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破天荒升息1碼!房貸利息年增近2萬,該租房還是買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文 / 遠見編輯部許雅綿

美國聯準會16日宣布升息1碼後,我央行總裁楊金龍也隨之跟著升息1碼,鷹派作風讓外界跌破眼鏡,而通貨膨脹已是近年的熱門議題,這樣的前提對購屋族的影響是什麼?如果手頭備有資金,該買房還是租房?

35歲的上班族小楊前陣子終於圓夢買了新房,擺脫無殼蝸牛族的行列。只是,央行宣布升息後,像小楊這樣的首購房貸族,荷包將會縮水不少。

舉例來說,若是身上還背著1000萬的房貸為例,每升息一碼,一年利息就將增加2萬5000元。對購屋族來說,實則負擔變重了。

然而,若是還在觀望、想買屋的民眾,難道要改成租房更划算嗎?

raw-image

「租金房貸比」試算告訴你

屋比房屋總監陳傑鳴觀察,全台都會區房價、租金高漲,目前有不少指標可提供民眾來衡量房價與租金是否可合力負擔,包含租金房價比、房價所得比、房貸負擔率、房價租金比等。

不過,目前世界各國都會區內房價、租金過高難以負擔,幾乎舉世皆同,目前房價在熱錢不斷堆積上漲的環境下,想見到房價與租金「合理負擔化」的情況並不容易。

根據網路待租資料可發現,全台主要都會區的住宅租金開價普遍有兩至三成左右的驚人成長,租金漲勢甚至高於房價漲幅。

陳傑鳴表示,目前民眾薪水的增長速度明顯難以望其項背,無殼族的居住空間正逐步被擠壓,不僅買不起房,若大環境無法改善,讓房價、租金繼續狂飆,未來低薪的年輕人,徹底租不起房也並非不可能。

然而,在萬物皆漲的情況下,目前該租房,還是買房?陳傑鳴認為,目前房價確實有泡沫化的疑慮,但這個泡泡何時會破裂,難以預估。

他建議,租屋族可先從「租金房貸比」(即每月租金占每月房貸的比重),也就是每個月要繳的租金除以房貸,來做為是否買房的判斷。

例如月租金2萬元,房貸是3萬元,兩者相除的占比約為66%。

值得注意的是,陳傑鳴說,只要「租金房貸比」高於六成,等於大半的租金都在幫房東繳房貸,等於幫房東養房子,此時不妨開始考慮「轉租為買」。

租金房貸比超過六成,考慮轉租為買較划算

舉台北租屋市場為例,目前北市住宅租金,以每坪1500元以上實屬普遍,若租25坪,估計租金每月需負擔約3萬7500元,如果租屋族轉租為買,改購買25坪、單價60萬,總價約1500萬元的物件,以貸款八成(約1200萬)、30年房貸、利率1.5%計算,每月本利攤還房貸約負擔4萬0841元。

此時,「租金房貸比」將高達九成以上,等於幫房東養房子,相當不划算。

也因此,陳傑鳴建議,租屋族如果存夠自備款,買房確實是可以考慮的,除了可考量到外圍地區購屋,以通勤時間節省房價外,現在低房貸利率與多元的「長寬限期」「長貸款年限」等方案,甚至市場還有「本金前低後高的階段式還款房貸」來幫住首購族購屋,加計寬限期,前十年只要攤還房貸本金約一成,購屋族買房負擔將明顯大減。

民眾只要有心買房並做比較,相信要找到合適的銀行貸款,「轉租為買」是有機會的。

租房或買房,關鍵均在「資產配置」

若選擇不租房,接下來想買房的民眾,在房價飆漲情況下,首先,建議具體計算房價、房貸及頭期款金額,以及家庭收入間的關聯,並取得平衡;再者,做好資產配置。

理財作家李雅雯(十方)就分享兩個買房時,可思考的資產配置方向。

第一, 房價要控制在年收入的十倍。

李雅雯說,若雙薪家庭月收入總和10萬元,年薪是120萬元。那麼能負擔的房價應該落在1200萬元。只要房子買在1200萬元以內,不亂花錢,就能確保每個月還有機會能存下20%現金。

第二, 存20%現金。

李雅雯試算,若堅持每個月、每一年存20%現金,再把20%現金買入好股票,同時,不間斷地繳交勞保年金。那麼,30歲的年輕夫妻,就能手握672萬元現金,安穩退休。

但,672萬現金,退休後真的夠用嗎?

