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起李澤厚先生
然後一查才發覺去年過世了
第一次知道這個名字是當年推甄上高中時的暑假
學校給定了幾本書中要我們挑部分出來寫心得
記得好像有「別鬧了費曼先生」、「梵谷傳」、「文化苦旅」跟「美的歷程」
不知為何挑了美的歷程
但看不到三分之一就放棄
東拼西湊的生出心得交差
有趣的是上大學後某次回家偶然在書架角落又發現這本佈滿灰塵的書
很意外的是當時就突然看得下了
而後不只看得下,甚至還看得津津有味
之後甚至陸續還買了幾本李先生的書
其實要說能理解多少是騙人的
畢竟不是這個專業也缺乏天份
但年少時讀雜書其實也就是那麼回事了
印象更深的是要升上大四的暑假,和友人到花東遊玩
返程搭的是那班需要在瑞穗跨日、六七點抵達台北的火車
不知道哪根筋不對那次居然帶了「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去
並且在那個大家都睡去的時候我居然翻開了它
這麼久了也忘記當時看了多少
可對那段李先生為台灣版寫的序卻印象深刻
文中提到友人招待他到墾丁旅行時偶遇了一群大學生
他對那種散發出來的年輕活力印象很深刻
那段文字其實沒啥特別意涵
跟書本本身可能也沒什麼關係
但對當時的我來說
似乎模糊而清晰的劃出了學生跟社會的界線
時隔十多年回想起來
彼時彼刻是某種幽暗不明
而伊人伊書卻也是青春的回憶了
