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部落裡的圖書館:專訪松林書屋執行長啟明‧拉瓦 (一)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松林書屋啟用儀式當天,書屋前樹蔭下,一張鋪著帶有傳統花紋桌巾的摺疊長桌,和桌前幾張摺疊椅坐著成排的貴賓。這些貴賓皆參與書屋從無到有的過程,設計、搭建到內部家具擺設,都付出了一份心力,書屋可以說是集社會各方之力而成。這一天,他們齊聚在書屋前,見證書屋啟用、揭牌的一刻。
前來觀禮的賓客們,在樹蔭下挪動著簡易的凳子,隨意找一隅舒適、自在的位置。
這是一場簡易而溫馨的啟用儀式,沒有過分鋪張的布置,也沒有整齊但冷冰的座位。免去遮住天空的棚架,珍貴的冬日暖陽得以自葉片的間隙灑落在群眾肩上。偶爾飄來一小片烏雲,短暫地遮住冬陽又緩緩散去。
典禮進行的步調,和週末時的部落同步,以一種緩慢且舒適的方式前進。
貴賓們輪流在賓客前致詞,分享參與書屋建造過程的心得,麥克風的傳遞,猶如書屋的搭建過程,一棒接一棒,眾人合力完成。
麥克風並未在書屋執行長啟明.拉瓦老師手中多作停留,大多數的時間,他都站在離貴賓席稍微有一段距離的入口處,和觀禮的賓客站在一起,靜靜地當一位聽眾,偶爾向晚來參與的賓客遞上一張書屋的介紹資料。

回家路上|

【全家合照】(左起)三姐、大嫂、大哥、二哥、二嫂、啟明老師。(啟明.拉瓦提供)
在成為書屋執行長之前,啟明‧拉瓦老師已擁有許多身份,專業是社會學,任職於科博館,長年從事人類學考古工作。
多年來,以人類學的目光,凝視文化的變遷、社會議題,曾出版《重返舊部落》、《我在部落的族人們》、《移動的旅程》等報導文學集。近幾年每週到暨南大學擔任講師,教授原住民文學。
集人類學家、報導者、教學者的身分於一身,幾乎在各領域及社會各個角落都能看見啟明‧拉瓦老師的身影。為了調查舊部落,往返於都市於山林;為了撰寫二林喜樂保育院的瑪喜樂阿媽,飛越太平洋訪查阿媽的前半生。老師的身影,猶如在叢林裡觀察的動物學家,為避免驚嚇、擾動現場,總巧妙地隱身在人群當中。
活動過程中,人們很難在第一時間就注意到他,但他卻掌握著身邊的風吹草動及細微變化。
在這段觀看與被觀看的雙向關係當中,有時角色對調,觀看者成為被觀看者。啟明.拉瓦老師曾因外貌與族人的不同,在部落裡受到族人的注目。如瓦歷斯‧諾幹在《重返舊部落》的推薦序〈移動的旅程〉中所言:
啟明第一次出現在我的部落時還不是叫做泰雅名的『啟明‧拉瓦』,特別是那他那一張平地孩子素淨的臉龐根本是漢人,我們泰雅族也是以貌取人的直呼他的漢名──趙啟明。
漢人樣貌的啟明往返都市、山林間,手持筆記、錄音機的身影,引起族人們的好奇,成為被觀看的對象。過了一段時間,族人們才知道,漢人的外貌下,也流著泰雅的血液。
如啟明老師在《重返舊部落》的自序中所敘,啟明老師的母親是仁愛鄉發祥村紅香部落的泰雅族人,第一任丈夫為同為泰雅族的瑞岩部落族人,因隨南洋高砂義勇隊出軍而歿,帶著幼子改嫁至親愛村的松林部落,生有一子一女,第二任丈夫不幸病故後,帶著幼女,再次改嫁至台中的眷村當中。啟明老師為第三段婚姻所生之子,上有兩位哥哥、一位姊姊。這位眷村孩子身上流著的,還有泰雅族的血液。
改嫁至台中後,母親每年仍會帶著幼子往返台中與南投部落之間數回。
當時交通不如現今便利,「回家」需先搭乘行經台14線的客運至埔里,大里、霧峰、草屯、國姓,最後才至埔里。仁愛鄉各部落尚未有對外公車行駛,部落與埔里聚落的往來,仰賴族人們以客貨車接送。
在柏油路還沒鋪到部落前的年代,險峻的山勢,沿途的顛簸和蜿蜒的山路。這趟旅程既耗時又費力,每回上下車、等待時間,便耗去大半天。
在部落入口處,有一入山檢查哨,戒嚴時代,警察嚴查每一輛進部落的車輛,嚴防「可疑份子」進入部落。國中時,啟明老師獨自回部落,因一張平地漢人臉,和臉上掛著的眼鏡,實在不像族人。在檢查哨前被攔下,直到客貨車回到部落內,族人們通知部落裡的大哥,騎車出來證明是家人,才得以通行。
經歷幾十年的歲月,管制站早已撤去,書屋裡展出部落百年歷史影展,啟明老師指著一張甲種管制站的照片說:「後來我每次經過這裡都會特別緊張,我會把眼鏡拿下來,側頭假裝睡覺。」當時的心情,直至今日仍感受得到那份緊張、不安。
而今,時代變遷,解嚴後,管制站撤去了,柏油路一路鋪到部落的家門前,家戶幾乎都擁有私人汽車。回家的路途,不再需要舟車勞頓,這趟車程,彷彿有了直達車,一路從台中的家往南投的部落。不再擔心駐守在部落口、逐車檢查的警察,也不必再擔心被質疑身分的「正確性」。
回家的路,看似平坦多了。
點這裡繼續看
avatar-img
4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母親頓日愁煩  教了五年書,有意再升學,申請保送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母親卻頓日愁煩 隔壁家正在蓋房子正搭了鷹架,我從自己家裡後陽台爬過去,翩翩然下到樓下來,穿著外出服自外走入自家門。有一群人,和一個媒婆正在聊天,最近這種情形特別頻繁。雖然媽媽無意早早把我嫁出去,可是正值芳年20的卻像是一朵盛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清晨清萊一日遊,導遊延誤,遇到白廟、藍廟和黑屋博物館,盡情放鬆,同遊客並肩而行,參觀各個景點。最後一站採購伴手禮,收穫滿滿的一天。期待下次的重逢。