「真的夠,」李雅雯說,若勞保年金每個月兩人合計有4萬元,672萬現金放在好股票上,長期來看,一個月能長出5萬6000元的「股利+增值」。4萬加上5萬6000元,每月9萬6000元的金額,支應夫妻倆的退休生活,綽綽有餘。

其實,買房或是租房,沒有對錯,都是一種選擇,而當中關鍵在於「資產配置」,因最終資產配置的方式,將決定你未來可以選擇的生活方式。

延伸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遠見雜誌的沙龍
30會員
195內容數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一直以「傳播進步觀念」,「社會進步的動力」自許。為了要在網路時代,一面要減少資訊氾濫,一面要用新的平台擴大影響,2013起,我們十分慎重地邀請了五十餘位(累積迄今超過百位)來自台灣、大陸、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海內外有成就、有見解、有理想的人士,各在其專業領域發表其獨立意見。
遠見雜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01
文 / 陳慶德 全球步入大通膨時代,南韓物價指數也來到23年新高,6月物價指數比去年同期爆增6%,最平民的炸醬麵要價將近一萬韓元(台幣近300元),大學食堂中以經濟實惠著稱的「學餐」也攀漲一倍。 不再便宜,大學學餐也「漲」聲響起 物價創23年新高,炸醬麵一碗將近一萬韓元 延伸閱讀
Thumbnail
2022/08/01
文 / 陳慶德 全球步入大通膨時代,南韓物價指數也來到23年新高,6月物價指數比去年同期爆增6%,最平民的炸醬麵要價將近一萬韓元(台幣近300元),大學食堂中以經濟實惠著稱的「學餐」也攀漲一倍。 不再便宜,大學學餐也「漲」聲響起 物價創23年新高,炸醬麵一碗將近一萬韓元 延伸閱讀
Thumbnail
2022/08/01
文 / 李世暉 作為國會最大派系「安倍派」領袖,安倍晉三堪稱最挺台日相,原本預定在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束後,於7月底訪問台灣。7月8日槍擊意外,對台日關係來說,他的去世,讓台日關係的未來發展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 延伸閱讀 安倍事件》最愛台日相,安倍晉三的政治路坎坷 延伸閱讀
Thumbnail
2022/08/01
文 / 李世暉 作為國會最大派系「安倍派」領袖,安倍晉三堪稱最挺台日相,原本預定在日本參議院選舉結束後,於7月底訪問台灣。7月8日槍擊意外,對台日關係來說,他的去世,讓台日關係的未來發展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柱。 延伸閱讀 安倍事件》最愛台日相,安倍晉三的政治路坎坷 延伸閱讀
Thumbnail
2022/08/01
文 / 邱于瑄 本文出自 研究所特刊 放棄人人稱羨的台積電主管職與高薪,35歲瓦基轉戰podcast播客,《下一本讀什麼》爆紅的秘訣是什麼? 節目竄升令人驚喜,但背後的瓦基是誰,或許更讓人驚訝! 給自己緩衝期,擁抱不同可能 不過,面對迷惘,瓦基卻不急著找答案,而是給了自己「緩衝期」。 延伸閱讀
Thumbnail
2022/08/01
文 / 邱于瑄 本文出自 研究所特刊 放棄人人稱羨的台積電主管職與高薪,35歲瓦基轉戰podcast播客,《下一本讀什麼》爆紅的秘訣是什麼? 節目竄升令人驚喜,但背後的瓦基是誰,或許更讓人驚訝! 給自己緩衝期,擁抱不同可能 不過,面對迷惘,瓦基卻不急著找答案,而是給了自己「緩衝期」。 延伸閱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升息後每月支出立馬增加3000多,日子真的越來越難過了,一起看看央行說了甚麼?
Thumbnail
升息後每月支出立馬增加3000多,日子真的越來越難過了,一起看看央行說了甚麼?
Thumbnail
在台灣普遍都會認為買房是一個很聰明的決定。 因為有許多案例都告訴你,在台灣不少人靠買房致富。 台灣人真的很愛房地產,根據前年財政部的調查:全台共804萬人有房子,1.95萬人擁有10間以上房產。 當你存到一筆錢,像是存到 3、400萬的時候,身邊的親朋好友都會跟你說買房就對了,連你虛榮心也是這樣告訴
Thumbnail
在台灣普遍都會認為買房是一個很聰明的決定。 因為有許多案例都告訴你,在台灣不少人靠買房致富。 台灣人真的很愛房地產,根據前年財政部的調查:全台共804萬人有房子,1.95萬人擁有10間以上房產。 當你存到一筆錢,像是存到 3、400萬的時候,身邊的親朋好友都會跟你說買房就對了,連你虛榮心也是這樣告訴
Thumbnail
最近平均地權條例的子彈還在飛,影響的是未來 但對於兩年前交屋搬進人生首購住家的自住客K先生來說 影響比較大的反而是去年的四次升息 今天跟好友K聊:「從2021年3月開始到2022年12月,每個月的房貸支出已經多4000多元,一年下來差不多一個月的薪水了!」 **台灣央行去年底(2022年)舉行第四季
