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報第十期】歲時的故事──端午雜談

2022/05/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0/010
◎蔡佳芳
時序走入夏,末了便是端午,節曆自春秋發展迄今,世人稱其農民曆,以為耕種之人才須使用,殊不知曆法是古人透過細微觀察及測量,紀錄日軌及月跡,簡化宇宙時序而成,藉此調整自身與宇宙同息,豐富並綿延生活的進程。坊間所稱的農民曆取陰陽合歷,二十四節氣為陽曆,以地球公轉一圈為準則,陰曆則紀錄月球的運行,修補歲差(「進動」現象)而成,為華人社會生活的準則。從歷法演變而來年節,以三大節慶最為著名,分別是春節、端午、中秋,本文將雜談端午的由來與吃食。
端午為陰曆,鄰近的陽曆節令為夏至,為全年日照最充足的時期。古代因農曆5月多逢瘟疫盛行,視5月為惡月,舊時因醫療缺乏,遂寄望於宗教,視疫病為邪祟,透過各種方式驅邪避禍,成後世的禁忌及傳統。春秋時有詩人屈原投江,民間傳說裡則有《白蛇傳》,亦有龍圖騰祭祀的歷史。
《白蛇傳》是東方文化不可或缺的作品,有豐富的戲曲、音樂及影視及改編。其中描述白蛇飲雄黃酒露出真身,確實符合端午的習俗。有一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五月潮濕高溫,除蛇蟲出沒之外,易有瘴癘及疫病萌發之慮。傳統裡有端午飲雄黃酒,或將該酒塗於孩童額頭的習俗,具解毒、殺蟲、去濕疹等功用,可避免被蛇蟲侵擾。另,民間有在家門掛菖蒲及艾草之習,兩者皆是驅邪的良方,具聞艾草洗澡可以去百病,中醫則建議在正午時將腳沁泡在黃酒中可排毒。尚有纏五色線及掛香包驅邪之說。《白蛇傳》以端午為背景,帶入歲時節慶,訴說淒美的愛情故事,流傳百年至今依然耐人尋味,想必是因其與節氣結合有關。
屈原投江的故事,乃知識分子對於世間的控訴。屈原為楚國人自小便博覽群書,胸懷報國之志,任官之後積極輔佐楚懷王,推動軍事、經濟及制定法律,惟其性情耿直,終受小人妒陷,後楚懷王被秦國誘騙囚病致死,新上位的楚襄王更不待見屈氏,將其遠放江南,後楚被迫遷都,屈原悲憤難忍,心懷故土卻無力回天,遂投江明志,百姓憫其忠,投米於江中,望魚蝦不要食其體,後成端午吃粽的傳統。
吃粽;在台灣一直有南北兩派的支持者,每年端午前必熱熱鬧鬧評比,必得分出高下。
  • 北部粽:俗稱的北部粽是將餡料與糯米拌炒,裡頭有香噴噴的紅蔥頭、醬油、蝦米及鹹蛋黃,再進入蒸籠完熟,口感近似油飯。
  • 南部粽:分菜粽及肉粽,菜粽以高湯及調味花生為底,再經大鍋水煮完成,肉粽則有紅蔥頭、香菇、醬油、蝦米及鹹蛋黃,也是水煮完成。
  • 外省粽:比較有名的外省粽是湖州粽跟潮州粽,因為其外觀為長形,內餡為一肥一瘦兩肉,就由肥瘦製造出滑順口感,其他餡料則與南部粽無異,偶會加入乾蠔豐富滋味。
如果說清明食潤餅是春天的團圓記憶,那端午吃粽則為夏日的熱鬧派對。散落各地的家人,透過年節的回歸,共享吃食的傳統,共度每年的仲夏。歲時深深影響著東方文化圈的人們,銘刻在血液裡的認同,則是維繫情感的基石,塵世紛擾在短暫的相聚後逐漸消散。仰望日月之時,季節的回憶與我們相伴,提醒珍惜共度佳節的親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故居
因樂活的林語堂先生,還有愛做夢的舒喜巷,而有了《前山報》的發行。這份刊物包納了前山、大士林區的在地故事,亦會介紹臺灣地區的其它館所,請您跟著《前山報》的放慢腳步品味生活,聽聞更多的城市故事,體會單純的初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