Thumbnail
#尋找縫隙,近身部落 民國76年因為就學離開部落,在回來部落已經是17年的事情。在外工作的後幾年有機會在花蓮、台東從事社區營造工作以及社工工作。17年後這些工作經驗成為我在部落工作的基礎知識與經驗。民國93年因為父親過世,於是打包行李決定回部落。 當時自己算是部落少數念過大學的知識分子…
Thumbnail
「蘆竹湳像是被遺忘在時間洪流中的老靈魂,是被現代人漸漸遺忘的舊記憶」,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娓娓道出這裡給大家的第一印象。繼承父親志業的許書凡與其他幾位返鄉幫忙的志工青年,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資源協助下,從志工變正職工作,現在更已把這裡當家來經營。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作者李雅容,也就是李應鏜的女兒,在自序裡提及自己兒時在家中從旁觀察的時刻,那些來訪的客人和父親、母親的交談,總是用著一口道地的臺語,對許多人而言,生活於1930-1950年代的臺灣地方仕紳,總好像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對於她而言,卻是一段真實的童年。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來義減災知識走動式工作坊,藉由這場工作坊,我們瞭解了當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以及與不同族群之間的互動和合作。透過這篇文章,讀者可以獲得對原住民族社會永續科技發展平臺的相關資訊。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
Thumbnail
母親頓日愁煩  教了五年書,有意再升學,申請保送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母親卻頓日愁煩 隔壁家正在蓋房子正搭了鷹架,我從自己家裡後陽台爬過去,翩翩然下到樓下來,穿著外出服自外走入自家門。有一群人,和一個媒婆正在聊天,最近這種情形特別頻繁。雖然媽媽無意早早把我嫁出去,可是正值芳年20的卻像是一朵盛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清晨清萊一日遊,導遊延誤,遇到白廟、藍廟和黑屋博物館,盡情放鬆,同遊客並肩而行,參觀各個景點。最後一站採購伴手禮,收穫滿滿的一天。期待下次的重逢。
Thumbnail
#尋找縫隙,近身部落 民國76年因為就學離開部落,在回來部落已經是17年的事情。在外工作的後幾年有機會在花蓮、台東從事社區營造工作以及社工工作。17年後這些工作經驗成為我在部落工作的基礎知識與經驗。民國93年因為父親過世,於是打包行李決定回部落。 當時自己算是部落少數念過大學的知識分子…
Thumbnail
「蘆竹湳像是被遺忘在時間洪流中的老靈魂,是被現代人漸漸遺忘的舊記憶」,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 許書凡 娓娓道出這裡給大家的第一印象。繼承父親志業的許書凡與其他幾位返鄉幫忙的志工青年,在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提供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資源協助下,從志工變正職工作,現在更已把這裡當家來經營。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作者李雅容,也就是李應鏜的女兒,在自序裡提及自己兒時在家中從旁觀察的時刻,那些來訪的客人和父親、母親的交談,總是用著一口道地的臺語,對許多人而言,生活於1930-1950年代的臺灣地方仕紳,總好像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對於她而言,卻是一段真實的童年。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來義減災知識走動式工作坊,藉由這場工作坊,我們瞭解了當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以及與不同族群之間的互動和合作。透過這篇文章,讀者可以獲得對原住民族社會永續科技發展平臺的相關資訊。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