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一 040

更新於 2022/04/30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4.7.13 良因法師 隨筆

白雲曰:
「道之隆替豈常耶?在人宏之耳。
故曰:『操則存,捨則亡』。
然非道去人,而人去道也。
古之人處山林,隱朝市,不牽於名利,不惑於聲色,遂能清振一時,美流萬世。
豈古之可為,今之不可為也。
由教之未至,行之不力耳。
或謂古人淳朴故可教,今人浮薄故不可教,斯實鼓惑之言,誠不足稽也。」
《答功輔書》

【演蓮法師譯文】
白雲守端禪師在答覆郭功輔的信中說:
「佛法的興衰哪有一定的常法呢?關鍵在於人們對佛法的弘揚。
正如古人所說的:『能夠時時操守,則此道自然存在;如果放逸舍置,道也就隨著喪亡。』
因此並不是道離開了人們,而是人遠離於道啊!
試看古時許多高人哲士,或深隱於山林,不為名利所牽引,或獨處於鬧市,不為聲色所惑亂,皆能潔身自好地過著寧靜的生活,所以他們能夠享著清譽和雅望,並能使美名流芳於萬世。
像這種恬淡平靜的生活,難道只有古人能做得到,現在的人就做不到嗎?
其實,這是因為推行教化的工作沒有做到極致,行道的人不肯勉力而為。
有人說古人心地純樸敦厚,因此容易接受教化,現今的人大多浮躁輕薄,所以很難教化,這種言論實在是煽動人心,惑亂人的志向,阻人向善的一種流毒,像這樣的無稽之談,千萬不可相信。」
良因贊曰:
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聰明才智之士,於佛法能說、能寫者,多如繁星。
但真能感動人心,還是在於道德。
古人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以德居先,其二為輔。
思惟佛法很重要,但不應僅止於此,
學問只是標月指,要因詮見月。
以全部生命來體驗佛法,必能風行草偃!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下面我們討論第八覺:大心普濟覺。 前面我們提到應當以慈悲心來利益一切,但僅有慈悲心,其實還不夠,因為它的量還不夠廣大。慈悲心是通於二乘的聲聞、緣覺,甚至也是通於外道。所以第八覺悟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地發起菩提心。 所以,
禪林寶訓 2014.7.12 良因法師 隨筆 白雲謂功輔曰: 「昔翠巖真點胸①耽味禪觀,以口舌辯利,呵罵諸方未有可其意者,而大法實不明了。 一日金鑾善侍者②見而笑曰:師兄參禪雖多,而不妙悟,可謂癡矣。」 《白雲夜話》 【演蓮法師譯文】 白雲守端禪師對郭功輔說: 良因贊曰: 曰:「唸《法華經》已及三千
禪林寶訓 2014.7.11 良因法師 隨筆 功輔自當塗絕江,訪白雲端和尚①於海會。 白雲問公:「牛淳乎?」 公曰:「淳矣。」白雲叱之,公拱而立。 白雲曰:「淳乎淳乎,南泉②大溈③無異此也。」 仍贈以偈曰:「牛來山中,水足草足;牛出山去,東觸西觸。」 又曰:「上大人,化三千,可知禮也。」 《行狀》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七覺悟: 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願出家, 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這是第七:出家梵行覺。
禪林寶訓 2014.7.10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謂郭功輔曰: 「人之性情,固無常守,隨化日遷。 自古佛法,雖隆替有數,而興衰之理未有不由教化而成。 昔江西南嶽諸祖之利物也,扇以淳風,節以清淨,被以道德,教以禮義, 使學者收視聽,塞邪僻,絕嗜欲,忘利養。 必欲參究此道,要須確志勿易,以悟為期。 《坦
禪林寶訓 2014.7.6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謂佛鑒曰: 「住持之要,臨眾貴在豐盈,處己務從簡約。其餘細碎,悉勿關心。 用人深以推誠,擇言故須取重。 言見重則主者自尊,人推誠則眾心自感。 尊則不嚴而眾服,感則不令而自成。 自然賢愚各通其懷,大小皆奮其力。 《與佛鑒書見蟾侍者日錄》 【演蓮法師譯文】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下面我們討論第八覺:大心普濟覺。 前面我們提到應當以慈悲心來利益一切,但僅有慈悲心,其實還不夠,因為它的量還不夠廣大。慈悲心是通於二乘的聲聞、緣覺,甚至也是通於外道。所以第八覺悟就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地發起菩提心。 所以,
