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藉由至上藝術主意者馬列維奇談談藝術吧
編輯 白佳宜
下文為原文重點摘要
馬列維奇:「對至上主義者來說,客觀世界的視覺現象本身是無意義的,重要的是感受,而不是催生感受的環境。」p12
我們行動與反應的能力,總是取決於特定的時間與環境,所以我們內在的平靜總是不斷被其擾亂。p20
那些對我們產生影響的新視覺環境特性構成了附加元素,改變了意識元素與潛意識元素的正常關係。p20
我們的意識與情感中的變化元素只是錯覺而已,它源自於對多變的、可衍生的現實扭曲的投射,與物本身,甚至與物中一個微小改變都毫無關係。p24
人類與自然的不同之處在於,人類確信其擁有環境(自然)所不具備的意識。其中產生矛盾的是,人不能將自身作為整體中的「部分」來看待。人類活躍的意志不斷促其反抗自然的惰性,終其一生,他都在為正直、自主的地位而戰—為垂直性而戰......儘管他將不可避免地向睡眠屈服並最終走向死亡。p25
人類所抗爭的,只是我們自己的意識而已。p25
現實的真相根本不能激起我們半點的興趣。我們感興趣的是那些可感受的,表現出來的變化。p28
我們相信這些幻覺,順從這些幻覺,並指示我們的神經中樞給出適當的反應。p28
國家有計劃建立一個環境,迫使公民們將憲法中的標準化元素當成自身的意識。
那些堅持自己主觀意識與獨立觀點的人則被認為是危險的。p28
新形式創造的效應可以被稱為「心理技術學」,而新形式本身可以看作是新的附加元素的活性因子。p38
附加元素是一種文化的獨特印記,它在繪畫中以直線與曲線的個性化使用進行表達。p38
現實主義者的畫作再現自然,對自然的複製我們看不見任何創造性元素(表象的奴隸);一位創造而非模仿的藝術家所表達的是他自身,他的作品並非是自然的鏡像,而成為一種新的現實。(發明:創造新事物+組合:轉化存在物)p44-45
創造性工作區分為:美學藝術(藝術家職責:絕對永恆的價值)與生產技術(工程師科學家領域:短暫的價值)。
人類的兩種創造手段:科學藝術(意識的)與美學藝術(潛意識或超意識的)。p48-53
巴比松畫派曾在它誕生的時代在公眾中引起軒然大波,因為它拒絕複製自然。
不久後,當巴比松畫派成為一種公認的標準,印象主義開始成為靶子。
理論只能作為意識框架的某種基礎,但最終的解決之道仍是潛意識(或超意識)—情緒或感受。p60
附加元素改造了視覺圖像的映射,新的視覺映射在大腦中成形,顯現在圖像表面,成為活生生的現實。自然現象與圖像形式現象被轉入一個新層面,元素間的關係與具象決裂,一種新秩序建立起來。p74
每一種附加元素都對畫家看待其生活環境(甚至在經濟與政治層面)的態度產生巨大影響。ex:未來主義者與立體主義者歸屬於都市。在作品中展現緊繃的直線與動態的幾何學。p75
至上主義將建立一個新世界—感受的世界......想法、概念與圖像都被丟到一邊,使藝術家得以直面純淨的感受。p84
當離開「意志與表象的世界」,曾相信這種真實的我也被一種近乎恐懼的怯懦情感絆住。p84
物與概念都被感受(旋律化的情感)所取代,體會到那個由意志與表象構成的世界的虛偽。p90
人類體內激發出的情感比人類本身更為強大......它們必須不惜任何代價尋找一個出口—它們必須尋找一種外在形式—它們必須得以傳達,投入應用。不執著於結構的必要性,而是將其自身看成一件藝術品。p90-92
藝術價值本身是絕對且永恆的。p94
對上帝的感受竭力征服意識中的惡魔—並同時摧毀肉身。它試圖使瞬息萬變的世俗之物與上帝永恆的榮耀「變得可信」。p104
各種關乎生命價值的判斷都存在極大波動。只有對於潛意識與超意識中純粹情感的表達(藝術創造)才能賦予絕對價值確鑿的形式。p104
我們的生命是一齣戲劇,非具象的情感通過客觀形象得以展現。p110
至上主義哲學有理由以懷疑的態度審視面具和其下「真正的面孔」,因為它從根本上質疑人類面孔(人類形式)的真實性。
至上主義者選擇放棄對面孔(以及ㄧˋ切自然物)的再現,他們找到了可以表達直接情感(而非情感外化的映射)的新符號,至上主義者不觀察、不觸摸—他們感受。p110
我們只能感受到絕對功用的本質,但是由於感受永遠是非具象的,任何企圖抓住客觀功用的常識都是烏托邦。那些企圖將感受限制在意識概念中的常識,或是以表象替代感受,導致了所有這些毫無用處的「實用物」的發展。p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