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兩三年,誕生於2005年的新創
加速器產業,也即將邁入二十年。可以說加速器其實已經是老行業,在矽谷不只加速器彼此的競爭激烈,過去幾年由於資金蓬勃、創投與加速器之間的搶錢搶人大戰,也持續上演。
但若以創投或資本市場最熱愛的高倍率投資回收,也就是上市前估值超過十億美元的新創公司,是否都來自這些網羅天才與工程師的新創加速器呢?根據【
獨角獸創業聖經】作者
Ali Tamaseb 的統計,過往十五年,
其實只有十分之一的獨角獸出自加速器團隊。這個數字,非常違反多數人對新創生態系的印象對吧?
但真正經營或經歷過加速器的投資人或創業者,其實很能理解這個現象。因為加速器的小額投資、創業環境與業師資源,最能幫助的是首次創業的創業者。但獨角獸創辦人的最大共同背景是有過創業經歷,尤其是【前一次創業以超過五千萬美元的價格被收購、或者創造過超過一千萬美元的年營收】的連續創業者。
而有過這樣經歷的創業者,被該書作者稱為超級創業者(Super Founders,也就是英文原著書名的來源),他們再次創業既不需要小錢(好吧,十萬美元其實也不小)也不需要導師,基本上不太可能申請加速器,反而極有可能成為加速器的導師甚至投資人。
因為加速器多半投資入選的每個新創公司五到十萬美元(也就是獲投團隊估值大約在一百萬到兩百萬美元),提供的創業資源主要以行銷能力提升、募資簡報能力、團隊組建與商業模式設計、修正為主。若前次創業出場金額超過千萬美元的創業者,基本上都已經經歷過這些過程、熟悉這些知識,再次創業的企業估值通常也都從數百萬美元起跳,也就是第一次募資通常都會獲得五十萬到一百萬美元以上。(至於那些沒有投資團隊一毛錢的加速器,就只是掛上新招牌的育成中心而已。)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各大加速器,除了會募集基金投資當屆團隊之外,都還會另外成立創投基金。因為若要投資到獨角獸,目標其實是這一群創過業的業師或者再次創業的加速器校友。加速器不是不能產出獨角獸,但可以說獨角獸是加速器生態系的關聯性超值產品,而非輔導與投資創業新手的直接成果。
其實加速器的這種業師或校友設計與投資意圖,創投早就具備了。在許多較具規模、有多筆基金在旗下管理的創投公司,有一種職位叫 EIR(Entrepreneur In Residence,一般翻譯為駐點創業者),也就是類似的角色或投資企圖。這樣的角色通常剛成功出場的創業者,可能因為連續幾年瘋狂工作、想休息一下或因為人生階段(例如新婚或生子)而沒有要馬上創業。
這些EIR除了協助創投看案子、帶進案源或進到獲投公司協助管理,創投對這個角色的主要企圖就是要投資他/她的下一次創業。獲得錄用的EIR,通常會支領一年到兩年的薪資,而這筆薪資基本上在下一次創業時,也會轉換為創投基金對該新創公司的持股。
最後,加速器也算是時代的眼淚,當年因為雲端與行動網路的出現讓創業門檻巨幅降低、創業知識濃度需要聚集,加上網路效應與先進者優勢,再遭遇到次貸風暴、創投阮囊羞澀的時期,所以Y-Combinator開設五年內才能產出如Dropbox及 Airbnb等知名獨角獸。
但隨著過去十年人工智慧跟硬體新創的重資本跟產業資源,以及許多創投採用各階段通吃的策略(例如a16z),加速器也面臨了各種挑戰。上個月,加速器領域最新的破壞(行情)式創新,來自
紅杉資本推出
每個案件投資一百萬美元的
超級加速器(然後
a16z 也跟進),相較於多數投資數萬美元的加速器來說,這很有可能是一個
吸走 Super Founders 的 Super Ventures 。
矽谷果然不缺新把戲,但也是一個舊瓶裝新酒、靠規模跟資本優勢爭取指數型勝率的地方。而創投與加速器的資本競賽或角色重疊,也只是顯示了有經驗的創業者,在矽谷有多珍貴與被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