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我為最近剛上市的【
生態系競爭策略】所寫的推薦序,我自己收穫良多,也推薦大家閱讀。
要打造一家企業,你需要適應生態系的改變,但要創造一個產業,你需要造就生態系的改變。
在西方的產業界與創業圈有一個常見用語:Game Changer,卻很少出現在華文語境跟用語之中。從字義來看這個詞彙並不難懂,但從這個字沒有適當的翻譯語詞就可得知,我們對這個概念有多陌生。而這本書的英文原名(
Winning the Right Game),就很適切地傳達主題。
要贏得比賽,最重要的是選對賽道,甚至打造賽道。
對於多數習慣接受教育體制與職場規則的東方民族,源自於農業時代與封建社會所造成的崇尚安定與保守習性,也造成了多數人不理解打破框架與重塑框架的機會與價值。但全球社會歷經工業革命至今,從物質、能源到資訊的生產與消費革命(詳見
物聯網革命),再加上將近六十年的
摩爾定律所造成的指數型成長,從戰後嬰兒潮世代以降的各世代人類,都活在技術、產業、家庭、社會不斷變動的潮流中。
而整體來說,也就是生態系不斷在改變。而從演化生物學的觀點,生態系的快速變化,是物種變異與演化加速的最佳機會,卻也是適應不良的物種快速滅絕的原因。有趣的是,生態系與物種之間,並非單向關係,而是一種交互影響與循環的模型。大家想必都看過玻璃製的生態球,裏頭養著水草跟小蝦小魚;或者聽過為了移民火星而設計建造的大型生態圈,當中的動植物種類、數量與比例,還有生長與繁衍的速度,都會造成整體生態系與個別物種的興衰。
而生態系最有趣的部分在於,許多看似不起眼或者沒有大動作的物種,卻相較於食物鏈頂端的物種,對生態系有更大的影響力。一旦生態系的轉變到達臨界點,往往是食物鏈頂端的物種先被消滅。無論是當年的恐龍,或者目前瀕臨生態危機的北極熊,都是顯著的例子。
從這個角度,也就不難理解,財富五百強企業的排名,從五十年前至今的變動越來越快,前十名的更新速度或成長速度更是每十年都加倍。這是對大企業最糟的時代,卻也是對成長型企業改變遊戲規則、成為新遊戲贏家的最佳年代。從電子化到網路化、從無線通訊再到智慧生活,光是我們成長所經歷的二三十年,就已經有數不清的品牌崛起卻又快速消失。若細究那些能存活超過十年甚至持續成長的規模化企業,都是能夠適應甚至改變遊戲規則的玩家。
若把企業競爭比喻為物種的個體與群體競賽,本書從生態系的角度,分析了許多經典案例,相信歷經軟片相機、數位沖洗到手機打卡的你我,或者使用過音樂串流、手機導航、線上消費、自動駕駛與基因檢測的各種體驗,都會對書中的個案感到熟悉與好奇,這些失敗的大企業還有成功抵禦、進攻、合作或改變遊戲規則的新創企業,前者做錯了甚麼,後者又如何贏得比賽。
而隨著創業與投資經驗的累積,從參與台灣第一個新創加速器的創立、到走訪全球十多個新創生態系並曾經獲選為
台灣新創生態系大使的我,在落腳矽谷的這兩年,更深刻地體驗與感受到,所謂的產業或新創生態系,
並不是只有高密度的人群與企業聚落,而是層層交疊連結的市場、人才與資金關係。
事實上,矽谷的新創與企業再怎麼密集,也不可能比台灣島內的人際空間或交通時間更壓縮。反而因為時間成本高、消費市場大、產業鏈綿長,所以對於生態系的合作與競爭關係,都必須花更多時間進行研究與運行。台灣雖然有緊密而便利的製造業或服務業聚落,但因為同質性高,在生態系中位處的角色也都接近,也造成不可取代性偏低、理解與改變生態系的能力也較差。
在企業管理與新創領域我們常採用的競爭力分析與商業模式地圖,過去我們都是以個別企業的角度去進行,往往忽略了這些競爭與合作夥伴,其實都在一個彼此關聯而且動態的生態系統中。也唯有看到空間與時間的開放性與重疊性,無論是創業者、經理人或投資人,才能找到創造更大價值的正向循環軌跡,而所謂的飛輪效應與網路效應,從來也都必須在生態系的概念下才能運行。
我曾經訪問過一個傑出的創業者、曾經是台灣最年輕的上市公司創辦人「究竟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
他給我的答案是英雄順時勢,時勢辨英雄。我想這個答案並非客氣,但也道出了他的企業雖然一路成長但也曾經遭遇瓶頸的關鍵。要打造一家企業,你需要適應生態系的改變,但要創造一個產業,你需要造就生態系的改變。
這是最壞的年代,但也是最好的年代。與其讓世界改變你,不如改變這世界。
--
對這本書有興趣的讀者,出版社(天下雜誌)於本月
博客來會員日有
本書的加碼優惠活動「5/7-5/8 限定!結帳點選 @world20 本本折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