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一 00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4.5.10 良因法師 隨筆
圓通訥曰:
「昔百丈大智禪師建叢林,立規矩,欲救像季不正之弊,
曾不知像季學者,盜規矩,以破百丈之叢林。
上古之世,雖巢居穴處,人人自律,
大智之後,雖高堂廣廈,人人自廢。
故曰:安危德也,興亡數也。
苟德可將,何必叢林;苟數可憑,曷用規矩。」
《野錄》

【演蓮法師譯文】
圓通居訥和尚說:
「從前百丈山大智懷海禪師,創建叢林,訂立清規,

意在拯救像法末法時期出家人種種放逸散亂的弊病。
何曾料到後代的僧人,竟然利用前人所訂立的規矩作幌子以假公濟私,

監守自盜,反而破壞了百丈禪師所創立的叢林規範。
追溯上古時代的出家人,他們各自住在山林洞穴深處,雖沒有規矩可依,

但他們都能自我約束,不犯律儀。
自從大智禪師建立叢林以後,出家人住的是高堂廣廈,反而縱情恣意,
雖有規矩而沒有人肯遵守。
這樣說來,一個人能否安心向道或自甘墮落,全看這個人的德行如何?

而世事的興替存亡,卻只能說是定數。
因此,倘若能夠持守道德,即使住在深山窮穀渺無人煙之處,
一樣可以修行,不一定非得住叢林不可。果能深達理數,
懂得因果法則,不用規矩也能自覺守法。」
良因贊曰:
德玉禪師說:
「果人肯真實操持德行,就是塚間樹下,也可修行,何必叢林?
果人肯通明理數,獵網火隊,亦可行道,何用規矩?」
有為法往往一利就有一弊,
縱然依百丈禪師所立之規矩,倘若後世不才,依舊是弊端叢生。
唯有從修道德(行)、明理數(解)下手,
以德化育,如風行草偃,建叢林、立規矩才有意義。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禪林寶訓》 2014.5.9 良因法師 隨筆 圓通訥和尚曰: 「躄者命在杖,失杖則顛。 渡者命在舟,失舟則溺。 凡林下人,自無所守,挾外勢以為重者, 一旦失其所挾,皆不能免顛溺之患。」 《廬山野錄》 【演蓮法師譯文】 圓通居訥和尚說: 「跛腳的人,他的行動全靠枴杖支撐著,一旦失去枴杖的支撐就會摔倒
《禪林寶訓》 2014.5.4 良因法師 隨筆 仁祖皇祐初,遣銀璫小使,持綠綈尺一書,召圓通訥住孝慈大伽藍。 訥稱疾不起,表疏大覺應詔。 或曰:「聖天子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師何固辭?」 訥曰:「予濫廁僧倫,視聽不聰,幸安林下,飯蔬飲水, 雖佛祖有所不為,況其他也?」 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難以久居。
《禪林寶訓》 2014.5.3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璉和尚,初遊廬山。圓通訥禪師一見,直以大器期之。 或問:「何以而知之?」 訥曰:「斯人中正不倚,動靜尊嚴, 加以道學行誼,言簡盡理,凡人資稟如此,鮮有不成器者。」 《九峰集》 【演蓮法師譯文】 有人問居訥禪師:「何以一見面便知此人將成大器?」
《禪林寶訓》 2014.5.2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大覺璉和尚住育王,因二僧爭施利不已,主事莫能斷。 大覺呼至,責之曰:『昔包公判開封,民有自陳以白金百兩寄我者亡矣。』 今還其家,其子不受,望公召其子還之。 公歎異。即召其子語之。 其子辭曰:『先父存日,無白金私寄他室。』
《禪林寶訓》 2014.4.27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凡人所為之惡,有有形者,有無形者。 無形之惡,害人者也;有形之惡,殺人者也。 殺人之惡小,害人之惡大。 所以游晏中有鴆毒,談笑中有戈矛,堂奧中有虎豹,鄰巷中有戎狄。 自非聖賢,絕之於未萌,防之以禮法,則其為害也,不亦甚乎。」
禪林寶訓 2014.4.26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太史公讀《孟子》,至梁惠王問: 何以利吾國?不覺置卷長歎,嗟乎!利,誠亂之始也。 故夫子罕言利,常防其原也。 原者,始也,尊崇貧賤,好利之弊,何以別焉?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則法亂;在私者,以欺取利則事亂。 事亂則人爭不平,法亂則民怨不服。
《禪林寶訓》 2014.5.9 良因法師 隨筆 圓通訥和尚曰: 「躄者命在杖,失杖則顛。 渡者命在舟,失舟則溺。 凡林下人,自無所守,挾外勢以為重者, 一旦失其所挾,皆不能免顛溺之患。」 《廬山野錄》 【演蓮法師譯文】 圓通居訥和尚說: 「跛腳的人,他的行動全靠枴杖支撐著,一旦失去枴杖的支撐就會摔倒
《禪林寶訓》 2014.5.4 良因法師 隨筆 仁祖皇祐初,遣銀璫小使,持綠綈尺一書,召圓通訥住孝慈大伽藍。 訥稱疾不起,表疏大覺應詔。 或曰:「聖天子旌崇道德,恩被泉石,師何固辭?」 訥曰:「予濫廁僧倫,視聽不聰,幸安林下,飯蔬飲水, 雖佛祖有所不為,況其他也?」 先哲有言:「大名之下,難以久居。
《禪林寶訓》 2014.5.3 良因法師 隨筆 大覺璉和尚,初遊廬山。圓通訥禪師一見,直以大器期之。 或問:「何以而知之?」 訥曰:「斯人中正不倚,動靜尊嚴, 加以道學行誼,言簡盡理,凡人資稟如此,鮮有不成器者。」 《九峰集》 【演蓮法師譯文】 有人問居訥禪師:「何以一見面便知此人將成大器?」