禪林寶訓 2014.7.12 良因法師 隨筆 白雲謂功輔曰: 「昔翠巖真點胸①耽味禪觀,以口舌辯利,呵罵諸方未有可其意者,而大法實不明了。 一日金鑾善侍者②見而笑曰:師兄參禪雖多,而不妙悟,可謂癡矣。」 《白雲夜話》 【演蓮法師譯文】 白雲守端禪師對郭功輔說: 良因贊曰: 曰:「唸《法華經》已及三千
禪林寶訓 2014.7.11 良因法師 隨筆 功輔自當塗絕江,訪白雲端和尚①於海會。 白雲問公:「牛淳乎?」 公曰:「淳矣。」白雲叱之,公拱而立。 白雲曰:「淳乎淳乎,南泉②大溈③無異此也。」 仍贈以偈曰:「牛來山中,水足草足;牛出山去,東觸西觸。」 又曰:「上大人,化三千,可知禮也。」 《行狀》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七覺悟: 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願出家, 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這是第七:出家梵行覺。
禪林寶訓 2014.7.10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謂郭功輔曰: 「人之性情,固無常守,隨化日遷。 自古佛法,雖隆替有數,而興衰之理未有不由教化而成。 昔江西南嶽諸祖之利物也,扇以淳風,節以清淨,被以道德,教以禮義, 使學者收視聽,塞邪僻,絕嗜欲,忘利養。 必欲參究此道,要須確志勿易,以悟為期。 《坦
禪林寶訓 2014.7.6 良因法師 隨筆 演祖謂佛鑒曰: 「住持之要,臨眾貴在豐盈,處己務從簡約。其餘細碎,悉勿關心。 用人深以推誠,擇言故須取重。 言見重則主者自尊,人推誠則眾心自感。 尊則不嚴而眾服,感則不令而自成。 自然賢愚各通其懷,大小皆奮其力。 《與佛鑒書見蟾侍者日錄》 【演蓮法師譯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Thumbnail
說到彌陀經,不得不說到中峰明本禪師的三時繫念,佛教徒的生離死別,總免不了請高僧大德來誦經渡亡,而最常念誦的,便是以阿彌陀經為主的三時繫念,其中白文便為禪師所寫的懷淨土詩: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傍晚時分,老道士帶著徒弟來到山腳下一處密林。通向樹林內僅有一條小徑,陌上雜草叢生,看上去並不易走。   「記住貧道說過的話,別踏出道。」
把固有的成見放下_禪七開示節錄9v2_方丈開仁長老 一、現代眾生的根性,較難專注於學習 二、把握好因緣,將固有的成見放下 其實,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在聽聞佛法,雖然可能學到很多修行方法、很多方式,也都認為自己是在實修,但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在修,實際上是很難有成就的。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若人會得,不妨有箇入處;若也不會,莫道不疑好。
Thumbnail
說到彌陀經,不得不說到中峰明本禪師的三時繫念,佛教徒的生離死別,總免不了請高僧大德來誦經渡亡,而最常念誦的,便是以阿彌陀經為主的三時繫念,其中白文便為禪師所寫的懷淨土詩: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Thumbnail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儼兮其若容;渙兮其若凌釋;礦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除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猶兮若四鄰;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這一段的意思是說品行與德行好的人與有智慧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深不可測,但
Thumbnail
  傍晚時分,老道士帶著徒弟來到山腳下一處密林。通向樹林內僅有一條小徑,陌上雜草叢生,看上去並不易走。   「記住貧道說過的話,別踏出道。」
把固有的成見放下_禪七開示節錄9v2_方丈開仁長老 一、現代眾生的根性,較難專注於學習 二、把握好因緣,將固有的成見放下 其實,學佛的人如果沒有在聽聞佛法,雖然可能學到很多修行方法、很多方式,也都認為自己是在實修,但是帶著這種根深蒂固的身見、我見在修,實際上是很難有成就的。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