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小孩迎合大人的期待而活

2022/05/0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還給小孩探索的自由,和他們一起經歷那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的驚喜。
我小時候學鋼琴七年,一直覺得很有壓力,要到長大後才逐漸體會彈琴的樂趣。
因為爸爸有「女孩子就是要學鋼琴培養氣質」的觀念,所以我小時候他送我去私人家教班學鋼琴,就這樣學了七年,每次上課我壓力都很大,因為只要琴譜沒有練好就會在彈的過程中被老師打手背,我總是不知道老師的手什麼時候會伸過來,更無法體會為什麼要那麼辛苦的練琴,只知道這是大人的期待,我只要彈得好,他們就會很高興,等我再長大一點,家裡還會每月舉辦一場演奏會,我必須把學習成果表演出來給大家聽。
現在想想,其實很感謝家人的用心良苦,彈琴也的確變成我的一項技能,但是我卻是長到很大之後才逐漸能感受到彈琴的樂趣。在這之前,我一直是被彈得好不好這個標準去評價的,父母看到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孩子的功能價值,孩子是為了父母的期待而學,在無形當中,學習的慾望和自我探索的過程都被省略掉了!
我這種想法最近遇到知音了。在藍劍虹老師的著作《許多孩子,許多月亮》裡提到:現今的孩子活在一系列的衡量「品管」指標下,市面上充斥從零歲到幾歲的各種行為指標的書刊,我們是否太急於用一套標準去評量孩子的表現與好壞?我們花了多少時間去看孩子寫的一篇作文,所畫的一張畫?我們是否忘記了「單純觀看」的樂趣?
其實,仔細地看孩子的畫3分鐘,告訴他我們對他的畫的感受,勝過給他100分也勝過鼓勵。藍劍虹是一位美術老師,他曾在課堂上遇過一位學生,很會畫長頸鹿,色彩鮮豔又富有斑紋型態,但是要她畫別的動物,她卻怎麼樣都畫不出來!後來發現,這個孩子就是很典型的被大人教導不能畫錯畫的孩子,所以她一再重複那張背好的稿子。
我們總是有目的性去「期待」小孩學什麼東西就該有這樣東西的學習成果,但是這樣的「期待」會不會反而壓抑了小孩單純學習一件事情的快樂,甚至在無形當中讓他們為了符合大人的標準而忘了怎麼去挖掘學習本身無限大的可能性。
前陣子,我聽播客節目「越育」專訪一位推廣親子共讀繪本的教育工作者—陳東玉,她分享如何讓孩子喜歡閱讀的經驗談:為孩子讀繪本時,別講大道理,不需想著一定要傳遞某種教育意義,也不用特別教孩子認字,你只要單純和孩子一起享受聽故事的樂趣就好!當孩子和書建立良好關係,他自然喜歡碰書,並慢慢養成閱讀習慣。
如果生活中每件事都要跟孩子講究「大人心目中的意義」,就忽略了單純的快樂,我們何不試著放下大人的期待,摒棄大人心中的量尺,還給小孩探索的自由,和他們一起經歷那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的驚喜。
*本文經楊鎮宇編修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Han Lai
Han Lai
我是一個全職媽媽,喜歡寫寫畫畫,偶爾接案。 有人說,要帶孩子之前必須先面對自我的生命歷程,先對自己誠實,你才有可能教會孩子誠實。的確,有了小孩之後,我才開始,也不得不好好得挖掘自己,在育兒日常裡,照見我的過去和現在,孩子給我的養分和體悟都會慢慢濃縮在文字裡—我的靈魂所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