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一 021

《禪林寶訓》卷一 02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4.6.12 良因法師 隨筆

raw-image

遠公曰:

「住持之要,莫先審取捨,取捨之極定於內,安危之萌定於外矣。

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從積漸,不可不察,

以道德住持積道德,以禮義住持積禮義,以刻剝住持積怨恨。

怨恨積,則中外離背。禮義積,則中外和悅。道德積,則中外感服。

是故道德禮義洽,則中外樂。

刻剝怨恨極則中外哀。

夫哀樂之感,禍福斯應矣。」

《二事與淨因臻和尚書》


【演蓮法師譯文】

浮山・法遠禪師說:

「當住持的人,最要緊的是首先要確定取捨:哪些事是有益於法門的需要舉辦?哪些事是無益於法門的應當放棄?這樣對於宜取宜捨的事,住持能夠運籌帷幄,胸有成竹,那麼法門的安危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

然而叢林僧眾能夠安和共住,並不是由一天形成的。同樣,叢林面臨危機,也不是由一天所致的,都是由平時漸漸積累而造成的,因此不能不有所警覺。

倘若當住持的能以身作則,用道德來引導大眾,那麼大眾自然都能修道德;住持以禮義行事,那麼大眾都能行禮義。相反的,假如住持平時以刻薄冷酷的心對待大眾,那麼大眾必定也是積怨懷恨在心。

怨恨積於心,上下內外就難免會形成離散背逆之勢。如果一寺大眾所積的是禮義,自然上下彼此和悅;所積的是道德,那就更能使內外感服了。

所以,叢林道德禮義成風,則上下內外充滿和樂。刻薄怨恨至極,則上下內外各懷哀傷。

哀則禍生,樂必福至。哀樂感於內,則禍福應於外。

raw-image

良因贊曰:

不只是佛寺方丈如此,住持佛教團體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以道相繫,在法上見,自然感召的都是尊道修行之人。

如果以世間福報、名利相吸,自然所感召者,

合則如燕雀處堂,喧鬧不已;

不合則人我是非,相互攻訐。

既然學佛修行是為了求解脫,

那麼還是尊崇道德禮義,在修行上見吧!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下面我們來分別學習這八個「覺」的內容。 第一、無常無我覺,這說到正見。 就像一輛車子,它可以開到任何地方,但如果方向錯誤,則開得越快,離目標越遠。車子本身並沒有對錯,對錯在於司機的認知。
《八大人覺經》良因法師 隨筆 從今天開始,我們來談論一個主題:「如何安住身心」。 我們接觸佛法,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安頓這念「不安」的心,它總是像猴子一樣四處攀緣、片刻不停,讓我們不堪其擾;唯有透過佛法的學習和修持,才能使它安住下來,乃至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解脫。
禪林寶訓 2014.6.8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夫天地之間,誠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 無上妙道,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間,故不難見。 要在志之堅,行之力,坐立可待。 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則勤而夕則憚之, 豈獨目前難見,予恐終其身而背之矣。」 《雲首座書》
禪林寶訓 2014.6.7 良因法師 隨筆 浮山遠和尚曰: 「古人親師擇友。曉夕不敢自怠。 至於執爨負舂,陸沈賤役。未嘗憚勞。 予在葉縣,備曾試之。(注) 然一有顧利害、較得失之心,則依違姑息,靡所不至。 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學道乎。」 《岳侍者法語》 【演蓮法師譯文】 浮山・法遠禪師說: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6.6 良因法師 隨筆 舜老夫謂浮山遠錄公曰: 「欲究無上妙道,窮則益堅。老當益壯,不可循俗。 苟竊聲利,自喪至德。 夫玉貴潔潤,故丹紫莫能渝其質。 松表歲寒,霜雪莫能凋其操,是故節義為天下之大。 惟公標緻可尚,得不自強。 古人云:『逸翮獨翔,孤風絕侶』宜其然矣。」 《廣錄》 良
禪林寶訓 2014.6.5 良因法師 隨筆 舜老夫曰: 「傳持此道,所貴一切真實。 別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實。 識因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實。 宏道德,接方來,乃住持之實。 量才能,請執事,乃用人之實。 察言行,定可否,乃求賢之實。 不存其實,徒炫虛名,無益於理。 《二事坦然菴集》 【演蓮法師譯文】
如何安住身心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下面我們來分別學習這八個「覺」的內容。 第一、無常無我覺,這說到正見。 就像一輛車子,它可以開到任何地方,但如果方向錯誤,則開得越快,離目標越遠。車子本身並沒有對錯,對錯在於司機的認知。
《八大人覺經》良因法師 隨筆 從今天開始,我們來談論一個主題:「如何安住身心」。 我們接觸佛法,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安頓這念「不安」的心,它總是像猴子一樣四處攀緣、片刻不停,讓我們不堪其擾;唯有透過佛法的學習和修持,才能使它安住下來,乃至讓我們得到真正的解脫。
禪林寶訓 2014.6.8 良因法師 隨筆 遠公曰: 「夫天地之間,誠有易生之物,使一日暴之,十日寒之,亦未見有能生者。 無上妙道,昭昭然在於心目之間,故不難見。 要在志之堅,行之力,坐立可待。 其或一日信,而十日疑之,朝則勤而夕則憚之, 豈獨目前難見,予恐終其身而背之矣。」 《雲首座書》
禪林寶訓 2014.6.7 良因法師 隨筆 浮山遠和尚曰: 「古人親師擇友。曉夕不敢自怠。 至於執爨負舂,陸沈賤役。未嘗憚勞。 予在葉縣,備曾試之。(注) 然一有顧利害、較得失之心,則依違姑息,靡所不至。 且身既不正。又安能學道乎。」 《岳侍者法語》 【演蓮法師譯文】 浮山・法遠禪師說: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6.6 良因法師 隨筆 舜老夫謂浮山遠錄公曰: 「欲究無上妙道,窮則益堅。老當益壯,不可循俗。 苟竊聲利,自喪至德。 夫玉貴潔潤,故丹紫莫能渝其質。 松表歲寒,霜雪莫能凋其操,是故節義為天下之大。 惟公標緻可尚,得不自強。 古人云:『逸翮獨翔,孤風絕侶』宜其然矣。」 《廣錄》 良
禪林寶訓 2014.6.5 良因法師 隨筆 舜老夫曰: 「傳持此道,所貴一切真實。 別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實。 識因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實。 宏道德,接方來,乃住持之實。 量才能,請執事,乃用人之實。 察言行,定可否,乃求賢之實。 不存其實,徒炫虛名,無益於理。 《二事坦然菴集》 【演蓮法師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