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家。

2022/04/2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第一章 - 安全感
19歲是我第一次搬出家裡住,到現在34歲了還是一樣自己住在外面,甚至越搬越遠,一開始只是跨縣市,現在已經在國外住了3年多,一直以為離家很遠,但最近才發覺原來我就是家。
不知道大家對家的定義是什麼,對於我來說,家就是可以給我安全感的地方、讓身體也讓心靈可以休息的地方、可以完全展現自我特質的地方、可以什麼都不做只是感受自己存在的地方。
三年前第一次搬到國外生活,結束交往8、9年的關係,原本大家所謂的"安全感"變得不是觸手可及,就好像原本扶著你學騎腳踏車的手一個一個的放開,接下來的路就只能自己勇敢地踏著腳踏板前進。一開始的心情是非常興奮的,畢竟剛學會騎腳踏車誰不想好好享受沿路的新風景,但過了一年腳踏車越騎越順又開始渴望以前擁有的安全感,於是我開始向外尋求,想當然任何關係建立在這種立足點都不會長久,不管是情人或是朋友,然而當我們需要從外面尋求安全感時才真的是一件最不安全的事,因為那等於是把自己感受的決定權送到別人手裡。那個時候的我當然不會這樣想,只會怪罪別人或是對自己感到自責,不是別人不好就是懷疑自己不夠好,在索取安全感的遊戲中自以為付出就會有收穫真的是一件非常消耗能量的事情。
不知道你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心有戚戚焉,但是沒關係啊!一切都只是人生的體驗也是靈魂的課題,在這個遊戲中挫敗幾次後總會有老娘不玩了的一天吧。後來我開始思考為什麼人一定要追求一段關係?為什麼一定要定義我們是家人、伴侶、閨蜜、點頭之交⋯?這些名稱是不是也只是人類方便溝通而已?就像狗是狗、樹是樹,每個名稱就是一個代名詞方便我們日常溝通,只是人類後來賦予它們的意義太重大了,父母就一定要全心全意付出在小孩身上?如果付出到掏空了自己,小孩會快樂嗎?男朋友必須體貼、善良,但看到他對別人好你就不開心?所以這麼棒的人格特質只能用在你一個人身上?這個世界還需要更多愛,我們不應該畫地自限甚至限制他人付出愛。閨蜜就一定要懂我?如果我自己都不懂我自己別人說再多都沒有用。諸如此類的期待如果別人放在我身上我一定也覺得壓力山大,最後再套一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公式進來,一切都變得豁然開朗。因為我們都只是人,就像狗是狗、貓是貓,植物在土壤自由生長,沒有誰要跟誰索取什麼,所有生物就只是在這個地球相遇並且共享一些經驗如此而已,而我要怎麼去感受完全取決於我怎麼看待這個經驗,從此我就成為了我的安全感,不再把情緒的決定權交付到別人手中。
這種感覺就像我變成一片大海,每艘在海上航行的船和旅客都會在海面上掀起或大或小的波浪,但我始終可以在一呼一吸中風平浪靜。
離家出走的安伯
離家出走的安伯
我是安伯,分享關於離家出走的事。 和我一起踏出舒適圈看見無限可能,並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察,發現不可預測的宇宙禮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