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這篇文章,有點像對自己的告白與告別,猶豫很久還是選擇將它寫出來,除了想正式地、儀式地向過去說再見,也希望對自己更加坦率誠實。
在關係中的自我,彷彿站在哈哈鏡前,把我照的誰都不是,卻又都是我。
Photo by DESIGNECOLOGIST on Unsplash
內容目錄:
1.曾經的曾經
2.在故事之後,負負得正?
3.關於理解、諒解、和解
4.和過去告別,是必然之路
曾經的曾經
我自認內在有個老靈魂,老派的關係、緩慢的步調,都讓我感到安心,卻也是因此,時常讓我在現今快節奏的時代裡感到異於常人。
一般我們對於分手後的療傷多少都有些類似的理解,那種淒美、哀傷、痛苦的感受,如果夠幸運,誰都不想再體會一次心碎的過程,然而卻很少人能明確地說出,多久才能夠「痊癒」?怎麼樣的狀態才是「走出來」?
伴侶的定義對我來說,是互相尊重與珍惜彼此的時間,也願意承受關係中的好與壞。和初戀男友交往了3年,兩人始於友情,但關係的開端卻不怎麼美妙。我們是大學同班同學,就算日久生情、想把握緣分的想法,即使念頭簡單行為勇敢,內在的拉扯也只有自己知道,外界看到的是一個不顧友情只要愛情的人,因為他的前任也是同學,看到這是否有點感覺,道德感正在衝撞腦細胞哈哈…
想當年阿,班上不論熟或不熟的同學,以他們眼中所見去定義事實,人人對我避而遠之,所幸我骨子裡有種不服輸的DNA,讓我能轉化這樣挫折的能量,但老實說我也只能愈挫愈勇,展現我很好的模樣,這能讓我感覺自己更堅定一些,不讓外界知道我也難受,以免更加虛弱。但長大後再回頭看看自己,我覺得當年那女孩,堅強的讓人想哭。
一直以來一個人生活,積累下來的世界彷彿崩塌了,從此以後,原本可以平靜面對的每一件事,都讓人感到悲傷。 — 《在黑暗中等》乙一
想靠著男友哭訴時,他告訴我這樣離你而去的人,就不需要太在乎他們,然而對方沒同理到的部分是,他的生活幾乎沒有受到影響,而我的生活基本上都重置了。這也是我倆關係的核心種子,反覆以不同形態在1000多個日子中上演著,低能量時需要倚靠,得到的總是我不夠堅強、或想太多的答覆。
每次的經歷我總感覺,彷彿全世界的烏雲和委屈都在我頭上了,大家都說得瀟灑,是我自己能力不足將它們撥開。
Photo by Volkan Olmez on Unsplash
在故事之後,負負得正?
長時間交往的人結束關係,將一個龐大的習慣從生活中抽離,震盪期總是需要花多一點時間,找回一個人生活的模樣。我覺得自己心態很微妙,也是我徬徨許久的原因,從滿懷的感謝與祝福→無限的回顧關係和檢討自己→到很後期才產生對對方不滿的感受。
在他人看來,覺得我很壓抑,為何不想哭就哭、想氣就氣?但我慣性透過這樣反覆的思考,找到點甚麼新的體悟,才能讓我得到一點安慰。
成熟穩重的自己,至少看起來刀槍不入,待在防護罩裡讓我覺得很安全。
巨大的負能量,再怎麼黑也是一股力量,當時我把專注力全心放在職場上,確實在我的職能上獲得了很大的成長,認識了很多新的人,不同個性、不同風格、不同於以往…走走跳跳,我覺得自己寬廣了,但同時也更迷惘,我到底是甚麼樣子?在他沒出現之前,我是誰?我在哪?
我這才發現原來在關係中的自己,會無意識的縮小自我,壓抑成自然把他人感受放第一位,忽視過頭的下場,就是忘記自己的本質,或有朝一日被積累過多的壓抑反撲。
關於理解、諒解、和解
他曾在最後一通分手的電話中對我說:『覺得他從來都進不到我的世界。』從此以後,這句話像是魅影般隨著我每個時刻。
我感到比平常更深刻的愧疚感,我想做的事很多、想完成的理想很多、想體驗的生活很多,是我不夠大方分享自己嗎?彷彿我們會結束,確確實實是我的錯。一如既往。
嘴上一句帶過,心裡卻一直重覆。 — 《董小姐》宋冬野
我的特質(或習慣)總喜歡反覆思考、重複咀嚼已發生過的事件,可能和我認為每件事的發生都有它的意義,然後我就會去找事件的學習點,成長歸成長,但太鑽牛角尖的去找尋,反而是種枷鎖,朋友還會笑話我說,怎麼連談個戀愛都像在做專案,結束了還要做專案回顧和分析…過了好久以後,我才承認很多事沒有原因或答案,一直去理解他人、理解世界,那誰來理解我呢?在不同時刻,跟人們有交集的時候,我更加全心在乎他人感受,以免再有人被我遺落,再受到我帶來的傷害…那我的感受和傷害呢?
往往都到雲淡風輕後,再沒人受影響,我才有時間空間慢慢去處理自己,然而屆時也沒人在乎了。
但真的好累呀,而且我真的,有這麼糟糕嗎?
終於在遇到一些與我相似的人生夥伴後,我才了解遺落和並行是相對詞,一同前往的路程我們就是並肩而行,有遺落感則是想被攜著但方向卻不一樣。
理解,是透過思考去體諒;諒解,是了解之後的原諒;和解,是更廣闊的接納。透過自己的一點一滴的歷程,我發現這些感受其實存在著差異,雖然似乎只有些微不同,但這些差異卻象徵了不同層次的視角,也反映了自己在經歷中的成長。
和過去告別,是必然之路
當個人特質變成質疑自己和被質疑的因素,在認識自我的迷茫道路上,又多了一些霧氣。這也是為甚麼人們說,你選擇的對象其實就是自己的倒影,你的喜歡和不喜歡都會一覽無遺,甚至想隱藏或恐懼的事物,也會在關係中呈現出來,卻也會因此更加認識自己的靈魂與輪廓。
我喜歡不同卻害怕寂寞,我熱愛挑戰卻討厭受質疑,不被相信的時候會感到難受…在了解與接納自己後,我也同時練習著接納他人的不理解或不認同,無關乎對錯輸贏,就是頻率不同罷了。拍拍自己內心像頭小野獸的自尊心,告訴牠沒事的,我們沒有輸,對自己誠實的人就是勝利。
Photo by Mohamed Nohassi on Unsplash
結束了我們之後,這麼長的時間找了不同的影子、過著不同的日子,我檢討自己的自私、反省自己不懂邀約…
總站在負罪的一端懺悔著。但我怎麼就沒想過,或許我們的分享和交流是夠的,只不過我們的屬性,本就不一樣。
你不需要勉強自己變成對方想要的模樣,讓土星有環,讓彗星拖著塵埃(
李豪《與厭世者交往守則》)。
之後我離開職場、離開家園到英國進修,在遠方我意外感覺到自己的力量和安全感回來了,不用再對誰妥協,也不用再為誰讓步。日子變得清澈許多,在最後幾次崩潰後,似乎也把殘留的殘念洗淨了,心變得好輕盈,我終於不再責怪他、也終於不再怪自己。
所以我想再一次,好好的謝謝你之後,就不再抓著你了。
讀不懂你的人,不是你太艱深;聽不懂你的人,不是你太冷門;看不懂你的人,不是你不夠透澈,只是頻率不一樣罷了。
—《世界這麼有趣 哪能一直傷心》洪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