《禪林寶訓》 2014.5.2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大覺璉和尚住育王,因二僧爭施利不已,主事莫能斷。 大覺呼至,責之曰:『昔包公判開封,民有自陳以白金百兩寄我者亡矣。』 今還其家,其子不受,望公召其子還之。 公歎異。即召其子語之。 其子辭曰:『先父存日,無白金私寄他室。』
《禪林寶訓》 2014.4.27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凡人所為之惡,有有形者,有無形者。 無形之惡,害人者也;有形之惡,殺人者也。 殺人之惡小,害人之惡大。 所以游晏中有鴆毒,談笑中有戈矛,堂奧中有虎豹,鄰巷中有戎狄。 自非聖賢,絕之於未萌,防之以禮法,則其為害也,不亦甚乎。」
禪林寶訓 2014.4.26 良因法師 隨筆 明教曰: 「太史公讀《孟子》,至梁惠王問: 何以利吾國?不覺置卷長歎,嗟乎!利,誠亂之始也。 故夫子罕言利,常防其原也。 原者,始也,尊崇貧賤,好利之弊,何以別焉?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則法亂;在私者,以欺取利則事亂。 事亂則人爭不平,法亂則民怨不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如果祖先在鬼道受苦,通常活著的子孫也會不平安!」因此,不管是一般性誦經超渡法會,或是殊勝的密法超渡法會、普度的大超渡法會,我們活著的人要盡量為往生的人來做,提升他們在鬼道的境界,最好能為他們做功德使其往生善趣,現世者亦能化消災劫、平安順遂。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傍晚時分,老道士帶著徒弟來到山腳下一處密林。通向樹林內僅有一條小徑,陌上雜草叢生,看上去並不易走。   「記住貧道說過的話,別踏出道。」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一、野狐禪 百丈懷海禪師是馬祖道一禪師的嗣人,「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可見百丈禪師對禪門的貢獻。一日,百丈禪師說法圓滿,大眾皆已退去,獨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禪師問道: 「前面站立的是什麼人?」 老者答道:「我並不是人,實在是一隻野狐,當迦葉在世說法的時候,曾在此百丈山修行,有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活動說明: 透過禪的智慧,超越表象,洞悉生命的奧妙,找到心靈的寧靜。 在書裡老禪師說道:「有了問題,面對問題;沒有問題 ,何苦製造問題?!」 白雲老禪師的著作如同智慧的指南,引領我們發現生命中深層的安寧和滿足。 徵文主題 閱讀白雲老禪師著作《老僧常譚》讀後心得。 可以透過「千佛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如果祖先在鬼道受苦,通常活著的子孫也會不平安!」因此,不管是一般性誦經超渡法會,或是殊勝的密法超渡法會、普度的大超渡法會,我們活著的人要盡量為往生的人來做,提升他們在鬼道的境界,最好能為他們做功德使其往生善趣,現世者亦能化消災劫、平安順遂。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傍晚時分,老道士帶著徒弟來到山腳下一處密林。通向樹林內僅有一條小徑,陌上雜草叢生,看上去並不易走。   「記住貧道說過的話,別踏出道。」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一、野狐禪 百丈懷海禪師是馬祖道一禪師的嗣人,「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可見百丈禪師對禪門的貢獻。一日,百丈禪師說法圓滿,大眾皆已退去,獨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禪師問道: 「前面站立的是什麼人?」 老者答道:「我並不是人,實在是一隻野狐,當迦葉在世說法的時候,曾在此百丈山修行,有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活動說明: 透過禪的智慧,超越表象,洞悉生命的奧妙,找到心靈的寧靜。 在書裡老禪師說道:「有了問題,面對問題;沒有問題 ,何苦製造問題?!」 白雲老禪師的著作如同智慧的指南,引領我們發現生命中深層的安寧和滿足。 徵文主題 閱讀白雲老禪師著作《老僧常譚》讀後心得。 可以透過「千佛
Thumbnail
假如一個人永遠保持清醒,世間無罪惡事,因為人無法永遠清醒,所以才會有所謂的法存在,這個法叫做世間法,由於有世間法的存在讓人與人之間有了約束,彼此互相尊重,合作,生活下去。一旦這個世間法不存在或者被破壞,人就像畜生一樣,自相殺戮,彼此之間不懂得尊重,依我行我素的行為讓這個世間變得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