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生活型態的改變,許久沒有寫文章了,因此這篇只是當作讀書心得的紀錄。
最近又把漫步華爾街重讀了一遍,其實每次閱讀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漫步華爾街算是一本經典的投資書籍,講述非常多過去歷史的泡沫,例如荷蘭鬱金香泡沫、南海泡沫、1929年大蕭條、2000年達康泡沫等等。作者將這些泡沫歸咎倒空中閣樓理論。
什麼是空中閣樓理論呢?其實就是不管股市的真實價值,按照線型做操作,例如突破頸線代表上漲訊號、跌破頸線代表下跌訊號、如果在區間盤整,表示股市並沒有特別趨勢,需多加觀察。
空中閣樓理論其實也代表的股市的大眾心理學,其實沒有人關心公司到底賺不賺錢、發不發股利、公司經營者的誠信也沒人在乎,空中閣樓理論的投資人只在乎買入後會不會賺錢,是不是有下一個股市小白接手,只要還有人接手,並可以在股票上漲的過程中出脫,就是一筆成功的交易。舉近年比較有名的例子就是中天、合一,大家之所以會稱為本夢比就是因為公司根本還沒有獲利或是獲利微薄,股市買單的原因是因為相信還有人會接單,不管我買貴還是買便宜,只要我能以更貴的價格賣出,就是賺錢,這種情形有如龐氏騙局,在崩盤前賺到錢,是大部分人的想法,但我也相信有些人會很認真的死守這種股票,到崩盤都不賣出,可以說是股市中最壯烈的韭菜。
更近期的陽明、長榮也是一樣,但是稍微好一點的是,陽明跟長榮至少有實在的獲利支撐,也許他是景氣循環股賺不了幾年,但是今年瘋狂飆漲的獲利也讓股市的水手們都瘋狂了,大部分的水手應該也不想當一個長期持有的投資人,只想要在這個瘋狗浪中大撈一筆,當然每場泡沫中都有人賺到錢,也有人陪到脫褲,就看落跑的時機準不準確。
有投資人喜歡這種操作,但是這次賺到了錢、下次呢?下下次呢?是每位空中閣樓建築師的難題。
對我而言,按照線型做操作的人很像股市中的技師,一種技巧如果磨的精,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只是我很早就知道技術線型的局限,畢竟靠圖形致富者少,看著財經台的分析師講的口沫橫飛,也就當故事聽聽就好,不用太認真。
另一種理論為磐石理論,代表投資人用未來的現金流量去折現回推股票的真實價值,如果你中意的可能是沒有什麼成長率的公司,每年固定配發股利,幾乎萬年不變,這樣方法也許可行。
但是如果就像我一樣喜歡投資成長型的標的,這個方法有一點非常難執行,就是如何去衡量“未來的成長率”?這也是我本次重讀最大的收穫之一,很多人推估現在股價合不合理是參考現在的本益比再考量未來的成長率,假設現在台積電股價500元,本益比20,年成長率約12%,有人就說按照72法則,台積電獲利72除上12,6年會翻一倍,就算本益比偏低都不變的情形下,因此五到六年後股價翻倍成1,000元是很合理的,現在500元絕對是長期買點,這種說法的關鍵假設就是年成長率12%,但是年成長率12%真的有那麼容易達到嗎?
如果你有100萬元,你只要獲利12萬元就可以達到12%,但按照年成長率12%,五年後你一年要獲利24萬才算是一個及格的考生,五到六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數太多,你要如何保證這12%的成長率呢?如果哪天一個大地震在新竹把台積電的廠房震垮了,或是美國正在興建的廠房遭遇天災,或是董事長因不明原因退休造成軍心大亂,這些都是無法預期的變數,也就是納西姆 塔雷伯說的黑天鵝事件,沒有辦法預測的才是黑天鵝。
另外用這種方法回推說服現在的股價合理,我認為是有缺陷的,畢竟如果你想要給一間公司比較高的估值,你就會說服自己這麼做,怎麼做呢?在計算機上按一按就行了,投資人可能會心想,五年折現後覺得價格太低,那就多加一年好了,台積電六年應該跟五年差不了多少吧?修改之後自己很滿意地按照計算出的價格進行買進,自己說服自己,也就是心理學上稱之的確認偏誤,透過磐石理論進行投資策略的投資人要小心掉入自己設下的陷阱。
投資理論百百種,在台灣很多人都自己為是投資大師,但我認為唯有不斷學習,對這個市場保持謙遜,才能在投資世界中生存,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