、日本、英國等不同國家的經驗分享,每次上課都能學到不同文化的觀點。
Thumbnail
avatar
臺師大翻譯所 NTNU GITI
2022-02-09
全球化與自由航行任務是說在前文「全球化的崩解與反挫」中,談到全球化在失業問題、保護主義與國際組織功能不彰的種種挑戰下,所面臨的危機。不過若進一步來討論全球化的本質,將會發現這個出現還不到六十年的字彙,其實是建立在二戰結束後,相對和平的海上運輸環境上。雖然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集團全面對立,但蘇聯與華沙公約組織.....
Thumbnail
avatar
王臻明
2021-01-13
印證《分裂的全球》的前瞻性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思考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發展,地球村概念無疑是一把雙刃刀,善的面向利用資訊科技普及和人口流動優勢,加速國與國溝通和發展,是歷史上最進步的力量,然而若沒有妥善管理,在政治因素與國家利益大前題底下,全球治理將會是一大障礙, 對人類發展甚至乎性命將帶來災難性威脅。
Thumbnail
avatar
凱彤
20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