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肯・弗雷特的著名小說
《上帝之柱》,這是一本以12世紀英格蘭為背景的長篇歷史小說,故事橫跨三個世代,榮獲英國一百本最佳小說,跟先前閱讀的《帝國之秋》一樣都沒有讓人失望,非常精彩。
這本小說主要在描述王橋大教堂的菲力普院長如何克服重重阻礙、排除萬難的一場教堂復興運動。
肯・弗雷特在自序中也有講到當初寫書的原因是對歐洲歷史建築很有興趣,後來一個一個城市參觀之後又想,為什麼在資源如此匱乏的12世紀,人們會願意投入這麼大的資源去蓋一座教堂呢?是僅僅為了榮耀上帝?或是主教之間的相互競爭嗎?他認為這個理由涵蓋非常多的面相,就跟我們現在問為什麼要花那麼多金錢跟資源探索外太空一樣,不是單一理由可以解釋的。
在12世紀,蓋一座教堂是非常神聖的事情,人民在當時還需要繳交什一税給教堂,供當時後的教士生活,就跟寺廟的住持與和尚需要靠人民的供奉一樣,唯一差別是什一税是強制性的,那你會說人民為什麼要平白無故交錢給教堂呢?因為當時是農業社會,是看天吃飯的,人民相信我們奉獻給了教堂,是對的事,上帝自有他的安排,會讓我們有足夠的食物可以活下去。
在當時,物資匱乏,飢餓、貧窮是家常便飯,醫療也不進步,甚至有可能因為生產導致失血過多而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不可控制的因素太多了,人們必須相信上帝,不然日子太苦了,根本看不到未來。
如此多的不可控制因素形成的堅強的信仰,書中令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個段落是菲力普院長在要不要接受王國大教堂院長一職時,跟當時副主教做了交易,他心想上帝啊,如果你不想讓這件事情發生,那就請你僵化我的舌頭,麻木我的嘴唇,停止我喉頭的呼吸,別讓我說話吧。 然後他望著副主教說:「我接受」 。
這種將自己完全的交給單一上帝是很特別的思想,為什麼?因為在我們東方世界裡是多神論,有太陽神、雨神、河神、風神,就連郭台銘要出來選總統都需要媽祖托夢後才出來選,多神論是最自然的信仰,每一個神明都有自己的專職區域,就跟現代化的政府一樣,文昌帝君管考試院,媽祖管海巡署。
甚至人也可以升格為神,就像關公,過去是一代武將,因為他的智慧與勇氣,現在成為人民祈求保佑的神明。
多神論點體現了世界的複雜性,神之間也會相互爭鬥,所以每件事情都是不確定的,這樣世界不是更真實嗎?但是夏皮羅在其著作《歷史的正確一側》告訴我們,多神論其實是一種落後的史觀,人們其實是非常被動的。
你沒有辦法去預測自己的未來,大多數的事情都是神明說了算,神哪天高興就給你回報,神不開心,你什麼都沒有,除此之外,你還要去賄賂神,跟神作交易,在多神論的世界裡,你沒有選擇權,一切都是神決定要不要給你的。
突然有一天,猶太教創立了。先知告訴你四件事,是猶太教和後來基督教一脈相傳的信念 ——
- 第一,只有一個上帝,這個世界有*統一*的規律。上帝有他的安排,世界並不是什麼都不確定的一團糟。
- 第二,人要有行為規範,你要遵守道德準則。你這麼做並不是因為對你有好處,而是因為那是你的義務。
- 第三,歷史要不斷前進,人類最终要完成對全體的救贖。
- 第四,每個人有自己的自由意志。你有選擇的權力,並且要為自己選擇的结果負責。你不是奴隸。
原本的神連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就像希臘的神話一樣,整天相互爭鬥,飲酒狂歡,連宙斯都喜歡變成天鵝亂搞,在道教,玉皇大帝也沒有辦法阻止其他的神亂來,頂多在出事之後加以懲罰,這種情況對人來說有一種無力感,因為我們只能被動式的接受神明所做的一切。現在一神論說,世界是有規律的,而且上帝自己也遵守這些規律,你只要相信上帝,跟著自己的良知去做就行了。
那要怎麼要跟隨自己的良知呢?基督教說禱告就行了,你不用再去賄賂神,你只要將自己的信念告訴上帝,上帝自有安排,所以馬丁路德・金恩教授就曾經說過:『我有那麼多的事務,所以我每天若不花三小時去禱告,便應付不了。』
而禱告需要教堂,教堂的重要性在賈德・戴蒙的《大崩壞》一書中也有提到,維京人到了格陵蘭之後暴力的性格依舊沒有改變、階級分明、保守和歐洲本位,那時候的維京人約有五千人,住在250個牧場,沒有人可以脫離牧場生活,而居民以14個教堂為中心,平均每20個牧場就有一座教堂,在那資源匱乏的冰天雪地裡,一個人是沒有辦法抬起四噸重的石頭去興建教堂的,所以教堂也是少數讓維京人團結的原因,由此可知,教堂對人精神層面的重要性。
所以在12世紀的英格蘭,生活水平還非常低落的情況下,中世紀的教堂興建更讓人覺得驚嘆,沒有精密的建築技術,生活貧困、當時的王子甚至比現在的囚犯生活還差,但是他們居然還可以建出美麗的教堂,甚至到了今日都讓人歎為觀止。
從多神論的被動史觀到了一神論的相信上帝,是一個混亂到秩序的過程,也是一神教會成功的原因之一。每個人都需要信仰,宗教實實在在的在我們生活留下深刻的影響,下次到歐洲看到教堂,除了美麗之外,也許會想起,對中世紀的人來說,興建那座教堂可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事。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按個讚吧!
Facebook : 查思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