Thumbnail
最近平均地權條例的子彈還在飛,影響的是未來 但對於兩年前交屋搬進人生首購住家的自住客K先生來說 影響比較大的反而是去年的四次升息 今天跟好友K聊:「從2021年3月開始到2022年12月,每個月的房貸支出已經多4000多元,一年下來差不多一個月的薪水了!」 **台灣央行去年底(2022年)舉行第四季
Thumbnail
前(109)年疫情開始延燒台灣,認真思考如果要為了學區買房,勢必要提前個幾年,裝潢要時間、找工作要時間,盤點自己的身家則是進行式; 去(110)年痛定思痛,美國實在太邪惡,反覆操弄幾次QE,沒有借款、槓桿的人會輸很慘,那麼還是加入遊戲(不過連續升息的這個時間點,又跟當時不同...)
Thumbnail
前(109)年疫情開始延燒台灣,認真思考如果要為了學區買房,勢必要提前個幾年,裝潢要時間、找工作要時間,盤點自己的身家則是進行式; 去(110)年痛定思痛,美國實在太邪惡,反覆操弄幾次QE,沒有借款、槓桿的人會輸很慘,那麼還是加入遊戲(不過連續升息的這個時間點,又跟當時不同...)
Thumbnail
最近已經買房的你會收到一封這樣子的銀行通知信...
Thumbnail
最近已經買房的你會收到一封這樣子的銀行通知信...
Thumbnail
房價下跌在近十年可以說是個神話,大家都覺得房價只會漲不會跌,要買就趁早,晚買就更買不起了,以台灣人有土斯有財,買房是人生必要的目標,這樣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所以有自住需求的話,再怎麼苦,也要撐著買下去,這樣才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心裏才踏實,但房價真的只會漲不會跌嗎?
Thumbnail
房價下跌在近十年可以說是個神話,大家都覺得房價只會漲不會跌,要買就趁早,晚買就更買不起了,以台灣人有土斯有財,買房是人生必要的目標,這樣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所以有自住需求的話,再怎麼苦,也要撐著買下去,這樣才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心裏才踏實,但房價真的只會漲不會跌嗎?
Thumbnail
因為美國量化寬鬆資金氾濫,前2年房市狂漲,周圍的朋友有房的沒房的都在看房買房,就怕手中的現金因為通膨越來越薄,想買房保值。直到2022年房市走勢開始不明朗。 前幾天朋友間的聚會,聊到未來房市走向: S姐說:「建材貴、人工貴、土地稀缺價格更貴,再加上通貨膨脹的預期,房價也只能越來越貴了。
Thumbnail
因為美國量化寬鬆資金氾濫,前2年房市狂漲,周圍的朋友有房的沒房的都在看房買房,就怕手中的現金因為通膨越來越薄,想買房保值。直到2022年房市走勢開始不明朗。 前幾天朋友間的聚會,聊到未來房市走向: S姐說:「建材貴、人工貴、土地稀缺價格更貴,再加上通貨膨脹的預期,房價也只能越來越貴了。
Thumbnail
文 / 遠見編輯部、許雅綿 美國聯準會16日宣布升息1碼後,我央行總裁楊金龍也隨之跟著升息1碼,鷹派作風讓外界跌破眼鏡,而通貨膨脹已是近年的熱門議題,這樣的前提對購屋族的影響是什麼?如果手頭備有資金,該買房還是租房? 然而,若是還在觀望、想買屋的民眾,難道要改成租房更划算嗎?
Thumbnail
文 / 遠見編輯部、許雅綿 美國聯準會16日宣布升息1碼後,我央行總裁楊金龍也隨之跟著升息1碼,鷹派作風讓外界跌破眼鏡,而通貨膨脹已是近年的熱門議題,這樣的前提對購屋族的影響是什麼?如果手頭備有資金,該買房還是租房? 然而,若是還在觀望、想買屋的民眾,難道要改成租房更划算嗎?
Thumbnail
2022.03.17台灣央行也宣布跟進,升息一碼。既使立意良善,但台灣人民卻也在「買不起房」的低谷中再度墜落,至於影響到底多深,還要跟著2021.07.01開始生效的「房地合一稅2.0」一起說。 升息也是打房手段? 到底差多少 這真的有「打房」的意義嗎? 打房政策有用嗎? 房地合一稅2.0 📷
Thumbnail
2022.03.17台灣央行也宣布跟進,升息一碼。既使立意良善,但台灣人民卻也在「買不起房」的低谷中再度墜落,至於影響到底多深,還要跟著2021.07.01開始生效的「房地合一稅2.0」一起說。 升息也是打房手段? 到底差多少 這真的有「打房」的意義嗎? 打房政策有用嗎? 房地合一稅2.0 📷
Thumbnail
房貸繳不出來該怎麼辦? 1. 使用房貸寬限期 2. 活化不動產 房屋增貸 房屋轉增貸 二胎房貸...點擊看更多 央行升息1碼房貸要多繳多少?房貸試算工具 免費房貸試算工具一覽表 點擊看更多 房貸試算工具使用注意事項? (1) 使用便利 (2) 填寫個人資..點擊看更多
Thumbnail
房貸繳不出來該怎麼辦? 1. 使用房貸寬限期 2. 活化不動產 房屋增貸 房屋轉增貸 二胎房貸...點擊看更多 央行升息1碼房貸要多繳多少?房貸試算工具 免費房貸試算工具一覽表 點擊看更多 房貸試算工具使用注意事項? (1) 使用便利 (2) 填寫個人資..點擊看更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