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所能繪出最細緻的景象,這是我看《拾貝人》最感動的地方。
這幾年一直在思考動畫、影像及文字分別形塑的世界,尤其對於自然景物的書寫,有什麼是文字勝於影像的魅力之處呢?AR都能讓你身歷其境了,不是嗎?
但總能在一些美麗的書中,嘆於作者(及譯者)的文字描述能力,完全沈迷閱讀帶我去到的未知之處。這本書也是。安東尼杜奧的故事發生在非洲人煙罕至的海岸、冷冽的芬蘭北國荒原、充滿樹木香氣的蒙大拿州松林,這些都是我未曾造訪之處,但彷彿連接腦中最細微的神經一般,顏色、氣味、水的流動、溫度、濕度,在小說人性細緻的進展中,這些自然景觀都是獨一無二的主元素。
因為身處那樣的世界,主角過著那樣的生活,所以會擁有那種心境轉變,環境細節的描寫如此重要,完整構成了一個個真實的世界。小說中的真實與虛構,綿綿密密交接著,隨著文字,能與主角身處同處,看到他們眼中的海水與星光,因此那些寓言故事般的悲劇性能夠重重敲擊著讀者的心。
資深的專業譯者施清真在翻譯安東尼杜奧的書籍時,和作者已過不少書信往來,投注百分百心力,交出如此動人的譯作。很讚嘆譯者擁有如此美麗的詞彙和功力,一邊讀一邊想像這些轉譯的困難與付出,讓這些原本就精妙的文字與故事,能夠穿著如此貼切耀眼的新衣裳,這實在是華文讀者之幸。
讀了作者的相關採訪才發現,《拾貝人》是安東尼杜奧的第一本小說,寫在他29歲,其中的故事背景之處,絕大部分都是他親身到訪過的地方,八篇短篇小說如此成熟絢麗且深沉悲傷。實在好難想像是不到三十歲之人寫出的世界。
失去、獲得、又失去,作者在每篇故事中都有一個特殊的女性角色,背負著得與失的轉折,這點也很值得玩味。
《拾貝人》兼具小說的神話寓言魅力及自然書寫的細緻美好,就像人類身處在這壯麗的地球上,卻在個人生活上有說不出的幽微之苦,藉由遠方的故事與想像,抒發出內心深處的嘆息。
書背上寫著:「世間萬物皆美,何須擁有?」經由閱讀,反覆思量那一條困難的人性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